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1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3KB
约8页
文档ID:12601765
浅谈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1_第1页
1/8

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舞蹈中教学中的意义内容摘要:舞蹈的创作者根据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时代要求、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创作出体现自我民族特色的舞蹈,使每一个舞种裂变,得到众多异彩纷呈的舞蹈,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民间舞蹈是舞蹈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涵和风格相当的丰富民间舞蹈在自身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是受时间和空间双重制约的:一方面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形态和生存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民间舞自然伴随时代变迁而发生演进;另一方面,地理环境提供了民族的发展基础和生存环境,决定了民族舞蹈风格的形成蒙古族的舞蹈在我国的民间舞蹈系列中占据着重要地地位,它于草原上诞生,在解放之后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加工和提炼走到了世界舞台,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中,创作出了大批被群众所喜爱和接受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反映出了社会的变迁,而且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本文通过组合鄂尔多斯为例,分析其在舞蹈教学中的意义关键词:蒙古舞;鄂尔多斯;特点;教学;意义前言“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蒙古草原地处中国北方,辽阔无垠,生活着中国游牧民族,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活,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赫赫武功和优秀的草原文化。

他们喜欢在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喜爱在蓝天翱翔的雄鹰,也很喜爱天鹅和大雁于是把民族的性格,感情和来自草原的气势,都和这些富有生命活力,矫健美丽的生灵融汇在一起在他们所创造的众多舞蹈形象中,也总是不自觉地透漏出他们的神情,动态,心声和灵性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历史悠久的民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的风格矫健彪悍传统的舞蹈有:鄂尔多斯、马刀舞、安代、筷子等这些舞蹈舞步轻捷、节奏欢快,表现出蒙古族劳动人民热情、纯朴的健康气质建国后的蒙古族舞蹈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舞蹈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创作者个性的升华,风格各异,各有特点生活和舞蹈有密切的联系,不同风格特点和不同舞蹈语汇的“标准”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要想学好一种舞蹈,就需要掌握它全部标准和特点,讲究标准就要谈到‘规范化’ ;而所谓的谈‘规范化’就是把在生活中产生的,然后在生活中经过了众多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能明显的体现自己民族性格和生活的舞蹈特点,并将其稳固下来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情、乐等融合成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上世纪 50 年代《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舞蹈动作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并积极从事借鉴、继承的工作。

《鄂尔多斯》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出发,它基于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从牧民驯马、骑马、挤奶、射箭、摔跤等劳动生活中,捕捉、观察、提炼并且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出游牧民族放马的典型形态,正确的把握住了舞蹈形象化的拴马、套马、骑马、飞驰等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游牧民族剽悍英武、朴实粗犷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马术高超、性格豪迈的牧民形象一、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饱受磨难的牧民获得了独立和自由,在生活逐渐好转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更希望通过舞蹈反应反应自己的新生活因此,贾作光等老一辈艺术家曾多次到游牧民族的牧区体验游牧生活,经过长达两年的准备,于 1953 年的春天开始了他们的编创工作他们通过借鉴苏联艺术家的创作民间舞的经验——民间曲调的舞蹈节奏和他们的民俗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创编,来表达“鄂尔多斯”人民热爱劳动的形象和坚强勇敢的性格蒙古族民间舞,喇嘛舞和日常生活的动作都是作品的动作素材喇嘛舞动作粗犷,表现力强,编创工作者选取了“鹿神” “散黄金”等等这些动作,并进行整理,发展变化,创造出富有现代感的人物形象女性的动作中,很多都是通过提炼生活中的骑马,挤奶等劳动动作,然后融合蒙古族一些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展现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

使蒙古族的舞蹈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舞台是《鄂尔多斯》 ,创造了中国舞蹈当代新形势的艺术原生态的舞蹈被贾作光先生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并且在此后建立了一套训练蒙古族舞蹈的动作体系,给蒙古族舞蹈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从传统舞蹈《鄂尔多斯》中深深地感受到创作是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但却不是单纯意义的模仿,是将具体形象动态优化、韵律化、美化,将牧民性格和舞蹈的技巧紧密地凝结到一起使“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得到真正体现因此该时期舞蹈的创作不论是模仿还是观察,都更加强调舞蹈形象的“舞蹈本体”和“生活源泉” 2、舞蹈的风格及学院派舞蹈特点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历史悠久的民族因为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舞蹈风格稳健有力、热情奔放、彪悍矫健、节奏欢快,具有剽悍、粗犷、庄重、质朴的特点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总体可分为三类:一为宗教祭祀性舞蹈;二为自娱性舞蹈;三为表演性舞蹈蒙古族传统的舞蹈有:鄂尔多斯、筷子、安代、盅碗舞、马刀舞等安代舞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可以自由地抒发思想感情的集体舞蹈,韵味深厚,曲调悠扬婉转盅碗舞和筷子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流行筷子舞是喜庆欢庆节日时,由一位舞者在弦乐和人声伴唱下,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盅碗舞也是在喜庆节日由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也叫打盅子。

这些舞蹈舞步轻捷、节奏欢快,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热情、纯朴的健康气质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舞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舞蹈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朴素的捕捉舞蹈形象到创作者个性的升华,风格各异,各有特点生活与舞蹈联系的非常密切,不同风格特点的“标准”和不同舞蹈语汇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要想学好一种舞蹈,就需要掌握它全部标准和特点,讲究标准就要谈到‘规范化’ ;而所谓的谈‘规范化’就是把在生活中产生的,然后在生活中经过了众多民间艺术家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能明显的体现自己民族性格和生活的舞蹈特点,并将其稳固下来 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讲究舞蹈的节奏和韵律,将舞、情、乐等融合成一体,形成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上世纪 50 年代《鄂尔多斯》的创作过程中,就认识到舞蹈动作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提取并积极从事借鉴、继承的工作《鄂尔多斯》从游牧民族的生活出发,它基于内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从牧民驯马、骑马、挤奶、射箭、摔跤等劳动生活中,捕捉、观察、提炼并且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语汇,提炼出游牧民族放马的典型形态,正确的把握住了舞蹈形象化的拴马、套马、骑马、飞驰等典型的动作,表现出游牧民族剽悍英武、朴实粗犷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马术高超、性格豪迈的牧民形象。

3、传统组合鄂尔多斯在学院派舞蹈教学中的训练价值蒙古舞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鄂尔多斯作反映了民族的团结与安定,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历史的灿烂文化,学院派舞蹈教学的重要训练价值如下一)推广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正确地认识蒙古舞的其情感因素及空间原理不仅蒙古舞,甚至是任何民间舞都有自身的动作法则在蒙古舞、民间舞教学中应推广和引进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用头川昭子的图表记录法和拉班的舞谱记录法绘制蒙古舞的舞谱,这是一项需要一定的资金的系统工程,并且需要舞蹈理论家、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它是可以带来巨大成果的一项改革在充分理解蒙古舞的人体自身的运动空间原理、蒙古舞的动态、蒙古舞的“空间形成法则” 、情感等因素后,然后正确地把握住蒙古舞特有的内涵,认识蒙古舞草原风格的意义和价值,科学地培养学生的领悟、认识能力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风土教育,实现兴趣教学每一位老师都强调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笔者认为,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应包括生活体验与教学相结合,舞蹈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表演与教学相结合就像前边所说的,民族性是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特点,而民族性与该民族的民族传统、居住环境、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

不走出校园,就不能正确认识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这就会使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落伍要想体会到蒙古舞站姿的意义就必须站在草原上要想理解蒙古舞的节奏就需要去看万马奔腾边欣赏雄鹰翱翔边挤奶、拎奶桶,才能明白手臂翻动、手指变化的奥妙一个以表现马为主题的舞蹈创作,若演员甚至是创作者都没有去过草原,游牧生活也没有亲自体验过,没有骑过马,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灵魂舞蹈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深入民间,进行风土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由此,才能使学生的兴趣提高,加强对原生态风格、对作品的理解三)注重民间(蒙古)舞教学中的理论教育,加深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的认识蒙古舞教学自身与理论教育对学生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培育问题有关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以往就经常提起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在此提出该问题是为了强调除了文化课之外,民间舞教学本身也应承担起提高、培养学生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的责任学生的文化素质跟不上去,一般人们普遍认为是文化课没有学好造成的,将责任全部推给了文化课其实,对学生理论修养的培育问题本身就应该包含在专业教学中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加深对民间舞原生态风格认识在民间舞教学中使学生对蒙古舞原生态风格价值认识进一步加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上述的第一个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蒙古舞教学中讲解蒙古舞空间原理时,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舞谱及图表把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记录下来,与此同时,学生还需用舞谱及图表记录自己及他人练习中的动作,再由学生自己将3种舞谱(他人为自己记录的舞谱、自己对自身舞蹈动作运动方向之记录、老师讲解的原生态风格之舞谱)进行对比,然后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正确认识蒙古舞的自身及原生态风格存在的不足专业课的训练在此时也可以进行,同时这也是训练学生的理论修养此外,学习传统蒙古族音乐文化等相关的艺术形式,阅读蒙古古典文学作品,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文化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阅读史诗《江格尔》 、 《格斯尔》 、 《蒙古秘史》等,要想正确理解蒙古舞的原生态风格,阅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一点上我们做的远远不够四)蒙古舞教学中对群体与个人协调关系的重新搭配群舞在传统蒙古舞中就极为被重视,就好像鄂尔多斯的筷子舞群体性本身就包含于原生态风格之中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护民间舞原生态风格每一个学生的位置以往民间舞教学中总是固定不变的在排练、教学中如此,在比赛、演出中依旧如此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的特点难以被另一个学生正确了解,优秀的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只知道自己的长处,同时也看不到其他同学所展示的魅力和空间,自身所处空间的优点更是不能被成绩稍差一些的学生发现。

群体性正是一些传统民间舞的魅力所在,群体的努力才能使某些原生态风格表现得更为突出,如蒙古舞中传统律动特点就是这样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安排让学生体会不同空问所展现的价值,尝试不同的位置,去全面领悟蒙古舞特有的原生态风格的内涵四、蒙古族教学改进展望蒙古族舞蹈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鄂尔多斯,学生们要想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须接受蒙古舞的正规训练要想跳好蒙古舞就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们要了解的舞蹈语汇;了解的生活习性提升到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舞蹈就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这样才能全面掌握鄂尔多斯以下是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几个步骤: (一)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习性和居住环境 蒙古族世代从事游牧和狩猎劳动,主要聚居开我国北方, “马背民族”是蒙古族典型写照,茫茫大漠和漫漫草地塑造了蒙古族男性永不言败、勇敢、豪放、倔强、剽悍、伟岸的性格特征,马背游子的足迹遍布穹庐的天宇之下典型的狂放的生活习俗和游牧文化,造就了不羁的男性个性马是他们的生活中唯一可以依托与信赖的精神支柱 (二)蒙古族语汇的训练及要求 在舞蹈训练中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肢体训练,使得训练者具备舞的基本素质就是它的目的,要求训练者全面把握住舞的动态特征。

肩、臂和腕是蒙古舞蹈的风格中在动态上体现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因此肩、臂、腕是舞的肢体训练中着重要求学生们下功夫的地方舞中有耸肩、弹肩、柔肩、抖肩、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