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美国心理学家贝克20世纪60年代提出: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型:1,浅层的负性自动想法;2,深层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图式: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用于对信息的过、区分和编码、指导对新信息的知觉、对就信息的回忆图式决定了什么是信息加工,决定人们的信息选择和对信息的理解根据图式指引新信息加工,预测事件发展,给客观现实赋予某种意义功能失调性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类:1,脆弱性;2,吸引、排斥,3,完美主义,4,强制性,5,自主性,6,依赖性,7,认知哲学,8,寻求赞许负性自动想法:负性是指这些想法总和不愉快的事件有关,自动是因为他突然出现在人的脑内,不是周密推理特点:1,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出现于脑内2,内容消极,带有消极情绪3,随时间、地点而有变化,能为意识察觉,具有认知过程的特征4,貌似真实5,存在于意识边缘,稍纵即逝6,存在时间短,但力量大7,蕴含认知曲解,而患者信以为真,不认识是情绪痛苦的原因认知失真或认知曲解:1,绝对性思考,2,任意推理,3,选择性概况,4,过度引申,5,过度夸大或过度缩小,6,个人化,7,选择性消极注视,8,情绪推理,9.应该倾向,10,乱贴标签●系统脱敏疗法:用于治疗求助者对特定事件、人、物体或泛化对象的恐惧和焦虑的基本方法。
●让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步骤:第一步: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虑的情绪划分等级(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这是系统疗法成败关键之一)第三步: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的情景同时做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源于对动物的试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原理:让一个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予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注意事项:1.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景不止一个,可以针对不同情景建立不同等级的焦虑等级表,然后对不同焦虑等级实施脱敏训练2.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次数的多少,依个体和情景不同而不同3.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系统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合理,应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些,使每一等级之间时间跨度不要太大4.有的焦虑不能用想象和放松降低焦虑,可以改用其他●冲击疗法即漫灌疗法现实冲击疗法:是指持续一段时间暴露在现实的恐惧刺激中而不采用任何缓解恐惧的行为,让恐惧自行降低想象冲击疗法:基于相同的原理和程序,不同之处是暴露在想象的恐惧之中而不是现实的生活中想象冲击疗法优于现实冲击疗法的一点是:他不限制产生焦虑情景的性质。
●冲击疗法是一种较为剧烈的治疗方法,求助者应做详细的体检●冲击疗法治疗的准备工作:第一步确定刺激物●冲击疗法每次的极限水平标志:情绪的逆转为标志●冲击疗法与系统疗法的不同:程序上看:冲击疗法程序简单,无繁琐的刺激定量和焦虑等级设计原理上看:系统疗法使用交互抑制;冲击疗法使用消退性抑制●冲击疗法中止治疗的条件:求助者出现通气过度综合症,求助者出现昏厥和休克,求助者或家属坚持取消治疗而劝说无效●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Cautela建议使用一种改良的厌恶疗法——内隐致敏法:即当求助者欲实施或正在实施某种不良行为时,在想象中主动呈现某种可怕或令人厌恶的疗法,致使两者形成条件反射,达到控制行为的治疗目的●厌恶疗法的基本程序:1,确定靶症状2,选用厌恶刺激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厌恶刺激必须有一定强度,使其产生的不快感远远压过原有的种种快感,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从而消弱和消除不良行为●注意厌恶体验和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厌恶疗法的靶症状:单一,具体●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以从事相似行为的方法●模仿法的工作程序:1,选择合适的对象;2,设计示范行为;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最重要的步骤)●模仿法的五种具体形式:1,生活示范;2,象征性的示范;3,角色扮演;4,参与示范;5,内隐示范● 影响模仿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一般来说模仿法更佳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示范者的表现是治疗成败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动机也就越强,成绩越好●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物功能予以描述,并转化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机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生物反馈法源于动物内脏条件反射实验(最早发现的人是巴普洛夫)●最先把生物反馈应用于临床的是夏皮诺● 临床常用生物反馈:1, 肌电生物反馈仪:目前最成功、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物反馈技术2, 皮肤电反馈仪3, 皮肤温度反馈仪4, 脑电生物反馈仪5, 其他反馈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