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

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1MB
约31页
文档ID:490593326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_第1页
1/31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卷及答案浙教版B卷一、感觉世界1.(2020七上·浙江期末)两点阈是指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两点阈越小,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下表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阈差异实验后得到的实验数据请分析回答:裸露部分覆盖部分中指指尖上唇前颔胸部肩部背部2.55.515.036.041.044.0(1)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   组织;(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据此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选填“密集”或“稀疏”) 【答案】(1)神经(2)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3)密集【解析】(1) 刺激皮肤能引起人体产生触觉,这是因为皮肤中含有神经组织2)从表中可知 身体裸露部分的两点阈小于覆盖部分的 3)神经分布越密集 点阈越小,从表中可推测人体裸露部位比覆盖部位的神经分布要 密集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图中甲、乙为直径为10 cm 的去底塑料简,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调节两个塑料简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 选)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答案】(1)A.B.D(2)声音的响度 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任选一个即可)【解析】(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 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和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 cm、15 cm、20 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且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它在实验中的作用:实验 1:放大实验现象; 实验 2: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3.(2021八下·慈溪期中)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说明了   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    (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并由此推理可知:  答案】(1)乒乓球弹跳起来;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转换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空气(4)声音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我的改进方法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4.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1)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   的存在。

(2)现将收音机放入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重复以上实验,却发现听不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试分析其原因是    (3)某人在乘坐商业城的电梯时,发现性能完好的接收不到信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4)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简述实验方法):    【答案】(1)电磁波(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电梯是金属制成的,它能屏蔽电磁波(4)将设置到响铃状态后放入密闭的金属容器内,用另一呼叫金属容器内的,如果听不到金属容器内的声响,就说明金属容器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解析】(1)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5.(2020七下·长兴期中)某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同学们选择5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实心铝棒铝棒长度(L/cm)铝棒横截面积(S/mm2)频率(f/Hz)1712935002782931463715235304717535725105292693【交流分析】(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选填“高”或“低”)2)为了验证猜想二,同学们应该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高(2)1、2、5;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解析】(1) 表格中实心铝棒1、3、4中,控制了铝棒长度相同,铝棒横截面积不同,由表格中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长度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高;(2)猜想二是对铝棒的长度进行研究,实验组中需控制铝棒长度不同,使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可选择 1、2、5 的三组数据,由三者的频率可知: 铝棒的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长度的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

6.(2020七下·吴兴期中)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② ,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完成后,小明获得了如下数据:实验次数12345678910▲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单层7978828073848482818080双层2023242424252222212523(1)步骤②中小明为了使橡胶球每次撞击玻璃板的力度是一样的,请问他是如何操作的?(2)请完善表格中的“▲”处内容:   (3)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来反映的;(4)小明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实验结论,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玻璃(单层/双层)答案】(1)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平均值(3)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4)双层【解析】(1)橡胶球从高处下落,势能转化为动能,要使撞击的力度相同,势能要相同,所以可从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

据此可知他的操作是: 将橡胶球拉开到同一高度处,然后静止释放 ;(2)实验中进行了多次测量,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方法,所以 表格中的“▲”处内容 是:平均值; (3)由实验的原理可知,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 (4)表格数据反映出,双层玻璃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小,说明同样力度撞击时双层玻璃振动幅度小,声音响度就小 由此小明想为了更好的控制噪声污染,我们卧室的玻璃应选用 双层玻璃7.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以下实验探究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   传播的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⑶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反射答案】空气;能【解析】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被反射8.(2019七下·江干月考)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