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庞鹤鸣太极拳系列讲座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8KB
约47页
文档ID:533803261
庞鹤鸣太极拳系列讲座_第1页
1/47

太极拳系列讲座之一庞   明(2000年6月29日)    我们讲太极拳关键是练气,是不是因为我们练气功才这么讲?其实不是这样,太极拳本身练气今天我先结合太极拳的有关著作给同学们讲讲太极拳练气的问题,然后再讲如何气贴于脊    先讲孙禄堂的太极拳孙禄堂是近代著名的拳家,他的功夫很好其理论研究在近代拳家中也是很深刻的他不仅对宋明理学、太极学有研究,对道学也很有研究孙式太极拳也叫开合太极拳这本书是1924年出版的书的开头是“太极拳之名称”,讲太极拳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下面我就边念原文边解释    “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人生下来之后,有这么一个气,叫元气元气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保养作用    “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这儿讲的是中和之气中和之气的讲法源于儒家的《中庸》从宋明理学之后,在中国的道学、儒学和武术中,理气学说占了很大比重他这个解释是按儒家的理气学说讲的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原来讲气功时管这叫中和,由这引发的气叫中和之气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这个气全身各个地方都有,一直在流行,里里外外都是这一个气。

    “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 他说拳的开合动静,都是根据这个气来的孙禄堂写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拳谱都是从这个气来立论的    “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一个放,一个伸,一个收,一个缩,拳的这些表现和妙处也是从这个气来的    “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这是讲拳的开合动静问题    “开者为阳,合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收、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练拳无非是个开合伸缩的问题,这里边就是太极一气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立他讲体和用,一个是理,一个是气这是他自己的体会,真正的儒学不这样讲他从拳术的角度这么讲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    “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太极里边那一点动态的真阳即意识的运用,运用就是太极    “古人不能明示于人者,即此也古人不能明白告诉你的就是这个东西    “不能笔之于书者,亦即此也不能写到书上的,也是这个东西    “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从开合动静相交的地方去悟彻本源,本源是什么呢?    “则可以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

圜是什么呢?    “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太极图不是有一个圈吗?他说圜就是有形的虚圈    “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里边实的、无形的东西就是研    “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没圈的里边是实,有圈的里边是虚,这两个是太极拳的虚实之理    “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这个圈里边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那么实的是什么呢?是气    “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没有凹,也没有凸,就是这个东西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一放开整个天空都是它,一收缩一点点也是它    “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太极拳就是一虚一实——外面的虚圈和里边的无形之气太极拳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由太极而来,太极就是虚和实的应用孙禄堂这本太极拳书一开头就这么讲,他完全讲气——太极之气,也就是元气练拳是这样,下面再讲几个姿势    开始练功时,要两腿并着站立一般练拳的都不讲究两腿并,孙禄堂的形意、太极、八卦一开始都是两腿并,和立正的姿势是一样的无极生太极,一开始是无极的姿势,所以第一章是无极学同学们听听就行了,我就不多解释它    “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

安安静静呆着不动弹,这就叫无极    “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欲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合,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亦是人之无可如何者惟至人有逆运之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返先天,化其拙气拙力,引火归原,气贯丹田,于是有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太极者是也一动之后才是太极    “……总而言之,曰内外体用一气而己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练架子时,内中精气神贵能全体圆满无亏操练手法时,要在周身灵活不滞先达云,终朝每日长缠手,功久可以知彼知己,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矣!”无极学的姿势就是往那儿一站,一呆就完了,空空洞洞,浑浑噩噩那太极学呢?第二式就是太极    “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安静之后找那个虚灵的极点,也就是自己那个虚灵的意识我要练功了”,里边要动那个精神,那个虚灵的意识指的是这个    “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气隐到里边成为德,现至外边成为道,练拳的内劲即意识的劲    “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

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内劲、灵明的意念活动称为太极    “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太极拳跟佛家、道家是相通的,不光是益寿延年的孙禄堂讲的太极拳是比较中肯的太极功就是根据孙禄堂的太极拳简化而来的    然后就是“懒扎衣”以前穿长袍马褂,练拳之前,先把衣服搂起来    “先将两手合向里扭,扭至两手心相对”,他是半阴半阳掌这样起的半阴阳掌有它的特殊性    “两手再徐徐同时一气如抱着大圆球相似其实是一个气球    “两手之距离远近,顺着自己的两肩,向左斜角自下边往前,又往上边起,两手起时,与吸气同时如同画两条弧线,画至离丹田处他的太极拳叫开合太极,手起来后要伸开,两手一前一后    “前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即将两手仍如抱着一圆球,靠着身子,与呼气同时往回返画弧线就这样起来,再出去    “此种呼吸不可有声右手画至心口,与左手平直身子仍直立,不可俯仰歪斜两腿于两手返画时,要同时徐徐往下弯曲……头亦极力往上顶劲,心要虚灵    “将前式亦似停而未停之时,左足再向左斜角迈去。

足后跟似落未落地之时,两手再从心口前后着徐徐一气,向左斜角伸去伸至极处,两肩亦同时往回缩劲讲的还是一个气然后往后缩,不要用拙力    “外形式似停,而内中之气不停两肩里根与两腿里根,即速均往回缩劲,腹内要圆满虚空,神气以意逆运至丹田他在讲太极拳揽雀尾的时候都在讲气,手动时象拿个气球    “再将右足往前迈去,足后跟着地,随即将两手一气着两手一动气要连着后面讲到两手离开三寸许,再向前推    “以后仿此自起点至五节,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串开合太极拳每打一个姿势都要做个开合,揽雀尾完了也就是一个开合,开合又是气的开合    “即将两手如同抱着气球,内中之气,亦如同往外放大之意一开气球有向外放大之意,一合再收回来,所以孙禄堂的开合太极拳都是在练气所以我们讲太极拳要练气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杜撰孙禄堂练过道家功,所以他那么说啊!”练别的太极拳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看看比较早的陈氏太极拳    陈鑫于20年代写的拳论分为几个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谈气的问题我们就谈谈陈鑫的《太极拳推原解》    “其枢纽在一心”,太极拳的枢纽在于心,就是意识心主乎静,又主乎敬;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智能功的“内静外敬”也是讲这个问题他是根据《管子》里古老的气功来要求的天君有宰,百骸听命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百会、中极,一体管键他在这里提了两个穴位:百会和中极中极穴在耻骨上一寸要注意中极里边,这是人体的关键他这个讲法不确切中极往里一寸、两寸、三寸还不够,应该是中极向内和会阴向上两条线的交叉点,有的称为会阳,其实会阴和会阳差不多初学用功,先求服应,求脉转关,一气相生;手眼为活,不可妄动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充塞天地;配义与道,端由集义,浑灏流行,自然一气太极拳就是这么一个气,这个气是充塞天地的后面一段讲太极拳的用处,就不念了    “理精法密,条理缕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能莫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练太极拳就是练用意念来支配气这个气是什么呢?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里边谈了13个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讲到“轻灵圆转,中气贯足”我挑一些念一下念这些东西就是让同学们知道,传统气功和传统武术是一致的,太极拳和气功更是一致的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

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练太极拳要用内劲,内劲是用心劲、用意念支配气而产生的    “中气贯脊中中气要贯到脊中里边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前面是百会、中极,后面是百会、长强,他就是没有讲会阴    “以心中之中气运平四股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也,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心中的中气要往四肢运中气是什么呢?    “顶劲领起来(顶劲:心之中气领:如提起)”,心里边的气把头领起来顶劲何在?在百会穴,其意些须领住(领是领其全体精神,令其不偏不倚)就算,不可太过,过则下掤上悬,立不稳当,此是一身关键,中气之所通者,不可不知百会一领,中气就能够通中气上通百会,下通二十椎,此处一通则上下皆通”,百会一通,上下气都通全体之气脉胥通,自无倒倾之弊脑后二股筋是佐中气之物,二筋之间其无筋处乃中气上下流通之路,下行脊骨之中至二十一椎止即前后任督二脉亦皆是辅吾之中气他讲中气是对的,但对路线讲得不够准确一般的太极拳是不怎么讲经脉的武当派、太极派里边只有两派练经脉,完全按经脉走陈鑫写书时在动作里加了很多经脉的道理,有的地方讲对了有的只是泛泛讲,实用意义不是太大    “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也最难名”,中气不好说,怎么走的也不好说。

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你要不是经常练功有了本事,体会不出来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不偏不倚讲的不是形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精神要得这个中即四肢中所运之中气亦即此中气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气这点讲对了,身体里的中气和肢体里的中气是一个气,不是几个气此处不偏,而后四肢之中皆不偏,虽四体形迹呈多偏势,而中气之流于肢体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神里边定住了,姿势有偏颇的时候,这个气不偏    “气非有两,其柔而劲者为中气,一味硬者为横气其为用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这一段讲气比较多我们讲太极拳都要练气,而且练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练法,有太极功的练法,而太极功直接从气上练起来我们这个讲法看来和传统太极拳是不矛盾的只是传统太极拳并没有分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一般社会上练拳的包括孙禄堂也没这样讲    刚才介绍的这些太极拳著作都是20年代出版的,那么更早的太极拳著作是不是这样讲的?比较早的著作是武禹襄根据自身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体会写的《打手要言》、《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