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件-散文-大同与小康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0MB
约14页
文档ID:48628099
课件-散文-大同与小康_第1页
1/14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1.了解《礼记》中的“大同 ”思想对后世的重要影响2.正确理解《礼记》中所说 的“小康”和我们现在所讲的“ 小康”的区别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一、课文的相关知识《礼记》简介:《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二、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主要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景象:1.大同 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同世界不是纯理念化的,而是具体化了的根据 本课的描述,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 公有2)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是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天下既然是天下人的天下,地方更是地 方人的地方地方事务由地方民众选举贤能之士负责管理这里的选举指的是民举,而不是官举,官举 与民举的性质是不同的,但后儒却混淆了两者的界线,甚至有意改民举为官举3)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信与睦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核心,而“天下为公”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的前提和基础4)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大同世界描绘的社会是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在这里,人们视他人父母如自己父母,视他人子女如自己子女。

任何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 怀,任何人都主动关心社会男有室,女有家,社会和谐,人民安居5)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在这里,人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对社会财富十分珍惜,憎恶一切浪费现 象,也反对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6)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在这里,劳动已经成了人们高度自觉而又十分习惯的活动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能劳不劳是可耻的,劳而不尽其力也是可耻的,劳动只为了自己同样是可耻的 大同世界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可谓是思之深刻而虑之长远的,除了所有制的问题提得不够明确外, 与共产主义社会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2.小康 作者在以“是谓大同”总结了上文之后笔锋一转,用完全与大同思想相对立的语言开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作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景象,小康与大同几乎全是对立的。

在这里,天下为公的大道没有了,“天下为公”的响亮口号改成了“天下为家”在天下为家的总原则下,一切社会现象都与大同世界相反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为己藏,力为己出,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没有了,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没有了所有这些,来自权力的私有:“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世及也就是君主世袭为了说明这种世袭的合理性,于是产生了为其服务的观念形态,一是礼,一是义什么叫礼?什么叫义?《礼运》的作者十分深刻地指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原来礼的本质是全在于为世袭的王权服务的有权力的人就理所当然地应当受到尊敬,受到膜拜,就要至高无上,这就是“礼”尊重权力既然是礼,与之相适应,保护权力自然就是义了,所以要“城郭沟池以为固”而权力之所以要有“礼”来尊重,要有“义”来维护,就是因为它是世袭的,没有民众基础的,受到人们反对的礼、义的本质从反面说明了大同世界的公理性,说明了大道之行的正义性,同时也说明了礼、义本身的虚假性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由于世袭权力的需要产生了礼、义,于是礼、义成了权力世袭社会的纲纪,用以规范 一切行为道德作者一连举出了七个方面的行为规范: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 ,设制度,立田里,贤勇知。

以礼义正君臣关系,以礼义笃父子关系,以礼义睦兄弟,以 礼义和夫妇等等除此之外,制度的确定,田里的建立,贤智的鉴别,一切皆以礼、义为 标准,以礼义为依据礼、义表面上是超脱的、公道的,实际上是依附于权力的,为权力 服务的不难看出,《礼运》的作者对小康社会是名褒实贬的针砭之一,公开指出小康的前 提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丧失了“大道”而以天下为家的社会,自然不是理想的社 会针砭之二,这个在家天下统治下的小康社会是个人各为己,自私自利,充满着矛盾和 斗争的社会,而这些自私自利的不良思想和矛盾斗争的复杂关系都是因为“大人世及”引 起的针砭之三,这样的小康在漫长的三代仅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人才可达到 ,实际上在“谋用是作”的环境里是无法达到的打开人类历史,见到的尽是“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的可怕事实为了权力和财富的争夺,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兄弟相残、叔侄相害者更有之《礼运》的作者描述小康,表面上在歌颂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的盛德,实际上是在抵制天下为家的“大人世及”制度,旁及这种制度下形 成的自私自利的社会风气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三、课文的艺术特点本文语言简洁,层次清晰,论 理透彻,不失为议论文之典范。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大同与小康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摇头叹息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何感叹呢?”孔子说:“(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

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任务,(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礼运一篇,自汉即相传为子游述自孔氏但除据本篇“言偃问”一语外,别无 征验,后人遂多疑为非儒家言老礼记为汉人杂纂之书,初凡二百余篇,屡经二 载删削,仅四十余篇,虽存者不无微言精义可推信为七十子徒所亲受授,然何篇 为何人所记述,既难确信,若必欲实指为谁,反嫌拘泥;且经辑录,亦安知无秦 汉诸儒讬古制作或私自增损之辞?余以为儒家自孔子以至孟荀,无不赞美尧舜以 为有公天下之心,则此篇所言大同之世为孔门最高之政治理想,当属可能。

张 默生选注《先秦诸子文选》)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一、《礼运》篇把原始状态的“大同”社会当作理想社会;《大同书》中所设计的“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尽善尽美,完全合乎人的理想在“大同”社会,近代工农业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很发达,产品极为丰富二、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三、1、参与2、理想的治国之道;与今义同,指国家的统治权3、亲:形容词动用,敬爱;子:名词动用,抚养;货:出卖4、以为:作为,用作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大同与小康》赏析“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二十九、大同与小康二十九、大同与小康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 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 ,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 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