只驳定义和前提输出我方人际关系的作用、加强淡化的评判标准】在座各位大家好,人非孤岛,是人际关系让个体走出自我,或在情感上惺惺相惜,或在 行为上潜在互惠价值满足二者之一才属于人际关系的初步建立因此,并非网络提供了从 无到有的可能,就是对人际关系的加强朋友满天下,相知有几人?天下若比邻,比邻如天涯 加强:能够使原有的关系情感进一步加深能更多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淡化:是原有的人际关系受到冲击无法建立更多有效人际关系立论】今天我方观点是:网络淡化人际关系根据哈佛大学教授梅约提出的人际关系论:人际 关系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组成成分我方接下来 的论证也将以此为切分情感:工具化的处理必然减少情感投入,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便越来越不走心情分是人 际潜在的巨大价值,需要我们的用心的经营呵护过去小本子上记满了好友的生日,敖红眼 到凌晨送去惊喜如今网络提示生日,定时发送说说谁还真的记得那些本该铭记的日子 过去寻一知己,多方打听,一纸书信满是情谊;如今电子邮件即使有最美的画面,抒情的音 乐,酷炫的字体,打动了几许芳心?网络代替了我们的用心和主动,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依 赖,这样维持的人际关系表面甜蜜,内在空虚,谈何加强?行为:网络排挤现实人际交往。
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精力亦有限当我们将重心移 于网络,甚至过度的依赖网络那么现实中的交涉便大幅减少相隔两地,网络方便,却忘 了一次聊天就代省去一次回家相隔咫尺,一个就让我们咫尺天涯所以方便不代表亲 近,只是让我们在虚拟中活跃,在现实中沉默认知:认识和了解是人际交往的基础,社会心理学表明,人际交往需要 93%的身体和非 言语信息而网络提供给我们的又是怎样一种环境?它的过滤性和包装性让我们彼此的认知 模糊不清;它的匿名性和规则缺乏让我们减少顾忌;它的“一次博弈”特征也给建立的关系打 上“速食快餐”的烙印虽然是寂寞和情绪的宣泄地,却也是猜忌和不信任的滋生平台因此 网络之上,人际关系的建立复杂难辨时至今日,网络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我 方否定它对人际关系的加强并非否定电子信息发展的价值而是希望警钟长鸣我们不希望 网络中的不信任蔓延到现实中,也不希望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成疾,而失去对显示情感的认真 和用心,更不希望网络中的那层面纱永远隔在你我之间,失去网络,我们也不愿揭开大学生网络使用功能比例由高到低为聊天(42.4%)、玩游戏(15.1%)、浏览网页(14.3%)、使用多媒体娱乐(11.6%)、检索信息(7.5%)、收发E-mail (3.7%)、其 他(2.4%)、做个人主页或网站(1.9%)、发表见解(1.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22 次调查显示,有 81.5% 人认为其网络聊天中的朋友是他 现实中的朋友 只有 4.4%的人认为其网络聊天中的朋友是在网络中结识的参与网络聊天的人像散步者一样在网络中四处漫游,他们嘻笑怒骂,从容不迫,观察 他们在网络中发生的一切生活碎片网络聊天者没有固定的目标,总是和这个人聊一会,紧 接着又和其他人聊天,并且他们聊天的内容都是没有目的的,仅仅是为了一种发泄,这就像 流浪者一样到处流浪,没有方向网络聊天者的旅行者的角色在于虽然他们到过许多地方, 许多空间(和一个人聊天就要占据一个空间),但是他们不属于任何一处,从来没有自己的 “家”网络聊天是一个游戏,任何人不用认真对待,也不会认真对待,除非你不懂网络聊 天的性质,任何人在网络聊天中可以不计后果,不负责任,就像不经事的孩子对待生活一样 一个真正投入到网络聊天中的人,他的表现无疑像上面提到的一样,是散步的,流浪的,旅 行的,游戏的中南民族大学对武汉地区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主动约见未见过面的聊友只占6. 9%, 67 . 4%的人明确表示不会主动约见未见过面的聊友,这表明,大学生在网上积极主动去拓 展人际关系的意愿并不是强烈,但有的时候,有些聊天的人会主动地找到我们,也许会被被动 地发展成为别人的聊天对象,前提是接受别人的聊天邀请,这只能是网络人际关系被动拓展的 表现。
调查表明, “只要有人聊,我会搭话”的人只占11. 3%,真正喜欢和未见过面的人在网 上聊天的只占 12. 8%,明确表示“不喜欢和未见过面的人在网上聊天的”却占 37. 2%,而有近 一半的人表示“无所谓”的态度网友对待聊天“无所谓” ,一方面意味着不会去主动地拓 展网上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意味着即使有其它人找上门来,他也可能会拒绝,所以对于拓展人 际关系不会有太大帮助所以网上人际关系仍然以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主体为主,人际 关系的主体只是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向网络空间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