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0.50KB
约15页
文档ID:414672760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_第1页
1/15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电影悬念设置方面对世界影坛有着突出的贡献,作为悬念片的鼻祖,其得到了各国电影节的普遍认可,在世界影史中占有着重要的一席 本文旨在通过对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观及悬念机制做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 希望对以后关于学习希区柯克电影悬念设置理论学科和学习希区柯克电影悬念设置运用技巧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观众为什么如此喜爱希区柯克的电影,到底他以何取胜 ?其影片中的悬念又是如何产生的 ?有多少是我们还不知道, 或者说是知之甚少的东西呢 ?通过对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设置的分析,来最终揭示希区柯克电影的取胜之道一 希区柯克悬念观的形成希区柯克导演的影片的成功秘诀, 就在于他能娴熟地驾驭和把握悬念这一构成情节的重要元素,而且运用得非常技巧,不落俗套同时,他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悟出了一些有关运用悬念的规律和经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悬念观希区柯克的悬念观说来并不玄秘, 用他自己的话解释就是: “悬念在于给观众提供一些剧中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剧中人对许多事情不知道,观众却知道, 因此每当观众猜测结局如何时,戏剧效果的张力便产生了” ① 很多悬念片的导演热衷于给观众意想不到的结局,让观众产生“原来如此” 之感。

但希区柯克却着力于把故事的线索提前告诉观众, 在这种情况下, 观众的心情甚至比当事人还要紧张和急躁不安 观众融入了情节并参与了剧情, 这样的悬念效果带动了观众的激情,使观众能够保持长时间的期待和紧张希区柯克的这种悬念观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着重探讨其中的三个因素:即希区柯克的童年经历、 戏剧滋养和商业动机1.1悬念观的形成之童年经历注:①王心语:《希区柯克与悬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 17页尼采曾经说过: “艺术家本来就已经是一种停滞的生灵, 因为他停留在少年及儿童时代的游戏之中” ① 一方面,童年经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起点” ② ,艺术家终其一生都会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另一方面,“葆有一颗童心,保持对社会人生的童真体验, 乃是进入艺术创造的一个绝佳的途径”③ 因而从某种意义而言,童年经验甚至可以说是艺术家创作活力的一个不竭源泉希区柯克小的时候, 有一次考试未能及格,他非常害怕爸爸打他结果父亲没有打他,只是写了张字条让他送给爷爷 这张字条搞得他一路上惴惴不安, 心神不定,直到他把字条交给爷爷, 才知道爸爸是叫爷爷打他 可能是这件事的悬念效应太强烈了, 以至使他终生不忘, 并启发他在影片中设置悬念时应如何运用这一机制。

比如他在拍摄影片《迷魂记》时,希区柯克就做出了与原著不同的改变,当剧中与已经自杀的玛德琳很像的朱迪出现之后,他立即让观众知道, 朱迪不只是一个很像玛德琳的女人, 而正是玛德琳本人, 只有剧中男主角斯科特还被蒙在鼓里,不得而知 希区柯克在影片中的这种改变, 其产生的效应和原著相比是大不一样的 原著小说在最后才给读者和男主角一起知道事情的真相, 带给读者的是惊奇,而影片给予观众的则是悬念 惊奇只能维持短暂的兴奋作用, 使人感到震惊! “怎么朱迪和玛德琳竟会是一个人?”而悬念则能保持长时间的期待与担心为什么斯科特还不知道?他知道后会怎么办?” 二者带给受众的心理影响区别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而其另一部影片《妙龄少女》,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注:①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 255页②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 253页③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 254页运用以上原理展开的悬念设置 在影片结尾处, 女主角要在参加舞会的众多人群中找到一个患有眼病的真正凶手出来, 这对于当事人和观众来说都有一种大海捞。

2针的感觉但导演希区柯克在此把摄影机移到了大厅的最高点,靠近天花板, 放在升降机上,摄影机摇过整个舞厅,从一对对跳舞的人中间穿过去,推至乐座,那上面有几名黑人乐师在演奏, 然后镜头对准其中一名乐手, 他站在打击乐器后面,镜头推至这名鼓手的特写, 直至推到他两只眼睛占满整个画面为止, 正在此刻,这两只眼睛的眼皮都抽动了一下: 这是典型的眼神经抽搐症状 导演希区柯克用一个长镜头将上述一切一气呵成, 借助一个全知的镜头, 明确把凶手就在此处的信息传达给了观众, 因而引发了观众的期待感, 期望当事人能迅速发现和捉住凶手,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悬念效应1.2悬念观的形成之戏剧滋养早在电影艺术诞生之前, 戏剧艺术就已经发展得几近完善, 在吸引观众的悬念技巧方面更是高明西方戏剧理论家一致认为; “悬念是戏剧中抓住观众的最大的魔力” ① 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也明确指出:“对观众来说,一切应当明白让他们作剧中人的心腹, 让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在更多的时候,最好把将要发生的事情也向他们明白交代” ② 希区柯克正是这样做的,他本人也曾说过“悬念源于预告”,而这种方法恰恰正是希区柯克最为擅长并始终坚持的悬念观。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希氏电影”悬念观的形成得益于他对戏剧悬念理论日积月累的研究和借鉴所以,我们说希区柯克在电影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戏剧对他的滋养 希注:①《内蒙古艺术》,第 65页, 1998年第 2期②《内蒙古艺术》,第 65页, 1998年第 2期区柯克是个地地道道的戏迷, 他不仅对电影怀有浓厚的兴趣, 对戏剧亦十分喜爱在接受特吕弗访问时他曾说: “我对电影和戏剧怀有极大的兴趣 晚上我一个人常常出去观看新片首映或新戏首演” ① 不可否认,希区柯克在戏剧方面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养分, 成为其后来悬念创作道路上的奠基石因为,他的悬念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戏剧改编而成, 尤其是他早期的电影, 可以明显地看出戏剧对他的深远影响,即在希区柯克做助理导演时的五部作品:《女人对女人》、《白色的影子》、《热情的冒险》、《恶棍》、《普鲁特的堕落》都是由戏剧改编而成的而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 “希氏电影” ——《房客》也仍然是根据戏剧 《他是谁 ?》改编而成的,甚至该片男主角的扮演者艾弗诺·维洛也是当时英国戏剧坛上的名角,享有盛誉而也正是由于这一部开创了惊险拍摄模式的影片—— 《房客》,让希区柯克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广泛关注。

1.3悬念观的形成之商业动机福特曾经说过, “对导演来说,那些商业准则是必须遵守的在我们这个行业中,一次艺术上的失败微不足道, 而一次商业上的失败就是一个死刑判决 诀窍在于制作既能取悦于大众,又能展现导演自身个性的电影” ② 谈及希区柯克电影的商业动机, 自然要提到一个关键的因素, 那就是有着“梦工厂”之称的好莱坞, 1939年,40岁的希区柯克在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的邀请下,举家迁往美国,开始了在好莱坞的电影生涯众所周知,好莱坞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商业和票房为目的的大众文化产业, 而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取悦观众用希区柯克自己的话来说: “拍一部影注:①【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页②《世界电影》,第 13页, 2000年第 3期片不再是两者 ( 导演 +他的影片 ) 玩的游戏,而是三者 ( 导演 +他的影片 +观众 ) 玩的游戏”①希区柯克电影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重视观众,了解观众心理,能够有效地邀请观众参与到电影文本的再创作当中, 并最终完成它 因此好莱坞时期的希区柯克自觉地坚持“悬念源于预告”的悬念观创作, 这样的悬念效果在观众的心理上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作用。

突破了观众的思维定势,能够超越观众的想象力,令人拍案叫绝,让人耳目一新,带动了观众的激情,吸引了观众长时间的期待和关注, 为希区柯克赢得了世界上众多观众的青睐: 以他的影片为例, 1944年拍摄的《爱德华大夫》成本为 150万美元,竟赢得了 7倍之多的利润;1945年拍摄的《美人计》,成本为 200万美元,而净利润超过其 8倍;1960年拍摄的《精神病患者》投资仅为 80万美元,却净赚 1300万美元,超过成本 16倍之多希区柯克从来不讳言自己的真实意图, 宣称:“他对悬念类型的开掘是商业动机使然” ②,赚钱绝对是其乐此不疲于悬念类型的原因之一 故而,不难看出,商业动机是其长久坚持其悬念观的原因之一二 希区柯克电影中的悬念机制悬念作为构成剧作的元素来说,是一个统一体,但其内部机制又是多样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最擅长运用各种悬念机制让观众知道剧中主要角色不知道的事情,以及他将要遇到的麻烦和危险, 从而产生悬念效应, 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2.1跌宕起伏:悬念的情节设置注:①《世界电影》,第 8页, 2000年第 3期②《世界电影》,第 8页, 2000年第 3期以情节元素作为悬念机制在悬念类型的影片中运用, 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而且久用不衰,永不过时。

只是希区柯克把它上升为一种艺术原理, 归纳为一种规律,并形成了他的一种观念 希区柯克在运用此种悬念机制时, 更加巧妙而富于变化,能够营造出非同寻常的更具其特性的复杂情境,所以悬念效应更为强烈例如希区柯克导演的 《谋杀案》中,男主角汤姆萌生了杀妻谋财的念头经过周密的策划, 他雇用杀手执行他的杀妻计划, 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