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唐代诗文解读诸葛亮之形象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7.36KB
约7页
文档ID:47790118
从唐代诗文解读诸葛亮之形象_第1页
1/7

以杜甫诗文来解读诸葛亮的形象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而唐朝是中华民族浩浩五千年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唐朝上下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唐代雄厚的国力,开放的政策,使唐朝成为历史上的一大帝国,而这时期的诗歌则包罗万象、汇聚特色唐代是个盛产诗文的朝代,描写风花雪夜、春江潮水的诗文枚不胜举,然而怀念一代伟人诸葛亮的诗文却不是很多本文欲将通过对唐代杜甫两首怀念诸葛亮的诗文的具体分析,来解读其诗文中诸葛亮的形象关键词 :诸葛亮 诗文 分析 形象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感情充沛、结构严紧、对仗工整,溶个人情感于历史事实之中, 深沉厚重,让人读后感觉意味无穷,下面首先来分析一下他的《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首诗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发明, 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 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 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 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 说诸葛亮创造发明了八阵图,使他声名鹊起杜甫的这句诗集中、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 ,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 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凋零暗淡, 唯独八阵图却依然如旧, 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 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诗赞颂了诸葛亮的功绩, 尤其歌颂了他的八阵图卓越的军事价值,同时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予以同情全诗概括精练,意义深刻,感情浓郁,并且诗文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另一首就是众所熟知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 第二年春天, 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 也就是今天的成都,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巨柏,相传为孔明手植,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诗由“首”、 “颔” 、 “颈” 、 “尾”四联组成这首诗的“首联”两句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武侯祠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句相连, 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情不可耐的心情,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处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做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 首尾相衔, 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而后“颔联”两句则进而把视线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 “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意在渲染“春色”之怡目, “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那就是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无人迹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际遇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三顾茅庐,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 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忠臣之心 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 我们可以了解诸葛亮作为贤相的一生的事业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诗文的“诗眼”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 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落笔沉挚,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这首诗感情深沉、 真挚,对仗极为工整,表达了对诸葛武侯的深切怀念和壮志未酬的惋惜。

以上两首诗中诸葛武侯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了更为具体形象,他才智过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在中古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下面就具体说一下他在这两首诗文中的形象一、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智多星诸葛亮才兼文武, 在智慧的广度上亦是前无古人他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陈寿的《三国志》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他将一个国空治理得空前有序,让人不禁称道同时,诸葛亮还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发明了元戎(一种新式连弩),钢刀及木牛流马,威力无比西晋李兴也说: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流马更是世间神物,惜早已失传他治蜀期间,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他饱读先秦诸子,博古通今,并能运用自如可以说,他是集百家而成大智他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及至墨家的科技杂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阴阳家的奇门遁甲, 无不一一具备,在中国历史上,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富发明创造, 亦可称是发明家、 科学家。

文学上,他虽无曹操的横槊赋诗,但一篇《出师表》,大情大义,不知要压倒多少千古雄文,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最好的诠释二、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他是一位尽瘁国事,忠心辅政的忠臣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之前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于军营,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为帅,入为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如果不是心底无私,国而忘家,谁又能做到这样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是一位坚韧一心,竭尽人谋的伟人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 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 ,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 ,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

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 后人无不感慨万千 一句“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让多少后人为之汗颜结束语:通过对唐代杜甫两首怀念诸葛亮的诗文的具体分析,在深刻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诸葛武侯这一光辉形象,他不仅存在于诗文中, 更存在于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心目中,他以自己的真实行动、 人格魅力深深触动了诗人的情怀,更以千古独有的高尚节操感动着一代代后来人 千百年来杜甫的诗文代代相传,诸葛亮的智勇故事也世世流传 他的故事一直都在, 他的精神也将激励人们不断去进步,不断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参考文献:[1] 易中天 . 《品三国》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07. [2] 陈涛 . 简析诸葛亮人物形象[ 期刊论文 ]. 东京文学 2009(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