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对他创作的影响;2、 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3、 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充分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 全面把握作品的主旨;5、 掌握作品的写作特点及艺术特色教学重点】1、 了解创作背景;2、 掌握作品的内容、主旨、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 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 通过学习本篇作品,了解作者创作的整体特点和风格教学课时】共3课时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解句及赏析;第三课时:题旨、艺术特色、杜甫的诗歌创作【教学方法】电教法、讲授法、阅读法、对话法【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这时唐王朝还强盛,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赞赏,命宰相考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黩武,自己则在宫中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日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中得到反映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
杜甫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八月,他探视妻子,完成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三吏”、“三别”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
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怀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写作背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39首,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诗人忧国忧民、忠君、念家、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博大浩瀚、沉郁顿挫的宏篇巨制。
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这首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杜甫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任命十一月,杜甫从京城长安去奉先县(治所在今陕西蒲城)探家,安禄山恰在此时造反杜甫经骊山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无从知晓,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避寒享乐,殊不知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久已积压在心头的政治危机感和大乱将临的预感,为沿途所见荣枯之异和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激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名诗第二课时解句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开篇以“咏怀”起:我这个住在杜陵的布衣之士,年纪越来越大,心思反而越来越拙笨;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多么愚蠢啊,竟然暗自比为后稷和契这两位贤臣前两句是自谦之词,隐含怀才不遇之慨;后两句为自嘲之词,隐含自述生平大志之意卑中有傲,怨中带愤,却表达得委婉曲折杜甫的远祖杜预是杜陵人,杜甫在长安时,居住在杜陵东南的杜曲,所以他自称杜陵布衣所谓“老大”,带有慨叹,因为杜甫当时才四十四岁而“拙”,同样也是饱含辛酸的愤怨之词。
许身”,即自许,自期稷”,即后稷,尧时的贤臣,是教民播种五谷的农官契”,舜时的贤臣,任司徒,掌管教化,推行文化教育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果然是大而无当,沦落失败了,但我明知定要失败,人就仍旧甘愿这样困苦地活到老如果死了,那就罢了;倘若还未盖棺,还有一口气,我还是希望实现自己济世爱民的理想濩落”,原谓廓落或瓠落,即空廓而无用,大而无当,引申为沦落失意契阔”,指勤苦,劳苦《新唐书·杜甫传》说:“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所以,为世俗所不容志在圣贤事业,而不为人所理解,自然要沦落失意了觊豁”,希望能达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一年到头为百姓而忧伤,叹息之中,内心火辣辣地难过自己的志向常被同学翁们所取笑,但理想之歌,却更加激昂高亢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愿为民尽自己的一生,忧民情怀,感人至深但当时却常为不知者所嘲笑,纵然如此,他还是矢志不移这几句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执着信念穷年”,终年,长年黎元”,指老百姓肠内热”,内心煎熬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我不是没有隐逸江湖、浪迹天涯的志趣,不是不愿过那种潇洒自如、悠闲自在的生活;只是因为生逢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不忍心掉头而去,永远离开。
这几句表现了诗人得君济民的志向,有积极用世的思想江海志”,指浪游天下,隐居不仕尧舜君”,对应着上文所说的稷与契欲为稷契,就要下救黎元,上辅尧舜,这是全篇主旨所在江海之士遗世自保,朝中之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