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知识点:1.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和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2. 在行为矫正实践中,最常用的概括性强化物莫过于 代币3.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四条基本规律,即:①负强化;②惩罚;③消退;④正强化4. 面对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奖惩这三个基本成分,最为关键的是自我奖惩5. 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三种方法是调查法、实验法和观察法6. 概括性强化物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强化价值巨大;② 强化价值长久7. 6 位学生在上课时经常随意说话,并擅自离开座位当他们出现这些行为时,就要求他们在课间休息的前 5 分钟内,必须坐在座位上,然后举手、被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是积极练习 8. 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延缓强化、同伴支持、渐隐强化、自然强化和间歇强化9.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情绪障碍认知理论10. 负惩罚的主要形式有隔离和反应代价11. 为保证观察的准确性,观察者的一致性系数应在 80%以上12. 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 13. 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下来训斥他) 。
当乐乐再次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不再关注他的这一行为,这就是消退14.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点,即: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5. 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16. 一个成功的行为矫正程序,常常包括三个需要观察和记录的阶段,即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跟踪阶段17. 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18. 刺激促进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言语指导、行为示范、情境诱导和身体引导19. 刺激控制的三项基本技术是:①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②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③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20. 厌恶疗法的变式包括符号性厌恶疗法和想象性厌恶疗法1. 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即①行为不足;②行为不当;③行为过度2. 乐乐经常打断父母的谈话,这一行为是由其父母的关注所强化的(每次他打断父母谈话,父母就停下来训斥他) 父母一直关注乐乐的行为,但是当乐乐打断父母谈话时,父母就不再关注他,而当乐乐表现良好时,父母再次给予他关注,这就是消退3.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4. 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的条件性强化物,称为原级强化物 5. 系统脱敏疗法的重点工作和难点焦虑等级量表的建立 6. 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三种方法是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 7. 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①过分概括化;②糟糕至极;③绝对化要求 8.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系统研究的行为原理,也是最基本的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是指强化9. 斥责的过度使用,也会使得个体出现习惯化10. 刺激促进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言语指导、行为示范、身体引导和情境诱导11. 倒返实验设计的典型模式是 A——B——A——B12. 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是英国的艾森克和南非的沃尔普 13. 与其他惩罚方法相比,一种较能被接受的惩罚方法是矫枉过正 14.南非的沃尔普最早把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这两项工作分别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研究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研究15.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四条基本规律,即:①正强化;②消退;③惩罚;④负强化16. 自我控制结构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自我奖惩、自我监控和自我指导17. 当事人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这是指行为应予发展18. 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和拥有性强化物19. 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称作自我控制20. 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延缓强化、间歇强化、同伴支持、自然强化和渐隐强化1. 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即①行为不当;②行为过度;③行为不足2. 自我控制结构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自我指导、自我奖惩和自我监控3. 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和斯金纳4.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5. 南非的沃尔普最早把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这两项工作分别是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研究6. 如果必须使用惩罚物,而且各种惩罚方法都能达到治疗效果的话,则必须优先考虑矫枉过正 7. 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贝克和艾里斯8. 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9. 在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过程中,最常用来搜集功能性诊断资料的三种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和调查法 10. 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这是指行为应予限制11. 当所要培养的某一新行为较为复杂,且由若干部分或环节所组成时,就需要运用这一方法了。
连锁12. 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沃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13. 不合理信念有三个主要特点,即:①绝对化要求;②糟糕至极;③过分概括化 14.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15. 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操作性强化物16.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四条基本规律,即:①正强化;②负强化;③消退;④惩罚17. 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延缓强化、间歇强化、渐隐强化、同伴支持和自然强化18. 实施功能评估核心的目的是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19. 刺激控制的三项基本技术是:①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②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③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20. 如果一个孩子晚餐时将食物撒在了桌子上,母亲不仅要求他将自己撒出的食物清理干净,而且要求他将别人撒出的食物也一并清理,这是过度补偿实记:1. 自我控制结构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奖惩2. 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 3. 在对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中,观察者需要至少搜集 2-5 天的资料4.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的效果常用交替治疗设计5.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的学习观中的三位是指行动、环境和个体6. 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有:延缓强化、间歇强化、渐隐强化、自然强化和同伴支持7. 只有在正强化的方法被证明无效的前提下,才能使用惩罚8. 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9. 负惩罚的主要形式有反应代价和隔离10. 目标行为必须是特定的,必须是客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11. 班杜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12. 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即①行为不足;②行为过度;③行为不当13. 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杜拉14.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15. 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将强化物分为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和活动性强化物16.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四条基本规律,即:①正强化;②负强化;③惩罚;④消退17. 大多数行为矫正具体方法建立的基础都是操作性条件反射18. 刺激控制的三项基本技术是:①控制行为的反应难度;②控制行为的强化价值;③控制行为的先行刺激19. 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20. 功能评估其重要目标就是清楚地了解问题行为的程度21. 赞美、关注等社会性事件,对每个人都具有强化作用。
×22. “行为治疗”是一个广义的用语,其应用范围比“行为矫正”窄 √23. 负强化的基本过程就是从回避条件作用到逃避条件作用的过程 ×24. 行为既包含了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含了内隐的心理过程√25.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反应决定强化×26. 在行为之后出现积极刺激,就一定会起到强化作用√27. 高概率的行为可以强化低概率行为 √28. 所有控制失调性障碍,都能使用生物反馈来治疗×29. 代币系统往往更适合于年龄较小、能力较低的当事人使用,而行为契约则更适用于年龄较大、能力较强的当事人的行为矫正√ 30. 艾里斯认为人们的情绪问题应该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21. 冲击疗法不宜滥用,它应该是在其他办法都失败后才求助的对象√22. 就目前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内隐心理过程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外显行为处于从属的地位×23. 惩罚的目的是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的目的则是提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24. 行为改变效果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则称为行为维持√25. 应用普雷马克原理的必要条件是: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低,用来强化的行为发生率高;高概率行为在先,低概率行为在后×26. 就目前行为矫正的应用而言,外显行为变化是主要的方面,内隐心理过程处于从属的地位。
√27. 由正强化建立的行为的消退较为困难×28. 只有提高了行为发生概率的刺激,才成为强化物√29. 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行为矫正×30. 正强化就是奖励×21. 只要个体的某一行为被判定为异常行为,就需要矫正 ×22. 在行为之后呈现厌恶刺激,也不一定会起到惩罚作用√23. 操作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24. 只有异常且有害的行为,才需要矫正√25. 行为改变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通常称为行为维持 ×26. 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常常通过间歇强化来建立和获得目标行为,而通过连续强化维持和巩固行为×27. 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28. 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可广泛用来探讨矫正措施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29. 和间歇强化相比,连续强化的行为不容易消退 ×30. 跨主体的多重基线设计对于一群人都需要改变某一种问题行为时是非常有用的√21. 逐变标准设计常用来治疗和矫正一些不良嗜好,如酗酒、偏食、贪睡等不良习惯√22. 即使个体的某一行为被判定为异常行为,也并不一定需要矫正只有异常且有害的行为,才需要矫正√23. 间歇强化常常容易出现“餍足”现象,而连续强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现象。
×24. 斥责只是一种惩罚的信号,必须在有别的惩罚物相随的情况下,它才能发挥作用√25.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增强行为的过程√26. 行为是指外显的行为变化,不包含内隐的心理过程× 27.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和教师的关注对大部分儿童而言,不是一种条件性强化物× 28. 并非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行为矫正√29. 就伦理或教育观点来看,行为矫正是应该使用倒返实验的× 30. 连锁包含了整体连锁、正向连锁和顺向连锁×三、名词解释题31. 连锁是要求把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32.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33. 行为应予扩展是指良好的行为已能适当地加以操作,但这样的行为仅发生或表现在为数有限的若干情境或境况下,为此需要扩展情境或情景线索的数量34. 高率行为的差别强化(DRH )是指当良性行为出现的比率高于某一规定的水平时呈现强化物35.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31. 正强化是指反应之后所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