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美育价值研究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88KB
约10页
文档ID:292645492
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美育价值研究_第1页
1/10

    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美育价值研究    摘   要 中小学校舞蹈教育既是“非遗”舞蹈传承的重要途径,又是学校舞蹈美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充分发挥“非遗”舞蹈在中小学区域传承中的美育价值,是中小学进行“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重要议题从中小学“非遗”舞蹈美育的发展现状入手,探寻其传承路径,展开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美育价值探讨与研究,以期为“非遗”舞蹈的中小学区域性传承中美育资源的挖掘与转化利用提供参考Key “非遗”舞蹈  区域性传承  美育价值舞蹈美育是培养人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区域性“非遗”舞蹈作为学校美育的一种创新形式,进入中小学美育实践,不仅能达到美育人身心的目的,而且还能够让中小学生深入了解区域性舞蹈,在感受区域优秀传统舞蹈魅力的同时,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真正践行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校教育目的一、中小学舞蹈美育现状与“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必要性1.中小学舞蹈美育现状(1)舞蹈美育的制度现状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因其特有的时代背景、特征、内涵及追求,要求教育工作者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开展学校美育[1]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学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2]。

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德智体美劳的“五育”,教育部提出新的一年要对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力,把美育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将从“软任务”变为“硬指标”可见,美育不再是形同虚设的课程,美育课程考核将是硬性要求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舞蹈教育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更是积极开展美育活动新使命与任务2)舞蹈美育的功能认知现状美育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创造性的行为,通过影响人的情感、塑造完善的审美心理来实现,一直遒循将美对人的潜在影响力转变为提高人本质的、核心的力量价值的特殊路径[3]中小学舞蹈美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学生的修养、品格、情感获得进一步升华,还能引导他们达到知美、懂美并创造美的境界舞蹈教育在长期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内容与形式得到逐渐巩固,不仅训练与提升学生的身体塑形,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正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所说:“舞蹈教育的益处有很多,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舞蹈会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里,形成对‘美’的判断由此看出,舞蹈教育有助于学校美育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所以我们要发挥舞蹈艺术教育在健身和尚美的双重属性作用,帮助学生在舞蹈律动中找到自我与自信,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审美能力、意识,培养其高尚情操。

3)舞蹈美育实施面临的问题长期以来,美育一直不受重视,美育课程与教学也常被忽略,学校美育教学对学生的精神塑造、人格完善、内涵养成作用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挥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也间接地反映了学校美育的缺失问题从中小学教育与美育的关系上分析,舞蹈美育是目前最为符合青少年儿童兴趣且易于接受的美育形式,它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情感的抒发与释放、创造力智力的开发、传统文化的积淀、审美意识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5]但是,在注重美育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小学却没有全面实现学生舞蹈教育普及,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中小学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难以为孩子们创造艺术氛围,由此学生无法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无法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理解2.“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必要性(1)“非遗”文化区域传承需求“非遗”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各国各地区人民代代相传、延绵至今的传统经典,是一个地区最具特色的舞蹈文化之一,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蕴藏着不同的舞蹈文化,因此非遗舞蹈的内容和题材十分广泛,各具特色然而,现已有不少“非遗”舞蹈身处消失的危险边缘,如,山西许多民间“非遗”舞蹈仅仅依靠单一的口传身授、师徒传承的传统方式传承,“非遗”舞蹈传承发展面临极大困境。

由于新文化的不断传入,对山西古老地域文化带来冲击,“非遗”舞蹈的规模也在不断缩小,关注的人群逐渐减少,人们更倾向于关注流行文化,忽略了本土文化以及“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2)中小学舞蹈美育的区域资源需求当下,舞蹈教育是中小学美育的重要内容與手段,区域“非遗”舞蹈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资源为顺应时代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将区域“非遗”舞蹈资源纳入美育教育课程资源,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求,更是学校美育由内而外的资源需求针对区域“非遗”舞蹈的学校传承,舞蹈美育的路径进行区域“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是立体化、脉络化的有效传承3)非遗”舞蹈与中小学美育契合的现实需求“非遗”舞蹈在当下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因为只有获得良好的保护,才能言及“传承”[6]中小学校美育作为目前“非遗”舞蹈传承最重要方式之一,将区域“非遗”舞蹈融入中小学校美育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再创造”的实现舞蹈的再发展、再传承,由此获得新的舞蹈存续土壤与传承场域非遗”舞蹈与中小学美育的契合不仅对保持“非遗”舞蹈丰富性、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还使学生在区域“非遗”舞蹈学习、参与、体验、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进而自觉参与到“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弘扬传播行列,培育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由此可见,非遗”舞蹈与中小学美育的契合是二者的现实选择,所以中小学进行“非遗”舞蹈的区域性传承十分必要二、“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美育价值在中小学美育工作中,作为具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符号的“非遗”舞蹈,因其文化属性、传播手段及传承方式的差异,凸显出其自身文化、艺术及精神功能,是舞蹈美育价值的集中体现1.“身心合一”的文化价值舞蹈是人类文化载体的先声与鼻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任何族群的原生态肢体行为之中都蕴含着舞蹈的形态,除却理解与分析舞蹈艺术的外在形态成因,更要深入舞蹈本体内部探索舞蹈艺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才是舞蹈美育应该追求的“深层美”舞蹈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以创新的形式进入中小学,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舞蹈教育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来实现外塑形体、内塑心灵的文化追求非遗”舞蹈是人民世代相传的经典,“非遗”舞蹈进校园就是将本土的传统舞蹈文化通过教育手段使其进行延续与传播,为传承传统优秀非遗文化开辟新的途径,丰富校园文化,实现了身心合一的文化价值2.“同心向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苏珊朗格所说“真正能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7]舞蹈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用肢体语言为特殊载体,让人们感受与体悟着真善美最直接的艺术形态。

就“非遗”舞蹈而言,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结晶,其固有的区域性、风格性、文化性体现着舞蹈艺术的深远价值,背后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值得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去传承与创新非遗”舞蹈不仅舞姿优美动人,音乐也让人回味无穷在“非遗”进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用身体不同的感官,感受不同舞蹈语言带给他们的动作之美,用耳朵去聆听舞蹈伴奏音乐的音律节奏之美,用心体会“非遗”舞蹈中蕴含的淳朴、欢快、自然及富含生活气息的舞蹈艺术之美非遗”舞蹈在中小学传承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参与传承训练,不仅可以塑造修长、健康的肢体,还可以丰富文化生活,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从了解本土文化到学习“非遗”舞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情感世界的感知,培养了美的品质与心灵,实现了同心向美的艺术价值3.“以舞启真”的精神价值“非遗”舞蹈不仅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表现,还是几千年来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人生态度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为人们提供了最原始的舞蹈素材,保持着舞蹈文化的原生性[8]非遗”舞蹈进校园是结合时代的发展,融合当代的审美观,选择的一种创新与普及共存的传统文化进行区域性保护与推广方式,实现了美育工作深度融入中国精神的艺术教育创新。

通过对“非遗”舞蹈的学习,学生在学与思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体会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从而理解与认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的“非遗”舞蹈内在的精神气质及文化形象可见,“非遗”舞蹈的学校传承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延续民族精神内涵,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非遗”舞蹈中小学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路径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是“非遗”舞蹈区域性传承的一种创新方式,有利于活化利用区域“非遗”舞蹈文化将区域“非遗”舞蹈资源转化为中小学舞蹈美育资源,实现中小学舞蹈美育的育人目的,到达身体的健康、情感的抒发与释放、创造力智力的开发、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淀、审美意识的培养[9]就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路径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区域“非遗”舞蹈资源与中小学校美育對应关系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民间舞蹈大省,其“非遗”舞蹈种类样式繁多,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项目就有28余项,分布于晋北、中、南各地市,因此,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首要就是根据区域性“非遗”舞蹈的特点将山西的五个行政区域中的典型“非遗”舞蹈进行筛选,如,晋北地区的踢鼓子秧歌,晋南地区的翼城花鼓,晋中地区的小花戏、霸王鞭,以及吕梁地区的伞头秧歌,分别进入各自所在地区的中小学,以每个地区的其中一个学校作为实验点进行实践操作之后再加以推广,例如可以选择吕梁新县120师学校对应吕梁地区的伞头秧歌、左权小学对应晋中地区的小花戏、翼城实验小学对应晋南地区的翼城花鼓,因此确立“非遗”舞蹈区域中小学校传承的美育实施对应关系,形成“一校一品”,即一所地方性中小学选择一种本地方的“非遗”舞蹈作为学校传承美育的实施对象,并围绕选择的某一种“非遗”舞蹈开展工作。

2.组建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教研团队以中小学校校内音乐舞蹈教师为基础,向外联动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围绕区域“非遗”舞蹈,聘请区域高校舞蹈学科教师开展理论研究与实地指导,邀请区域“非遗”舞蹈传承人加入到学校传承教学中,形成校内与校外教师、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师、传承与教育教师多方联动协作的中小学非遗”舞蹈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教学研究团队3.构建“非遗”舞蹈中小学区域传承的美育机制“请进来”就是邀请本区域“非遗”舞蹈传承人进学校开展传承教学活动非遗传承人通过在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舞蹈教学、讲座、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非遗”舞蹈及“非遗”舞蹈中蕴藏的文化走出去”就是中小学师生校外开展采风实践,例如中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深入踢鼓子秧歌、小花戏、霸王鞭、伞头秧歌、翼城花鼓等山西民间舞蹈衍生发展地,通过实地的采风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非遗”舞蹈的原生生态环境,从“非遗”舞蹈的核心动作、基本动律、基本步伐以及道具运用中了解舞蹈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之间的密切关系请进来”与“走出去”二者的结合,将有效地加强中小学生对地域性舞蹈文化的了解,深化对“非遗”舞蹈衍生发展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背景的认知,为之后的实践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深入认识本土“非遗”舞蹈,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旨在传承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实现区域传承的美育实施。

4.活化利用区域“非遗”舞蹈资源建设校本特色课程区域“非遗”舞蹈资源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区域“非遗”舞蹈资源优势作用,实现区域“非遗”舞蹈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例如,将将晋中地区的“左权小花戏”融入区域中小学校音乐舞蹈教育课程,提取“左权小花戏”动律、体态、基本步伐、基本动作等进行合理的编排组合,形成围绕“左权小花戏”为对象的各类单一、复合、综合性训练组合通过课程组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区域“非遗”舞蹈文化,激发学生对区域“非遗”舞蹈的文化的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