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综合性自然科学2.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3. 根据莫氏面(在地下平均 33km 处)和古登堡面(在 2900km 处)两个界面把地球内部分 为地壳、地幔和地核4•地壳:指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A层),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A层)可以分 为上下两层,中间被康拉德面所分开,但这一界面在海洋部分不明显或者根本不存在1) 上层地壳(即A层),其成分以0、Si、Al及K、Na等为主,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 所以叫花岗岩层;此层又称为硅铝层(Sial)在这一层的表层部分常分布有0~10 km厚的沉 积岩层地壳平均密度为2.6~2.7g/cm32) 下层地壳(即A〃),其成分虽然也以0、Si、Al等为,但Mg、Fe、Ca等成分则显著增加,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所以叫玄武岩层,又称为硅镁层( Sima)平均密度为 2.9~3.0g/cm35. 地壳的类型: 地壳可以分为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和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6. 地幔:指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地幔还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7. 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中部(约50~250公里处),存在一个塑性层,叫软流层,软流层物质 可以缓慢流动,岩浆主要发源于此层中。
8.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以及上地幔顶部)称为岩石圈9. 地核:位于深2900km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地核10.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面形态和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11. 地质作用根据能力的来源不同,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生物能等.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3.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内办悴用i4・卑常洁甬•:-14 S升曙彷辻 琲水平酗弟出柞用12. 地层: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总称 地层与岩层区别: 岩层 —— 层状岩石包括沉岩、层状变质岩、层状 火山 岩)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岩层+时间(年代)13.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用来说明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时间和顺序的一种术语(1) 地质历史纪年法: 1、相对地质年代法;2、绝对地质年代法2) 相对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地层对比的依据:地层划分——根据地层特征按照从老到新的层序,划分出各地层阶段(单位) 地层对比——不同地区时代和层序的对比3) 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层序规律4)地层中的化石: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地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硬体、壳、骨、蛋及活动痕迹)5)标准化石:有些生物分布广泛,数量多,从出现到灭绝却时间短,这样的化石 (根据标准化石就能进行全球地层划分与对比)(6)底层间的接触关系:1. 整合接触: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岩层沉积连续, 且下老上新,没有岩层缺失;2. 不整合接触:地壳运动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连续的岩 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7)海侵:地壳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部分陆地被海水淹没,陆地面积相对缩 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下粗上细)(8)海退:地壳上升,海平面相对下降,部分海底露出水面成为陆地,陆地面积 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上粗下细)(9)地质事件:根据地层内的剩余磁性所反映的古地磁变化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10)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地质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来 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这种方法测得的年龄(11)地质年代表:地层单位:宇、界、系、统;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14. 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是岩 石的基本单位1. 基本特征: 1、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2、矿物是地质作用下的天然产物3、大多为结晶质 结晶质:是指组成矿物的内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有规律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 造的固体物质2. 矿物的成因分类 :(1)岩浆矿物(原生矿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 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长石、石英、云母等2)表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 所形成的一类矿物如:岩盐、石膏、碳酸盐矿物、铁铝的氢氧化物和粘土矿物等3)变质矿物:是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一般是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矿 物如:石榴石、红柱石、蛇纹石等3.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离子、原子、络阴离 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体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 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形成条件:(1)互相替换的离子,其半径大小要相近 (2)互相替换的离子对周围其他离子的作用(主要是极化性质和化学键的性质)必须相近3)互相替换的离子,其电价总和相等4)环境条件:如高温有利于质点间的互相替换4. 同质异象:成分想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主要是生成时的温度、压力、溶液的 酸碱度等),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15. 矿物中的水:(1)吸附水:水分子机械地吸附于矿物表面或填充在矿物裂隙之中(2)层间水:为某些层状硅酸盐所特有 (3)沸石水:为沸石族矿物所特有(4)结晶水:以水分子存在于矿物晶格中的水(5) 结构水:是以OH-, H+、或屯0+离子形式存在于矿物晶格中的“水”16. 矿物的化学式 :1、实验式:只表示元素组成、数量比2、构造式:表示元素种类及数量比、相互关系17. 矿物的形态:1、一向延伸型:晶体沿一个方向延伸呈柱状、针状2、 二向延伸型:晶体沿二个方向延伸呈板状、片状3、 三向延伸型:晶体沿三维空间发育均等,呈粒状4、双晶:同种物体的晶体呈有规律连生,18. 隐晶质:因为矿物所形成的晶体太小,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19. 矿物的物理性质: 1 自色: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2、 他色:矿物因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包裹体的混入,而染成的颜色3、 假色:由于矿物内部的裂缝、解理面及表面的氧化膜引起光波的干涉而产生的颜色4. 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5. 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如金刚石;玻璃光泽:如方 解石等脂肪光泽:如蛋白石;珍珠光泽:如云母;丝绢光泽:如石膏;土状光泽:如高岭石)6 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
硬度分级顺序:滑石( 1),石膏( 2),方解石( 3),萤石( 4),磷灰石( 5),正长石( 6), 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7.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解理可分为四级: 1、极完全解理:如云母 2、完全解理:如方解石 3、中等解理:人角闪石 4、不完全解理或无解理:如石英8. 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这种破裂面20. 矿物的分类:(一)含氧盐类矿物:橄榄石、辉石类、角闪石类、长石类、云母类、绿帘 石、蛇纹石、滑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硅灰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孔雀石、重晶 石、石膏二) 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软锰矿、铝土矿(三) 卤化物类矿物:石盐(NaCI)、钾盐(Kcl)、萤石(CaF2)(四) 硫化物类矿物:方铅矿、闪锌矿、辰砂、黄铁矿、黄铜矿(五) 自然元素类矿物: 石墨、金刚石、自然硫21. 硅酸盐类的成分、结晶构造和分类:1. 成分:最主要的元素是 O、 Si、 AI、 Fe、 Mg、 Ca、 Na、 K.2. 构造:每一个硅离子皆为四个分布在四面体角顶上的氧离子所包围,形成硅氧四面体。
3. 分类:岛状构造的硅酸盐和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连续层状 构造的硅酸盐、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22. 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 1、结晶构造:硅氧四面体晶片和铝(或镁)氧八面体晶片2、土壤中常见的层状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特性:(1)1:1型层状铝硅酸盐:a、高岭 石和埃洛石b、晶层间距固定,不易膨胀,可塑性、粘结性弱c、同晶置换少,晶层电荷数 为零,阳离子代换量低(2) 2:1型具膨胀晶格的矿物:a、是蒙脱石和蛭石b、同晶置换极为普遍c、晶层间为水化 度高的 Ca、 Mg、 Na 等交换性阳离子,因此层间吸附水分或极性分子,引起晶层间距沿 C 轴膨胀,脱水则收缩3) 、2:1型不膨胀晶格的矿物:a、主要是水云母、b、晶层之间由钾离子紧密连接,因而 晶层间距固定,不易膨胀,可塑性、膨胀性和对阳离子的吸收性等比高岭石强c、具有钾的 固定和释放能力23. 岩浆岩:熔融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包括喷出岩、侵入岩.1) 岩浆:地幔或地壳深处,天然产出的成分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溶融物质2) 岩浆作用:浆形成、运移、冷凝的全部过程 包括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浅成侵入作用、 深成侵入作用3) 喷发类型: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猛烈式、宁静式、递进式)4) 火山构造:a、火山锥:熔岩锥、集块锥b、火山口、火山通道及火山颈5) 火山碎屑:火山尘、火山灰、火山砾、火山弹6) 喷出岩(火山岩):火山喷出物形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包括火山角砾、岩凝灰岩7) 世界火山分布 :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24. 侵入作用:岩浆由地下深处向上运移,未达到地表而而在地下占居一定空间并冷凝成岩 的全部过程1) 侵入体:入冷凝的岩浆2) 围 岩:岩浆侵入的岩层3) 侵入体产状:岩基、岩株、岩床、岩盖、岩墙和岩脉25.升坤产侍+if 恆pldift'二岩棗活功R耳阳羌的音石产W和皆石分捷阳1426.岩浆岩结构:显晶质结构、璃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岩浆岩分类:1)超基性岩:橄榄岩、金伯利岩 2)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 3) 中性岩类:闪长石、正长石、4)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玻璃质流纹岩 27.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的破坏产物, 以及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层,又经成岩作用而成的 岩石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一)风化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和化学分解,破坏产物 基本残留原地,使坚硬的岩石变为松散的碎屑及土壤化学风化、物理风化、生物风化)(二) 剥蚀作用:岩石受外力作用而破坏,破坏产物同时被搬走。
(侵蚀、刨蚀、潜蚀)(三) 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物搬运到它处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生物搬运)(四) 沉积 作用: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五)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任何动力搬来 的机械的或化学的)转变为坚硬的沉积岩2)从沉积物到沉积岩阶段1、压固作用 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作用于下部使其压实(孔隙减少,水分排除,体积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