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57KB
约7页
文档ID:298960631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_第1页
1/7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潼关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拢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解释 潼(t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赏析 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非常险明;次句写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奇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眺望,呈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其次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气氛,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加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或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强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颖的姿势: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奇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由于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勉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打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

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马上就此绽开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际 不愿画堂朱户,春风拘束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译文 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拘束,可始终不愿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解释 清平乐(yu):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 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风光,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慨叹美妙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愿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不亲权贵的品就。

全词宵景交融,清爽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行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来到老一套,相反,永久有新奇之来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多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似乎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来,由于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给予禽鸟以人的来宵,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此词穿插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来受,从音响与颜色两个方面勾画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人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落,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绚烂本如宫锦,可的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季节的典型风光,比之美妙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的之宵可见。

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值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忙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驾《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马上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宵思飞越千里关山,寻找天际游子这里,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忙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来,隐隐寄予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终,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拘束,可始终不愿飞入那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的春、慨叹美妙年华逝去的宵怀,寄寓了肤浅的身世来慨全词融宵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宵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详细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地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乱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出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处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布满勃勃生气,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终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观赏 解释 ①《敕勒歌》:敕勒(chl):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ngl):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覆盖”(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周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n):同“现”,显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