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徽州村落环境与建筑》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15页
文档ID:4744768
《徽州村落环境与建筑》_第1页
1/15

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摘要:该文从建筑史和聚落史方面研究了徽州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关键词:徽州,乡土,建筑,传统聚落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uizhou'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traditional settlement from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settlement.Keywords: Huizhou,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traditional settlement徽州地处皖南,毗邻浙、赣横跨黄山、天目山、白际山等山脉,其间多山地、丘陵,盆谷相接,林木茂盛;纵连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湖泊密布,沿江形成冲积平原,上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1、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皖南徽州地域的建筑与聚落雏形期徽州地域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为原始土著三苗族部落提供了繁衍生息所需要的相对封闭、较为理想的栖息之地。

在新石器时代初期,部落就由洞穴式居住方式逐渐过渡为营居的生活方式据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在徽州地域内,已发现了 22 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如歙县新州遗址、卜冯塘遗址、徽州区桐子山遗址、和黄山区蒋家山遗址等川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等,从而证明了徽州地域自古就有人类居住、生产和生存活动,创造了原始的土著文化,形成了原始聚落的雏形从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来看,J聚落的生产方式以农耕活动为主,兼有渔猎、纺织和采集活动如歙县下冯塘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镑、石链、石网坠等,以及屯溪下林塘遗址出土有圆台形陶纺轮从这些聚落遗址分布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安汪、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及其支流的沿岸台地或近水的坡地上,如黄山市黄山区的五处遗址,都集中在青弋江上游的太平湖沿岸这反映出徽州早期的氏族部落就有逐水而居的生活习俗从遗址的面积、堆积和分布来看,徽州地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般为面积较小,文化层较浅,也较单薄而象黄山区狮子山遗址和歙县新州遗址和径县丁家塌遗址,拥有 2 万多平方米面积和几米厚的堆积层的情况,则比较少见此外,徽州地域的遗址堆积较浅,文化性质单一,而沿江平原的遗址堆积较厚,多数遗址的上层还有商周文化的叠压层,反映了皖南不同地域的聚落发展不均衡的特征。

徽州地域的新石器文化受到良诸文化的影响如歙县新州遗址出土的石器有长方形和半月形有孔石刀、细高柄杯、鱼尾形和鸭嘴形鼎足以及石网坠等,都是良诸文化典型的遗物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块,(上面还残留着编笆的痕迹和草筋的孔隙), 以及原始建筑的地槽和台阶地从繁昌县缪墩遗址还发现密集的木桩遗存(木桩有砍削痕迹), 由其排列方式推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徽州地域可能出现了原始干栏式建筑的雏形、徽州地域在商周时期属百越之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其中三苗族的后裔,山越部落尤为兴盛栖息此地的山越族,不断受到其他J地域文化的影响,亦出现了由氏族社会进人阶级社会的趋向该地域保存下来的大量的土墩遗存和出土的原始青铜器等文化遗物,均反映了小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痕迹这一时期的原始聚落在规模、层次、边界和构成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从聚落内土墩遗存的空间分布来看,已遍及祁门、休宁、屯溪及皖南青阳、繁昌、广德等数十个县市,其类型多为墓葬遗址冈这些土墩墓葬群多则数百座,少则几十座连在一起,排列有序可见,聚落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聚落组成要素包括房址、墓坑和壕沟等,其边界呈现出向心式聚居形式,其内部呈现出居住、生活、墓葬、防御等明显的功能分区,表明了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已经形成。

这个时期徽州地区属于扬州之域,,这个地域内的地理环境为气候温和而多雨,地面潮湿由于山谷盆地较为封闭,易产生瘴气,危及人畜为了抵御洪水猛兽的侵扰和避开山中的瘴气,江淮以南地域原始部落的土著以“僧巢”为居住方式,它是当时较为普遍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干栏式建筑的原始雏形,它有着一定程度的地域适应性一种建筑形式的产生,必然受到一定地域内气候、温度、降水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人们在与自然抗争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技术水平当时皖南徽州地域的原始文化要比皖北平原地带落后一些在皖北蒙城尉迟寺聚落遗址中,发掘出大型排房建筑基础,长达几十米(10m),以及大量的灰坑、墓葬和红烧土房址,可以推测皖北氏族部落已较先掌握了原始地面建筑技术,这比皖南早期的干栏式建筑技术要复杂和先进一些J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礼·考工记》这部卜程技术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原地区的建筑规划和营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徽州古越文化是落后于中原文化的,“黔、敦以南,皆大越之民”,以及中原“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荆蛮”是中原地区汉人对包括徽州在内古越土著的称呼,由此时期徽州地域出土的印纹陶、青铜器等器物造型、组合和纹饰,也可看出中原文化的特征。

可见,中原地区与徽州地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已经开始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大体上反映出传统聚落形成过程中层次递进的共性特征皖北由于较早受到中原建筑技术的影响,楚国都城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通过对寿春城遗址的调查分析,总面积约为 26 平方公里,城内有廊城、城壕、水道、宫殿和墓葬等遗址筑城采用版筑技术,由于砖尚未出现,夯土技术可以提高墙体的强度及防潮能力而同期皖南目前只发现了南陵的城池遗址,通过遥感检测出城周的护城河,其内在规模和构成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而这时的徽州是否已有城池聚落,尚待考古发掘才能下结论春秋时期,徽州地域先归吴,后属越,山越土著过着刀耕火褥,仰给山场的粗放生活,吴越文化的不断渗人,打破了由于封闭地理环境造成的古越土著文化的隔阂战国时期,楚灭越,遂为楚国之地楚文化的进一步介人与融合,使得原始的古越文化的土著因素不再占有绝对的成份,演变成混合体,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徽州地域十栏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干栏式建筑可以适应皖南徽州地域内的山岭、丘陵、沼泽、盆J地、河流等不同地理环境潮湿、高温和多雨的气候,因此具备了广泛的地域适应性与相邻地域的浙江河姆渡干栏式建筑队的遗址相比,此期在徽州地域内尚未发现较完整的干栏式建筑的遗址,亦无史籍可考。

但是,从歙县渔梁和径县章渡等地现存的吊脚楼的型制来看,仍然保留着早期干栏式建筑演化的某些特征,大体上可以推测出其构造由桩柱、横梁、地板、墙体和屋顶等组成,其营造过程一般采取密集的桩柱支撑来架空居住层,桩柱与横梁搭接,梁上铺以板条或树枝作为居住层,最后采用芦苇、树枝或竹子等当作围护的墙体和屋面,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或吊梯而上,居住其中,这种建筑形式具备较好的干燥、通风、采光和安全性能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徽州建筑与聚落形成期自秦(公元前 221 年)始置黔( 古为黝)、歙二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郭郡徽州已较早地具备了基本建置,汉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 改郭郡为丹阳郡,歙县属丹阳郡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是徽州建筑史上的形成期,它突出地表现在砖石建筑和拱券技术的出现这一时期出土的墓葬和窑址等遗址表明,徽州地域的制砖工艺较先进,砖石拱券技术已应用于墓室建筑,如在歙县郑村乡西村东汉墓中已出现了砖拱墓室据《新安志》记载,“(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 19 年), 以黔为广德王国,和 (汉)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复以为广德王国” 这是史籍中第一次记载了徽州城池聚落的形成汉代两度选址于徽州黔地建立广德王国,必然会兴建城池,包括王城、宫殿、官署等建筑。

据考古发J掘和调查资料,广德王国的遗址位于黔县龙江乡,总面积约 3-4 平方公里,出土有较完整的古域墙遗址由于广德王来自中原,随之而来的中原工匠带来了当地较先进的建筑技术这些官式建筑以中原建筑形式为主,融合了一些当地传统工艺手法,但这些中原建筑的技术与形式既刺激了当地人们原有的建筑意识,推动了当地工艺技术的发展,又影响了徽州地域以后的行政官署的建筑形制东汉建安之乱,歙县人“毛甘领万人屯乌聊, (三国)孙权遣贺齐平之” 此期毛甘所筑故城的范围和布局,尚无实物佐证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 设新都郡,隶扬州,治所始新县晋太康元年〔280年), 吴灭 ,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随着晋永嘉之乱,中原大族、络绅冠带、旧客等纷纷避难迁徙至此 《新安名族志》记载,汪氏宗族于“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 因中原大乱,南渡江,孙策表授会稽令遂家于款,是为新安汪氏始迁之祖” 另外,程氏宗族“当永嘉之乱,佐琅邢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美政,民请留之,赐第于郡西之黄墩,遂世居焉” 新安大族,多聚族而居,聚居是村落形成的内在社会基础凡一个宗族久居一地,随着人口繁衍,由宗族原系不断分离、脱落形成支系,逐渐发展成新的村落。

据歙县《潭渡黄氏族谱》记载,歙县黄氏始祖,自晋元帝时(公元 317 年一 322 年)来新安,死后其子孙因“庐墓于此,遂家焉后子孙繁衍,其地更名黄墩” 之后宗族兴盛,原系不断分化出支系,形成 35 处黄氏村落,其中祁门左田派最为兴盛,歙县黄屯次之,各派皆以黄墩为源流、 、此外,绩溪石家村和婴源理坑村等村落的形成均类似于此又如歙县鲍氏“自水嘉末,子孙避兵江南,迁居于款邑南”,村J落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彼此关联的血缘性村落可见,“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体上也反映出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最初构成方式此外,在徽州聚落中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如东晋咸和二年(公元 327 年) 在歙县岩寺建鲍南竭,引丰乐水灌田二千余亩梁大通元年(公元 527 年) 在歙县西溪南丰乐河上建吕竭; 在黯县筑柏山竭等,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徽州农业聚落的发展这个时期是徽州历史卜第一次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文化擅变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孕育了新质的新安文化中原大族的迁徒,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制作工艺、建造出融合南北不同风格的房屋随着时间推移,徽州当地人们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建筑形式。

尤其是中原四合院平房形制与当地干栏式楼居形制相融合,出现了新型的内天井四合院楼居形制建筑的雏形这一时期建筑文化的特点是:徽州建筑木构架技术已经出现,瓦石结构的瓦件采用瓦当、筒瓦和大布瓦,砖石结构技术进一步成熟徽州十栏式建筑与中原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产生了新的建筑型制的雏形,进一步丰富了徽州地域建筑文化3、隋代至元末建筑与聚落的发展期从隋代至宋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为躲避战乱之苦,中原官宦、士大夫、络绅、商人和黎民百姓大规模举族南迁,徽州众多家谱或宗谱记载着本族始迁的由来唐黄巢之乱,徽州大族有歙县郡城程氏、沦坑方氏、桂溪项氏、济阳项氏,休宁古林黄氏,祁门善和程氏、J草墩戴氏等,迁徙至徽郡其中如歙县桂溪项氏“自唐迁居于款之桂溪者,为隐君绍公,始距今八百余年” 宋室南渡,元人主中原,此期有佘氏、庄氏、童氏和俞氏等大族渡江而至,均先往款之黄墩,而后才逐渐迁至他处其中如婴源俞氏“自宋绍兴丁已由款之黄墩,迁居于婴源龙胜,又自明成化戊子迁居龙溪” 如新安汪氏“自颖川渡江而至……至今千余年,子孙繁衍,散居四方”,以至于“今黔、款之人,十姓九汪” 又如婆源孙氏“迄唐始祖迁新安休宁,宋淳熙(公元 1174 年—公元 1194 年)初隐于湖溪,览山川之胜,遂摄居也” 。

再如绩溪胡氏“唐同光三年(公元 925 年)乙酉以明经登第……遂不仕,隐居上川,倡居上川,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困,而祁门倪氏“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