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13222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47MB
约29页
文档ID:576746472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13222_第1页
1/29

. >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森林生态学课程习题 • 绪论 简述题 1. 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哪些研究方法开展生态学研究? 2. 当今世界主要关注的哪些环境问题与森林破坏有关? 3. 什么是森林?森林具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请举例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森林生态系统效劳功能 你认为应该如何估算森林效劳功能的价值?如何更好的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劳功能? 4.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包括了哪些主要的研究内容?简述森林生态学的开展历史为什么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学得到快速开展? 5. 你认为森林生态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方面有何意义 " 6. 森林生态学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 森林环境 一、简述题 1、依据尺度大小环境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2、生态因子包括哪些因子? 3、你是如何理解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 . > 3、Odum E.P.(1983) 对作了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哪些补充? 4、你是如何理解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曲线图?你是如何理解耐性定律的? 5、谈谈你对生态幅的理解。

6、什么是适应? 7、生物对环境适应有哪些适应方式? 8、举例说明生活型和生态型的区别 9、如何应用本章的知识和原理来觖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 10、举例说明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差异?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 森林物质环境 一、填空题 1. 光照强度到达〔〕时,植物吸收与释放的速率相等 2. 光照强度到达〔〕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3. 生理有效辐射中,〔〕光和〔〕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局部 4. 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植物、〔〕植物、短日照植物 5. 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是从*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 二、单项选择题 . . > 1、〔〕在*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 B 光周期 C 低温 D 昼夜变温 三、多项选择题 〔1〕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 低温 B 弱光 C 高温 D 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 〔2〕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

A 近红外线 B 紫外线 C 红橙光 D 蓝光 E 绿光 〔3〕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 孔隙多 B 蓄水能力差 C 保肥能力差 D 比拟枯燥 E 透气性好 四、问答题 1. 光照强度的变化特征? 2. 森林中从林冠到林地光因子是如何变化的?〔光强、光质、光照时间〕 3. 阳生叶与阴生叶的形态特征及其作用? 4. 光强对植物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 5. 谈谈树种耐荫性的鉴别方法及 〔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 ?耐荫和喜光植物存在哪些差异? 6. 请你根据光强对森林植物的作用解释林下苗木致死的原因? 7. ※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途径和具体措施〕? 8. 从光质角度分析不同波长范围的光具有哪些生态作用? 9. 为什么森林的光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森林内的光强、光质是如何变化的? . . > 10.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纬度、海拔、坡向〕 11.森林群落内温度如何变化〔变化特点〕?为何会产生变化? 12.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节律性与非节律性〕 13.植物低温危害和高温危害各有哪些表现? 14.植物对低温和高温适应的方式〔对策〕各有哪些? 15.常见的喜光树种和耐阴树种有哪些? 16.你是如何理解温度对森林分布〔生物地理分布〕的影响? 五、判断分析题; 1. 在热带与亚热带山地,不宜在山地下部和谷地种植,否则易受冻害。

2. 一般说来, 生活在低纬度温暖地区的植物的最高温度偏高, 而生长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植物的最低温度偏低 3. 南种北移易受早霜〔秋霜〕的危害 4、一般说来,森林群落林下红光和蓝光少,绿光较多 5、寒害又称冷害,指气温降至 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伤害 6、生理干旱是由于土壤中严重缺水造成的 7、海拔 1000-1200m 常常是**松与马尾松的分布界限 • 森林物质环境 一、简述题 1. 水分对林木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 . > 2. 降水通过哪三方面对植物起作用? 3. 降雨对森林有哪些作用? 4. 什么是枯燥度?枯燥度与植被分布有什么关系? 5.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适应,可以把植物分成哪些类型? 6. 什么是耐旱树种?它具有哪些适应特点?什么是湿生树种?它具有哪些适应特点? 7. 森林对水分有哪些生态作用? 8. 小集水区的水分平衡公式? 9. 森林如何对降水进展再分配? 10.为什么森林具有显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 〔森林修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理论依据〕 11.森林土壤具有其它土壤不具备的三种成土因素是什么? 12.由石灰岩与花岗岩发育形成的土壤各有何特点? 13.排水良好的土壤其氧的含量范围是多少? 14.耐瘠薄树种、不耐瘠薄树种有哪些? 15.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树种有哪些?适合在盐碱土生长的树种有哪些? 16.粗糙和柔软死地被物各有哪些特点?影响死地被物性质的主要因素?〔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 17.森林根系对土壤有哪些作用?影响根系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18.用于荒山绿化、固沙造林或绿化造林时的伴生树种有哪些? . . > 二、判断题: 1. 团粒构造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土壤构造。

2. 世界温带各顶极生物群落类型同年平均降水有关 3. 南方丘陵山地土层瘠薄的山坡、山脊、山顶一般分布杉木,土层深厚的坡麓、山窝才有马尾松与毛竹分布 4. 针叶林下的土壤常呈酸性反响 • 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 1. 山地地形因子有哪些:沟谷宽度 2. 海拔高度的变化环境因子发生哪些变化? 3. 〔不同坡向生境差异〕南坡和北坡差异;一般分为几个坡位;根据坡度大小划分; 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形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 坡位是如何影响植物的分布? • 森林生物种群 一、填空题 〔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增长 〔3〕〔〕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构造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 种类型 . . > 〔5〕动物的扩散有〔〕、〔〕、〔〕三种形式 〔6〕如果把甲乙两种草履虫同时放在一起培养,一段时间后,乙草履虫逐渐消失。

在生态学上,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 二、单项选择题 1、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 K 代表〔〕 A 瞬时增长率 B 内禀增长率 C 环境容纳量 D 环境阻力 2、〔〕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A 多度 B 密度 C 盖度 D 频度 3、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所导致的 A 内禀增长能力 B 生态系统的负反响作用 C 存活曲线 D 年龄构造 4、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群团分布 D 泊松分布 5、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 相互竞争 B 互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害作用 6、逻辑斯谛方程中,当趋于 1 时,种群〔〕 A 近似指数增长 B 增长速度趋于零 C 数目已接近极限 D 数目开场减少 7、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A 互利共生 B 偏利共生 C 寄生 D 偏害作用 8、依靠种子繁殖的植物,在初侵入到一个新的地方时,常常呈〔〕分布 A 随机; B 均匀; C 集群; D 指数 9、〔〕能较明确地描述实际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死亡过程 A 食物链; B 生命表; C 指数增长方程; D 逻辑斯蒂增长方程。

. . > 10、种内竞争可能导致种群成〔2〕 ①随机分布②均匀分布③团块分布④嵌式分布 11、以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表示的种群密度称为〔2〕 ①粗密度、②生态密度、③多度、④盖度 12、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dN/dt=rN[〔K—N〕]/K 中,〔1—N/K〕代表的生物学意义是〔4〕 ①种群个体数②种群增长最大值 ③环境容纳量④未被个体占领的剩余空间 13、喜光树种的同龄林,林下往往缺少同种更新的幼苗幼树,常存在一代就被其它树种所代替这种种群称为〔2〕 ①进展种群②衰退种群③稳定种群④增长型种群 14、林木种群随着年龄增长和个体增大而出现的种群密度减小的现象称为〔1〕 ①自然稀疏②正常死亡③异常死亡④非密度调节 15、一个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则该种群具有〔 3〕分布格局 ①随机型②群聚型③均匀型④镶嵌型 16、林业生产上划分龄级的标准因树种而异,针叶树种和硬阔叶树种常以〔 3〕为期①5 年 ②10 年 ③ 20 年 ④30 年 17、同龄林是组成种群的林木年龄根本一样,如有差异,其差异范围在〔 4〕之内。

①二个龄级②10 年③20 年 ④ 一个龄级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 . > A 种群的繁殖特性 B 种群的构造 C 物理环境因子 D 种内和种间关系 E 存活曲线 〔2〕导致物种之间正关联的因素可能有〔〕 A 空间排挤 B 依赖关系 C 竞争 D 他感作用 E 不同的环境要求 1.种群中个体分布呈均匀分布的原因有:〔1、2、3、4〕 ①种内竞争 ②优势种成均匀分布 ③地形均匀分布 ④自毒现象 ⑤林地内光斑镶嵌 四、名词解释 种群〔〕:种群密度〔〕:种群调节〔〕: 二分之三法则〔166〕:〔公式:V=KN-a 〕生态对策〔〕: 五、问答题 〔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 〖答案〗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一个物种在其分布区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整个分布区中不会处处对其生长都是适宜的, 物种只能生长在对其适宜的生境生长在不同地段内的同种的各个集合体,可以理解为一个种群,也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的种群。

有时种群的界限非常清楚, 如一个池塘中的鲤鱼或在一个岛上的蝮蛇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种群边界是生态学家根据调查目的而划分的种群概念既可指具体的*些生物种群,如一个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种群,也可用于抽象名词如泛指所有熊猫种群 〔2〕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 〖答案〗种群的空间格局一般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群团分布 3 种类型在自然条件下以群团分布格局分布最广 . . > 〔3〕举例说明何谓互利共生与偏利共生 〖答案〗 互利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对双方有利的关系 如大豆和根瘤菌等 偏利共生是指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物种的相互关系, 对另一种有利而对另一种无害如落叶松与水曲柳等 〔4〕简述 K 对策种和 r 对策种的特点 〖答案〗 k 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 r 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

〔5〕你认为研究什么样的物种应用静态生命表比拟适合? 〖答案〗对于大象等体型较大、个数较少、寿命较长的物种来讲,适合用静态生命表 〔6〕简述竞争排斥原理 〖答案〗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一样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7〕请解释"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及其原因 〖答案〗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是指植物个体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之后, 产量与密度就变成无关的,即产量不受密度影响例如林分未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 当林分到达充分郁闭阶段时, 林分的产量不因立木密度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差异 其原因是,在高密度下,植株彼此之间对光、水、营养等的竞争剧烈,虽然密度很大,但每株个体产量较小地球外表任何一点在一年中所承受的太阳辐射能是 . . > 恒定的, 则在上面生长的植物产量要受到所承受的太阳辐射能的制约在该地片完全被植物覆盖的情况下,不管密度多大,接收的太阳能总量是不变的,从而导致植物总产量的恒定。

〔8〕如何依据方差 / 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 〖答案〗方差 / 平均值比率是检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类型的简便方法,即 S 2 /m 假设 S 2 /m = 0 ,属于均匀分布;假设 S 2 /m = 1 ,属于随机分布;假设 S 2 /m 显著地大于 1 ,属于成群分布 〔9〕你认为 K 对策种和 r 对策种对环境有何不同的要求? 〖答案〗 k 对策种的特征是个体大,寿命长,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的竞争能力,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在稳定的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容易成为濒危种,因此要求有较大面积的稳定的环境,以保证其物种的数量 r 对策种个体小,寿命短,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对后代不注意其质量,更多的是考虑其数量,适应性强,不易灭绝又称为时机主义者,因此可以在较小斑块环境下存在 〔10〕对 K 对策种和 r 对策种来讲,哪个类型会出现种群爆发,为什么? 〖答案〗 r 对策种容易出现种群的爆发,这是由 r 对策种的特点所决定的, r 对策种的共同特征是个体小, 寿命短, 出生率高, 死亡率高, 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迅速爆发 〔11〕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态学意义 . . > 〖答案〗〔 1 〕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 〕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的种群数量;〔 3 〕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12〕比拟气候学派与生物学派的观点 〖答案〗气候学派强调非密度制约因素,提出气候是调节昆虫种群密度的因素他们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生物因子对种群密度调节起决定作用 〔13〕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答案〗 种群的指数增长指在无限制的环境下, 种群的增长模式 在实际情况下,由于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 种群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 这时的增长模式一般为逻辑斯蒂增长 〔14〕简述引起植物种群成群聚型分布的原因〔〕 〔15〕论述林分密度调节机制〔〕 六、判断分析题: 1、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相对指数增长模型而言,考虑了种群可利用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因此,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一种完全符合自然界种群增长实际的增长模型,能切实反映自然界种群的增长〔〕 2、生长在贫瘠土壤上的树木,由于养分和水分供给缺乏,树木生长矮小,结实期也将延后〔〕 3、自然条件下、同龄林一般是在裸地上由中性或耐荫树种连续更新所形成 〔〕 . . > 4、R 对策种较 K 对策种而言,其优点在于种群可以保持稳定性,但其一旦受到干扰则恢复很慢,并有较大的绝灭可能。

〔〕 5、当立地条件对林木生长极端不利,林木生长受到物理环境的强烈抑制时,林分才表现密度调节作用, 而当树种生长在较好的生境上时则不表现密度调节 〔〕 第七章 森林群落 一、填空题 〔1〕按照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植物占绝大多数 〔2〕〔〕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构造特征的一定面积 〔3〕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构造一般包括〔〕、〔〕、〔〕、〔〕4 层 〔4〕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局部死亡 〔5〕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 〔6〕 〔〕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出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7〕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8〕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 〔9〕〔〕 = 〔相对密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显著度〕 /300 〔10〕按照 MacArthur 的平衡说,岛屿上的种数决定于物种〔〕和〔〕的平衡 〔11〕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选择〔〕作为划分生活型的标准 二、单项选择题 1、顶极格局理论的特点是〔〕。

. . > A 认为顶极群落是呈梯度变化的连续体 B 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气候演替顶极 C 认为一个气候区内可以有多个演替顶极 D 成认群落是独立的 2、热带雨林的乔木层可以划分为〔〕 A 不超过 3 层 B 一般为 3-4 层 C 层次的划分较难 D 单层林 3、森林群落中,如果立地条件较好,立木密度较高,则〔〕 A 干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B 枝和叶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C 根生物量的比例较高 D 各器官生物量比例不受影响 4、〔〕是植被的根本单元 A 植物群系 B 植物群丛 C 植物群落 D 植物种群 5、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地位的地区,气候特点是〔〕 A 寒冷湿润 B 潮湿 C 温热枯燥 D 温热多湿 6、按照单元演替顶极理论,在草原气候区内局部出现荒漠群落,这个顶极称为〔〕 A 演替顶极 B 前顶极 C 后顶极 D 偏途顶极 7、在采伐迹地上开场的演替是〔〕 A 旱生演替 B 原生演替 C 水生演替 D 次生演替 8、根据单元演替顶极理论,由于人为或自然因子的影响,形成外表上比拟稳定的植物群落称〔〕。

A 亚顶极 B 前顶极 C 偏途顶极 D 超顶极 9、岛屿中物种的数目与〔〕成正比 A 岛屿的面积; B 岛屿与大陆的距离; C 岛屿受干扰历史; D 动物物种的比例 10、自然界中,一个湖泊被填平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的过程 . . > A 旱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C 原生演替; D 逆行演替 11、 植物排放的各种生物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和对抗作用称〔3〕〔〕 ①竞争②共生③异株克生④对抗 12、在哈钦森生态位观点中,植物的生态位可分为四种,表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称为〔3〕〔〕 ①空间生态位②营养生态位③根底生态位④实际生态位 13、 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构造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在生态学上称〔 2〕 ①破坏②干扰③灾难④失调 14、授粉是生物之间的〔3〕关系〕 ①对抗、②异株克生、③非连体互利共生、④连体互利共生 15、 格鲁比在解释植物种的共存时将植物的生态位分为 4 种,其中成年植物所能忍耐的自然环境界限称为〔1〕。

〔〕 ①生境生态位、②生活型生态位、③季相生态位、④更新生态位 16、寄生关系属于〔3〕 ①互利共生、②偏利共生、③消费性的物理掠夺、④抗生作用 17、草原和荒漠地带的低海拔森林线主要决定于〔 4〕〔〕 ①降雨量、②土壤、③蒸发量、④湿润状况 18、菌根是群落中种间关系的〔2〕关系最明显的实例〔〕 ①偏利共生②连体共生③非连体共生④抗生作用 19、常常将处于幼年阶段的乔木层个体统称为:〔 3〕〔〕 . . > ①乔木层②草本层③更新层④活地被植层 20、 生态学上最常用的 Raunkiaer 生活型划分系统主要是以植物在不利生长季节里〔2〕为依据来划分的〔P182〕 ①树木高度②休眠芽高度③枝下高度④开花结实高度 21、一个树种的相对基面积是该树种基部底面积与〔4〕之比①全部调查树种胸高断面积②该树种胸高断面积③所占土地④全部树种基部底面积〔P184〕 22、假设有一个群落由 A 和 B 两物种组成,A 种占 50%,B 种占 50%则按辛普森指数计算的种的多样性指数 D 为:〔3〕 ① 0 ② 0.25 ③ 0.5 ④ 0.75 〔P203 〕 三、多项选择: 1、种间消费性的物理掠夺包括。

〔1、3、5〕〔〕 ①寄生、②异株克生、③捕食、④竞争、⑤植食 2、脑基耶尔生活型系统的主要类型有:〔1、2、3、4、5〕 ①高位芽植物、②地上芽植物、③地面芽植物 ④隐芽植物、⑤一年生植物〔〕 3、森林植物群落的层次构造的根本层次主要包括:〔1、2、3、4〕 ①乔木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苔藓层、⑤层外植物〔1 〕 4、树种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指标,与计算重要值相关的群落数量指标包括树种的〔1、2、3〕〔〕 ①相对密度②相对频度③相对基面积 ④相对高度⑤相对优势度 . . > 5、种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可分为共生和抗生两大类,其中以下属于共关系的有:〔1、2、3、4〕〔〕 ①菌根②地衣③授粉④附生⑤寄生 四、论述题 〔1〕简述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意义 〖答案〗 植物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与地下成层 成层构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不同高度的林冠充分吸收利用阳光 成层构造减缓了竞争 此外植物群落的成层构造为动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增加了物种多样性。

〔2〕简述中度干扰假说 〖答案〗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开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开展到顶极,多样性也不很高而中等干扰程度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3〕论述群落波动与演替之间的区别 〖答案〗群落的波动是指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存在的变动这种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 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 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而演替则是指*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群落内部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群落的组成种类和外观的明显改变 〔4〕比拟机体论学派与个体论学派的观点 . . > 〖答案〗机体论学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其理论依据是: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

个体论学派认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 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一样或相互密切关联的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的差异性是连续的 〔5〕 甲群落中 A 、 B 两个种的个体数分别为 99 和 1 , 而乙群落中 A 、 B 两个种的个体数均为 50 , 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计算, 哪个群落的多样性更高?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造成这两个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种的不均匀性, 从丰富度来看,两个群落是一样的,但均匀度不同 〔6〕简述捕食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捕食者一般去除掉的仅是有病的、弱小的个体,这可使被捕食者的种群维持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同时防止了疾病的传播及不利的遗传因素的延续 实际上起着维持被捕食者种群**和繁荣的作用 〔7〕举例说明什么是群落交织区及其主要特点 〖答案〗 群落交织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例如森林和草原之间有一森林草原地带 在群落交织区往往包含两个相邻群落中共有的一些种类以及交织区本身所特有的种 在交织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

环境条件复杂,对气候变化及外来干扰比拟敏感 . . > 〔8〕自然界中种间竞争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我们又到处看到不同的种在一个群落中共存,这是为什么? 〔9〕决定一个物种竞争能力大小的生态学特性包括哪些〔〕 五、判断分析题: 两个物种只有在发生彼此直接干预时才可能发生种间竞争〔〕 第八章森林演替 一、名词解释: 气候顶极群落〔〕: 二、单项选择: 1.演替开场阶段和终阶段为同一群落的演替称〔3〕〔〕 ①进展演替②逆行演替③循环演替④次生演替 2.次生演替有不同的途径,植物种类成分替代的演替途径为〔1〕 ①促进途径②抑制途径③忍耐途径④顺行途径〔〕 3、植物群落演替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称〔2〕〔〕 ①进展演替、②逆行演替、③循环演替、④原生演替 4、通过小气候而起作用的局部地形产生一种具有特色的植被,这些地方的顶极群落称〔2〕〔〕 ①土壤顶极群落、②地形顶极群落、③气候顶极群落、④偏途演替顶极群落 三、多项选择: 1、 旱生系列的原生演替以岩石风化开场到最后形成森林, 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1、2、3、5〕。

. . > ①地衣阶段②苔藓阶段③旱生草本阶段④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⑤木本植物阶段 2、森林树种的物种特性可分为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以下哪些属生态学特性:〔〕〔4、5〕 ①形态特性②解剖特性③生长发育特性④耐荫性⑤耐旱性 四、判断分析题: 1、在生态演替中,早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属于 K 对策种,而演替后期阶段则是r 对策种〔〕 2、演替实质是群落中优势种的替代过程,这种替代所以能发生,整体上是物种生态对策的差异,具体是物种特性的不同,而与生境条件无关 3、外界生境条件发生变化,将引起树种适应和竞争能力的改变,从而引起演替因此,生境条件及其变化是演替的内在原因〔〕 五、简答题: 1、简述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 2、简述原生演替的特点〔〕 第九章森林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自养生物〔〕:异养生物〔〕:食物链〔〕: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二、填空题 1. 各种森林类型中,〔〕是净生产力最高的类型 2. 生态金字塔有〔〕、〔〕、〔〕三种。

. . > 3. 〔〕和〔〕是影响生物在地球外表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4. 一个生态系统中, 〔〕是非根本成分,缺少他们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5. 生态系统中,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叫做〔〕 6. 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有〔〕、〔〕、〔〕 7.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有两种类型:〔〕、〔〕 8. 〔〕是生态系统中最根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9. 草牧食物链,是以〔〕为根底,以〔〕为开场的食物链 10.腐生食物链,是以〔〕为根底,从〔〕开场的食物链 1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和〔〕 1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质转变为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 13.针叶林、荒漠分别属于中国植被分类单位中的〔〕、〔〕 三、单项选择题 1、〔〕能较明确地表达生态系统的营养构造 A 草牧食物链 B 生态系统成分 C 生态金字塔 D 生态序列图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借助于〔〕进展的 A 生物之间的取食 B 分解者的复原过程 C 绿色植物的养分吸收 D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繁殖 3、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称为〔〕 A 净初级生产力 B 净生产量 C 生物量 D 生产力 4、影响地球外表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 气候 B 热量 C 水分 D 风 . . > 5、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一般限于〔〕 A 3-5 个 B 10-12 个 C 7-8 个 D 20-30 个 6、一个池塘,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至少具有〔〕 A 环境,生产者,消费者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环境,生产者,分解者 D 环境,消费者,分解者 7、任一时间*一地方*一群落〔营养级或生态系统〕有机物的总重量称为〔1〕〔〕 ①生物量②生产力③生产量④生活量 8、生态系统组成中,微生物属于〔3〕〔〕 ①生产者②自养生物③分解者④非生物组分 9、能量来源完全来自于周围的无机环境的生物属于(1) ①自养生物②异养生物③腐生物④分解者 10、以绿色植物为根底,以草食动物为开场的食物链是(1)) ①草牧食物链②腐生食物链③寄生食物链④分解食物链 1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是沿食物链流动的成熟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是以〔2〕占优势的功能系统〔〕 ①草牧食物链、②腐生食物链、③寄生食物链、④捕食链 四、多项选择题 〔1〕在生态系统中,属于二级消费者的有〔〕。

A 树木 B 鹰 C 虎 D 鹿 E 鲨鱼 〔2〕在中国植被分类中,属于植被型组的有〔〕 A 辽东栎林 B 荒漠 C 兴安落叶松林 D 针叶林 E 阔叶林 . . >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根本成分 A 非生命物质 B 生产者 C 一级消费者 D 分解者 E 二级消费者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有〔〕 A 保持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内部 B 最后由复原者返还给生产者 C 很少由消费者返还给生产者 D 只能单向流动 E 在流动过程中逐渐消散 〔5〕〔〕属于生物循环 A 养分吸收 B 养分存留 C 水循环 D 沉积循环 E 气体循环 〔6〕地球上随纬度的升高出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 A 北方针叶林 B 苔原 C 热带雨林 D 落叶阔叶林 E 常绿阔叶林 五、论述题 〔1〕是森林还是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为什么? 〖答案〗农作物对土壤的消耗大原因是: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有其完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

森林本身通过养分的吸收、归还,能够有效地将养分保存在生态系统内部,而农作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随着农作物的收割,大量养分被带走 〔2〕举例说明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答案〗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构成了食物网,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食物网越简单, 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消灭例如在一个地区如果只有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则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则大反过来说,如果狼首先灭绝,鹿的数量就会因失去控制而急剧增加,草就 . . > 会遭到过度啃食,结果鹿和草的数量都会大大下降,甚至会同归于尽如果除了狼以外还有另一种肉食动物存在,则狼一旦绝灭,鹿的种群也不会开展得太大,从而就有可能防止生态系统的崩溃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都可能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3〕作为净生产力最高的森林类型,热带雨林是否存在脆弱性?请加以论述 〖答案〗热带雨林由于其分布地区终年高温多湿,条件适宜,所以生长旺盛,生产力高但热带雨林又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热带雨林的土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养分含量低,植物的高生长速率是依靠快速的物质循环来实现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植物个体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养分很快被活的个体所吸收利用一旦热带雨林被破坏,分解的有机体释放的养分不能被其他个体所吸收,就会随着雨水迅速淋失,留下贫瘠的土壤,从而很难重新恢复森林 〔4〕简述针叶林的分布地区,气候及植被特点 〖答案〗 针叶林几乎全局部布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范围在北纬 45 ~ 70 度之间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严寒,并且很长,大陆性气候针叶林主要构成树种有云杉、落叶松、松、冷杉、桦、,多形成大面积纯林或混交林群落构造非常简单,层次明显,死地被物层厚,分解缓慢针叶林林分生产力较高,主要组成树种树干高大通直,出材率高 〔5〕为什么说人工林的开展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蔓延? 〖答案〗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主要靠物种的多样性、各种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种天敌天然林中,昆虫和病原菌在稳定的群落中与其他成分产生相互作用,他们能削弱生长落后的个体林木, 促进他们的死亡, 这对于优势种的生存也是必要的。

由于森林同时存在着各种防御机制, 他们的开展也不会到达成灾的水平 人工林 . . > 的开展,树种很单纯,各种生物种的关系失去平衡,因而就有可能造成病虫害的蔓延 〔6〕举例说明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答案〗 地球陆地外表由于热量的有规律变化, 森林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森林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例如我国东部森林分布区,森林纬度地带性的分布为:从大兴安岭山地开场,向南依次为: 大兴安岭针叶林带, 小兴安岭长白山针阔混交林, 华北落叶阔叶林带,华中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华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带 高大山体随着海拔的升高, 森林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 这种现象称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例如长白山从下往上,森林类型依次为:阔叶红松林、暗针叶林、岳桦林、高山草甸 〔7〕阐述碳循环的根本路线,并解释人类活动如何对碳循环造成干扰? 〖答案〗 碳循环的根本路线是从大气储存库经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固定, 一局部转移到动物体内,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中去。

岩石圈和化石燃料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碳储存库此外水圈、大气圈、植被等也都是碳的储存库 每年碳的吸收与释放之间是平衡的, 从而保证了大气中流通的碳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 但由于人类每年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从储存库中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 同时森林的破坏又减弱了植被固定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 使越来越多的碳参与流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带来全球性气候变化 〔8〕举例说明何谓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 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与消费者按取得食物的顺序排成一列, 一环扣一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结成一个整体,即为食物链,如植物、蝗虫、青蛙、蛇、 . . > 鹰实际上生态系统里食物链不止一个,因为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止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的食物可能被不同的动物消费掉例如植物,不仅被马、牛、羊吃,同时昆虫也在吃草因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通常形成一个食物网 〔9〕生态系统的构造包括哪些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即由非生命物质构成的无机环境,包括土壤、岩石、水、太阳能、大气等。

非生物成分是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物成分分为以下几类:1,生产者,包括所有进展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生产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成为地球上其他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2,消费者,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动物和*些寄生菌类,他们是异养型生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构成能量流动的各个环节 3,复原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以死的动植物为食,将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被生产者所利用 〔10〕简述生物按生物能量来源的分类〔〕 〔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 〔12〕简述生态系统按能量来源的分类 ) 〔13〕简述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类型 ) 六、判断分析题: 1. 所有绿色植物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而获得能源, 因此所有的绿色植物均是自养生物〔〕 . . > 2. 能量可以从生态系统中上一营养级完全的流动到下一营养级, 也可以由下一营养级流动到上一营养级〔〕 3.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只有草牧食物链,而无其它食物链〔〕 4. 地上凋落物是所有生态系统净生产量损失最大的局部, 同时它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 5. 森林光合器官局部的总生物量系从北方森林到温带森林在逐次减低, 但到热带林则又有所提高〔〕 6. 所有植物体内的养分都在不断地损失, 植物每年吸收的的大局部养分元素也是用于补充这些损失 因此,我们在生产中应完全的防止植物体的养分损失比方,采用室内或温室栽植〔〕 7. 雨水淋失是植物体养分损失的途径之一 因此,雨水对植物体叶部和其它组织的淋洗是一个完全不利的生态过程〔〕 8. 凋落物分解越快,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越快因此,我们应使凋落物分解越快越好〔〕 9. 如森林凋落物中,C/N比拟高,则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分解速度加快〔〕 七、简答题: 1. 简述生物按生物能量来源的分类〔〕 2. 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 3. 简述生态系统按能量来源的分类 ) 4. 简述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类型 ) 5. 扼要表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主要类型〔〕 . . > 6. 简述雨水对植物体叶部和其它组织的淋洗的重要生态意义〔〕 7. 简述凋落物的分解过快和过慢对物质循环和林地的影响。

〔〕 8. 简述影响植物根系从土壤溶液中吸取养分的因素〔〕 9. 简述生物化学地球循环的一般特点〔 10.菌根对树木生长的意义〔〕 11.植物吸收养分的途径〔〕 八、论述题: 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如何才能保持人工林物质循环的畅通?〔〕 第十章 森林分布 一、名词解释: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二、单项选择; 1、在理想的条件下,亚热带山体的基带植被是〔2〕〔〕 ①热带雨林②常绿阔叶林③落叶阔叶林④针叶林 2、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2〕〔〕 ①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枯燥 ②夏季炎热枯燥,冬季温和多雨 ③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多雨 ④夏季温暖枯燥,冬季温和少雨 . . > 3、我国所有森林型中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种类型是:〔4〕〔〕 ①针叶林②落叶阔叶林③常绿阔叶林④热带雨林 4、我国森林共划分为 25 个林区,按〔4〕等级从北到分属 6 个水平带〔0〕 ①降雨量②地形③海拔④热量 5、**盆地丘陵山地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是;〔2〕 ①落叶阔叶林②常绿阔叶林 ③季雨林④针叶林〔〕 6、我国青藏高原森林区主要乔木树种是:〔1〕 ①云杉、冷杉②马尾松、杉木 ③栎类④桢楠、香樟、银木〔〕 三、简答题: 简述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关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