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七讲_民间小戏艺术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5.17MB
约26页
文档ID:602884287
第七讲_民间小戏艺术_第1页
1/26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讲 民间小戏,第一节 民间小戏的形成和发展,民间小戏是中国戏曲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在民间流传的通过演员的歌唱、动作、舞蹈、道白等手段来表演小型故事的综合性艺术王国维,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民间小戏通常只有两个角色(小旦和小生或小旦和小丑)或三个角色(小旦、小丑、小生),因此也叫“二小戏”或“三小戏”,有的地方叫“耍耍戏”戏曲因为是代言体的,又是综合性的艺术,因此产生得较晚,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我国戏曲而言,学者们一般认为产生于唐宋,发达于金元一、民间小戏是我国最早的戏曲雏形,中国戏曲在唐代即已出现雏形,具有代表性的是参军戏和,踏谣娘,二、民间小戏的蓬勃发展,清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间歌舞也在全国各地繁荣起来,在民歌和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各地都产生和发展了许多民间小戏与民间歌舞发展为民间小戏的同时,民间说唱也发展为民间小戏如各地的道情戏曲就是源于道教说唱清代末年,广大农村破产,农民大量流入城市,许多地方小戏也跟着进入城市,如上海的东乡调,进入城市在产业工人中扎根,后来发展为沪剧;苏北的香火戏,发展为淮戏,黄梅调发展为黄梅戏等等。

据戏曲专家统计,民间小戏几乎占我国戏曲剧种的三分之二因此,我国民间小戏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解放后,在党中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各地民间小戏整理、改编旧剧目,推出新剧目,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新道路三、民间小戏的种类,中国的戏曲剧种,有学者统计,多达三、四百种,其中民间小戏就有二、三百种,大体可分为七个系统:,1,、花鼓戏,流传于湖南、湖北、广西(叫彩调)、安徽、河南等省大约在清代出现,后来又有许多支派湖南的花鼓,衡阳叫乌灯戏,常德叫车灯戏,广西叫彩调戏,长沙叫花鼓戏2,、采茶戏,安徽、江西、湖北、广西等省均较流行以农村采茶时唱的采茶调为基础,结合民间歌舞而形成,如黄梅戏就是在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3,、花灯戏,流行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云南的花灯戏曲调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安徽的花灯也别具地方特色如寿县的花灯4,、秧歌戏,流行于北方各省它的名称是由模拟农事动作的歌舞而得名春节、元宵期间的群众歌舞叫扭秧歌,后来发展成小戏,走向舞台,群众叫唱秧歌山西的祁太秧歌、河北定县的秧歌、晋北、内蒙的二人台、东北的二人转等,都很有名5,、道情戏,道情原系道教艺术,以演唱道教故事为主,流传到民间成为一种说唱技艺书,北方普遍叫道情,南方普遍叫渔鼓,据统计,全国不下四、五十种。

戏曲道情由说唱道情发展而来晋北的右玉道情戏、神池道情戏,就很有特色,还留有说唱艺术的某些痕迹6,、木偶与皮影戏,木偶戏又分为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皮影是用动物皮革刻制成偶面人形,利用灯光和纱幕(或纸幕)表演木偶和皮影都要通过人的操作才能表演木偶戏班和皮影戏班在人员配备上有“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两种小戏在南北都很流行7,、面具戏,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如广西端公戏、贵州地戏、彝族、土家族的傩堂戏演出时,将手掌大的面具系在额部,一般不重视服饰,唱和做分开表演,以唱为主,不靠表情面具戏有古朴的风格和浓厚的民族色彩,与宗教仪式紧密相连第二节 民间小戏的内容与特色,一、民间小戏中有大量的剧目,反映的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城市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趣事,尤其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劳动生活的热爱这从民间小戏的常见剧目中就可以看出,如,小放牛,、,打猪草,、,打樱桃,、,打酸枣,、,姑嫂挑菜,、,锄田,、,绣花灯,等二、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刘海砍樵,、,补皮鞋,、,双推磨,、,花园会,、,蓝桥会,、,槐荫配,、,古董借妻,、,老少换妻,等三、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在艺术上,民间小戏也风格多样善于用喜剧形式表现生活,既有歌舞形式比较明显的抒情喜剧,打猪草,、,小放牛,、,夫妻观灯,、,小喜接妹,,也有以讽喻批评为主的讽喻小戏,也称幽默小戏,如,张连卖布,、,葛麻,、,喝面叶,,甚至还有闹剧,如,当板箱,、,小秃取鼓,、,丑人记,、,打面缸,等民间小戏尽管人物不多,但有些剧中人物的描绘也很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民间小戏多使用乡音土语,纯朴亲切,幽默风趣,能够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第三节 民间小戏的表演技巧,民间小戏和民间说唱一样,也要有嘴皮功、身段功,但是,民间小戏还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歌舞化:载歌载舞是中国戏曲和民间小戏的一大特色,要求演员能歌善舞二、性格化:与其他艺术相比,戏曲语言和人物性格显得尤其重要,如,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刁德一、胡传奎等人物性格十分鲜明三、虚拟化:戏曲舞台背景、演员动作,都带有明显的虚拟色彩四、程式化:戏曲演员的基本功是“四功五法”,四功是指:唱、做、念、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演员要掌握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艺术夸张的规范表演动作如“骑马”(趟马)等总之,优秀的民间小戏,其文学语言、表演技巧是浑然一体的。

无技不成艺,无艺不成戏离开演员生动传神的表演,就没有戏曲了第七讲附录,一、参考文献:,1,、杨亮才等编写,中国民间文艺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2,、,红色戏剧,,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