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四维范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四维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四维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教材分析 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
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关于地质灾害关联性的教材分析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教材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关于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和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
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教学设计方案 ①化学元素——矿物——岩石之间的关系;②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③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手段】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教学过程】 (引课)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入手思考:陆地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特别是岩石与其它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花岗岩标本)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板书)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阅读教材中扇形图)地壳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化学元素有哪些化学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构成矿物,举生活中实例或根据化学课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矿物,这些矿物是由哪些化学元素组成的→明确有些矿物是单质,有些矿物是化合物 (出示矿物标本)矿物对人类最重要的是什么标本是否可以称为矿产 (板书)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出示花岗岩、石灰岩等标本或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说明几种熟悉岩石的组成→明确岩石的概念 (板书)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出示三大类岩石的代表性岩石标本并结合教材中岩石成因的相关图片)观察玄武岩、页岩、板岩等,从外观上对三大类岩石进行区别→结合实物标本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特点。
(出示有化石的岩石标本)观察化石多存在于哪类岩石中化石能够起什么作用 (阅读教材中补充资料和示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有关地层和化石的知识→完成示意图中的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矿石与岩石及前面提到的矿产有什么区别如何评价矿石的优劣 (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三大类岩石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请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板书)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设计思想】对本节教材的处理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岩石、矿物、矿产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所用的岩石或矿物标本是学生或教师亲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认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图像资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图示的形式总结概括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岩石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地壳中的矿物 (1)矿物的概念 二、岩石及其成因 1.岩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类 三、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探究活动 某地区不同地层依次发现有三叶虫,恐龙,剑齿虎化石,说明该地区缺少鱼类化石的原因 高一地理教案湘教版四维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知道我国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分布 3.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地理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具准备] 1.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2.“地动仪”图片 3.地球仪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地震”,后半个课时讲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章最后一节 [板书] 第三章 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讲授新课) [提问] 同学们还记得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吗(学生议论、发言教师在地球仪上向学生提示,共同说出答案) [讲述] 我国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教师可用地球仪指示) [板书] 一、多地震的国家 [讲述]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本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地震记录,并阅读“注解”,明确什么叫“震级” [讲述] 我国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大概有连续十几年是活跃时期,接着十几年是比较平静的时期,再又是活跃时期。
[板书] 1.活跃时期和平静时期交替出现 [讲述] 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有文字记载地震最早的国家,《竹书纪年》一书所记载的夏朝发生的地震,距今已有3800多年 [展示图片] 出示“地动仪”图片 [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中国历史课本上曾学过,这个仪器名称是什么是哪个朝代、哪位科学家发明的(学生回答,教师提示、纠正) [板书] 2.最早记载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国家 [挂图] 挂出“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 [讲述] 我国地震活动比较多而且强烈的地区,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分,像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接触处,以及板块断裂破碎的地带(教师边讲边用地球仪指示)例如,我国的台湾、福建沿海正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正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还有一些地区地壳也不够稳定请同学们参考课本图3•23,对照课文认识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指图] 教师在“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上指出四个地震带的位置,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它们的名称 [板书] 二、主要地震带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4.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指图讲述] 我国历所发生的大地震,大多集中分布在上述四个地区。
根据已有的资料记载,我国地震为8.5级,山东、西藏、宁夏各发生过一次1556年陕西华县(秦岭东段北坡下)发生8级大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危害的一次地震,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使唐山这座华北重镇猛烈震动中成为一片废墟请同学们看课文“读一读”中一位外出急诊的医生讲述的唐山大地震的情形 唐山地震后,唐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