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海历史建筑简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04.39KB
约88页
文档ID:37929853
上海历史建筑简介_第1页
1/88

上海歷史建築簡介一、外滩(中山东一路) 1、中山东一路 1 号,太平洋保险总部(原亚细亚大楼) 外滩 1 号是上海招商局地产, 1916 年英商麦克皮恩公司投资建造新楼,委 托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承建,原建7 层,1939 年加层至 8 层,占 地面积为 1739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13391 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楼 竣工后被命名为麦克皮恩大楼, 后来产权转让给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遂易名为 亚细亚大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沿街东(沿外滩)、南(沿延安东路)朝向布 置,两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由于建筑进深大,为了有利于通风和采光,中央 设置天井, 四边均为写字间 立面底部两层立面采用花岗石砌筑,中部三至五层 立面采用罗马石拱券装饰, 底层至二层及六至七层立面采用爱奥尼克柱式,入口 大门饰有双柱支承弧形门罩,并雕以花纹东南墙角做成凹弧形,使立面多变 整个建筑墙面采用横三段、 竖三段式处理, 建筑风格为以巴洛克式为主的多种形 式并存的折衷主义新中同成立后,亚细亚大楼易名为延江大楼,1950 年 7 月 华东石油公司进驻办公,1959 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 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1966 年上海市房地产部门接管大楼。

在1996 年的外 滩房屋置换中,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2、中山东一路 2 号,东风饭店(原英国总会) 今天的东风饭店(现已关闭)过去是远东闻名的英国总会,又叫上海总会 (Shanghai Club) ,也称上海俱乐部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古典式建筑底层入口 处两旁采用塔斯干柱式装饰, 中间有宽阔的大理石楼梯直达富丽堂皇的大厅;二、 三层立面中段采用六根爱奥尼克式柱式装饰,墙上饰有巴洛克特征的山花浮雕; 屋顶南北两端各冠以巴洛克式风塔整个建筑以大门入口为主轴线, 建筑两侧对 称,横向檐口线、腰线处理得体,外墙除柱和勒脚用石料外,其余均为水刷石 总会新楼建成后, 成为上海滩最豪华的总会之一,外国使馆官员、 洋行大班及少 数华商头面人物经常进出这里 每年英国女皇加冕纪念日, 旅沪英侨在这里举行 庆祝活动 1914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 武官府1956 年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 年将 部分建筑改建为东风饭店3、中山东一路 3 号,外滩三号(原有利大楼) 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 钢材由德国克卢伯钢铁厂供货 建筑仿文艺复兴 时期建筑风格,立面装饰有明显的巴洛克艺术特点。

广东路北立面正门为中轴线, 形成两边对称, 立面作古典主义建筑纵横三段处理大门和立面上饰有巴洛克特 征的曲线、 曲面、断檐和山花 在大楼临外滩和广东路转角处的顶部建有一座巴 洛克风格的塔亭有利银行是英国经营远东贸易的银行,1854 年在上海就开设 分行,该行行址在外滩附近多次变动,1954 年抗战结束后上海分行复业,看中 广东路外滩这座关闭的大楼,以8 万英镑取得了房地产权,大楼易名为“有利大 楼“或称“有利银行大楼 “1955 年有利银行关闭后,大楼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 院、上海市水文地质大队等单位承租20 世纪 80 年代初,大楼西部屋顶上加建了两层1996 年新加坡佳通公司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该楼的房屋使用权现在, 外滩三号已成为上海的时尚高地4、中山东一路 5 号,华夏银行大楼(原日清公司大楼) 日清公司全称日清汽船株式会社,是日本近代在华最大的航运公司1921 年日清公司在外滩5 号新建大楼,占地面积为128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84 平方米,由德和洋行设计由于当时资金不足,大楼建造缓慢,直至1925 年才 竣工建筑造型为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立面构图三段式,一、二层为一个层 次,三至五层为另一个层次,顶层又是个层次。

立面中段采用大挑檐、方形窗和 凹凸的八字窗, 加上贯穿第三至第五层的窗框线条,显得很有层次感 外墙均为 水刷石1939 年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并入东亚海运株式会社,1945 年日本战败后, 中国政府接管了日清公司大楼,改为招商局办公大楼 解放后, 大楼由上海海运 局使用, “文革“时期曾一度改名为上海轮船公司,20 世纪 80 年代在大楼西部加 建了一层作为海运局电台用房90 年代为实施外滩恢复金融街的规划,海运局 迁往东大名路新楼, 旧楼由锦都实业公司装修后作为出租商务楼,东部一层为华 夏银行上海分行5、中山东一路 6 号,6Bund(原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外滩 6 号(今中山东一路 6 号)原是一家拍卖行, 3 层砖木结构,东印度式 房屋,中国通商银行将其买下后作为银行营业用房1906 年中国通商银行因业 务发展,决定拆除旧房,另建新楼,委托英商马礼逊洋行设计新建的大楼占地 面积为 1698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541 平方米,假 4 层,混合结构,哥德式建 筑风格立面近似欧洲封建社会后期市政厅式样,采用横线条处理手法, 窗樘自 下而上都用半圆券和平券, 老虎窗用尖券, 每层窗框边都有大小不一的柱式。

墙 面有不少装饰线脚, 墙面为清水墙 屋顶四周有哥特式圆柱尖顶,每个老虎窗尖 顶和四周圆柱尖顶上均竖有十字架大楼入口处有罗马风格的柱廊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通商银行迁往内地,1945 年迁回原址由于当时业 务的扩展,隔壁外滩7 号招商局大楼改为新通商银行1956 年中国通商银行业 务划归中国人民银行, 其房屋由长江航运管理局接管现在,随着外滩 3 号和外 滩 18 号将“外滩系列 “打造成为了上海的时尚地标,这座哥特复兴式风格的建筑 也将有了一个新的名字:“6Bund“ 6、中山东一路 7 号,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和泰国驻沪领事馆(原大北电 报公司大楼) 外滩 7 号(今中山东一路7 号)大楼由英商通商洋行设计,1906 年开工, 1907 年建成大北公司 1919 年购进爱多亚路外滩地皮(今延安东路34 号)自 建大楼,在此以前是租房的;外滩 7 号大楼虽然仅有 4 层,但是建筑立面严 守欧洲文艺复兴建筑的原则, 三段式处理手法十分明显 每层窗框上都有椭圆形 式三角形窗楣, 窗的两侧设置大小不同的巴洛克立柱顶部两端黑色的穹窿, 十 分引人注目,尤其与立面的白墙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解放后, 外滩 7 号大楼由房管部门接管,长期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使用,曾做过长航医院, 底层开设酒家现该楼为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泰国驻沪领事馆也设在楼内7、中山东一路 9 号,原轮船招商总局大楼该楼房原名叫 “轮船招商总局 “,建于 1916 年招商局原是洋务派李鸿章于 1872 年试办, 1873 年正式成立的 1916 年在外滩现址建造起一座砖石结构的 三层办公楼 该座建筑每层都有石板腰线,东向的二三层立面采用古典柱子,二 层为多立克式风格,三层为混合风格,石料为花岗石,门斗上设突出的阳台,每 层层高都在 4 米以上,门窗档做刨砖线脚,石板窗槛,扶梯用雕花大木栏杆这 些都是当时最为流行的装饰,属西方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8、中山东一路 12 号,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原汇丰银行大楼) 1864 年 8 月香港大英轮船公司董事苏石兰等发起成立香港上海银行有限公 司,总行设在香港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大厦,后来改名为香港上海银行, 香港华人 称它为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在1865 年 3 月设立,刚到上海时租借中央 饭店房间(汇中饭店前身)1921 年 5 月 5 日选址外滩 12 号(今中山东一路 12 号)举行了汇丰银行新厦奠基仪式,新汇丰银行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英国 德罗公司承建。

建筑占地面积为9338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 32000 平方米,5 层, 中部 7 层,另有一层半地下室 建筑平面呈近似正方形, 正门入口处既是八角大 厅,建筑立面采用严谨的古典主义手法,中部有贯穿二、三、四层的仿古罗马科 林斯式双柱, 顶部冠以古罗马万神庙穹顶,外墙用花岗石砌筑 该楼被英国人自 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为了建造这幢大楼,共耗资 800 万两白银大门入口处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 这对铜狮子当时在英国铸造后立即将模型毁掉,当时共铸建了两对, 一对放在汇 丰银行门口,另一对陈列在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铸工极为精细底层八角 厅高 10 余米,穹顶直径为15 米,近 200 平方米的墙面上,用彩色马赛克镶嵌 图案,穹顶图案是太阳神话故事,四周外圈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加尔各 答、曼谷、香港和上海城市的壁画 大厅内有拱形玻璃天棚和爱奥尼克式的大理 石柱廊, 其中 4 根柱子是采用整块意大利大理石凿成的护壁和低坪也均用大理石 铺贴大楼内不仅装有暖气设备,还安装了冷气设备,整个大楼内装有13 部电 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接管了汇丰银行,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一度占据了该 楼,1945 年日本投降后,新厦归还汇丰银行。

解放后,汇丰银行在华业务大大 收缩,几乎处于停业状态1955 年 4 月 26 日汇丰银行大班姚克绍代表银行把 新厦交给上海市政府,以抵历年来税款同年,上海市政府对大楼进行修理后, 从江西中路 “老市府大楼 “搬入新厦改革开放后,为了实施外滩重建金融街的规 划,1995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用房从汇丰银行大楼迁出,搬入 人民大道新楼1996 年 12 月浦东发展银行通过房屋置换取得了汇丰银行大楼的 使用权,然后拨出巨款按照修缮如故的原则将建筑修复,精心修缮的浦东发展银 行竣工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9、中山东一路 13 号,上海海关(原海关大厦) 这座房顶上有钟楼的建筑就是著名的“江海北关 “(Customs House ),1925 年开工,1927 年 12 月建成由公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占地 面积为 5722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000 平方米,由 8 层楼和 5 层辅楼组成 公和洋行建筑师威尔逊采用现代主义手法又结合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建 筑的优点, 如大厦门楣由 4 根希腊陶立克立柱支撑, 给人以庄重感觉, 大厦以钟 楼为纵轴线, 形成建筑两边对称均衡, 塔楼外墙采用花岗石贴面, 下部为粗糙花 岗石砌筑。

建筑外观为新古典派希腊式钟楼四面为圆形钟面,每面用12 角棱形图案组合,铜钟声音洪亮,可传数里之外如此大钟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是 上海的一大景观此钟从前被叫做大清钟BIG CHING ,名字是跟着伦敦著名 的大笨钟 BIGBEN 来的海关大楼与汇丰银行都是出自于英国设计师威尔逊 之手,两座大楼仿佛一对 “姐妹楼 “,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解放后海关大 厦得以重点保护, 多次精心修缮, 大钟的钟面先改为向日葵图案现在依然能听 到海关大钟洪亮的钟声10、中山东一路 14 号,上海市总工会(原交通银行大楼) 大厦的前身是 “交通银行 “(该行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3 年'),建筑形 式为西方文艺复兴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大楼占地1908 平方米,建筑面 积 9485 平方米,装饰艺术派风格整幢大楼矩形立体十分明显,东立面底层门 框用黑色大理石贴面, 其余墙面以白水泥粉刷 进口处为一圆形的门厅, 两边筑 有楼梯,大厅内有每排九根共4 排大理石柱 二楼就设有一大厅, 电梯设在楼厅 的一侧,过电梯旁一侧,又设有一间较大的楼厅,三层以上楼层间虽不算太高, 但光线处理较好东立面为六层,正门为八层(汉口路为五层,部分为八层), 该楼为外滩第二阶段建筑的典型代表。

19 世纪初到 20 世纪末,这里原为德国德 华银行所建的一幢文艺复兴式四层楼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政府对德宣 战,接收德国在华的财产,这所银行就由交通银行接管,并于1919 年将其在上 海的分行迁至外滩14 号由于业务的发展,准备翻建旧楼,但因为抗日战争的 爆发而停滞 抗战胜利后, 重建计划才得以恢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