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议《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77KB
约8页
文档ID:312974079
浅议《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_第1页
1/8

    浅议《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    《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原文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水采萍,薄言情语,悠悠天钧这十二句四言诗丝丝入扣、简洁形象地概括出了自然的风格内涵、风格特征及形成自然风格的原因对“自然”一品的内在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自然》一品主要是站在文学创作的角度进行精辟的描述,“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要求创作主体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阐述了创作客体为作者喜爱或偶得之景;“幽人空山,过水采萍,薄言情语,悠悠天钧说明了主客体的统一即情景的自然交融以下分别从创作主体、创作客体以及主客体统一三个方面对自然风格进行论析一.创作主体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心与物或情与景是文学中的二原质,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创作主体的心或情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学认为诗的创作就是心的创作,与人的精神不可分开,离开人的精神主体,诗便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说“诗艺形象决不是对生活中客观对象的模仿和写照诗艺形象是‘心’的创造物,是主体精神的表现,尽管它有用客观方式表现和用主观方式表现的差别”,由此,写诗就是在写心或写情。

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流露出真性情,不矫揉造作,顺其自然《自然》一品中前四句“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就是从创作主体方面,要求诗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可伪装,创作主体应[来自wWw.lW5u.Com]该具有真情实感《古诗十九首》自然、动人,归功于创作主体的情感真切学界多认同《二十四诗品》的审美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有渊源关系,关于《自然》一品中的真情实感的思想也可上溯至《庄子·渔父》中提出的“法天贵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只要具有内在的“真”,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来庄子在哲学层面提出的“真”的思想,对《二十四诗品》追求自然表达真情实感的风格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传统性情论对《二十四诗品》谈论的诗品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将诗与情联系起来,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由情而发的诗的语言是很精美的情属于人的主观情感,是人的内心的真情实感,只有心中有真情,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辞才能自然流畅,而且字里行间也处处有情,甚至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陆机的“诗缘情”说,强调了主体情感的真实对形成自然风格的重要性所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到适往,着手成春自然风格的体现,不仅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真情实感,同时要求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因为诗人在生活中有真情实感,不吐不快,所以写来好似‘俯拾即是’,一点不勉强,不做作,当然更用不着堆词藻、搬典故来装点门面[3]诗文贵在“真”,而“真”的自然流露更难能可贵,真情不能自然流露,有损诗文自然之美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自然英旨”说,崇尚诗的自然之美,反对诗句拼凑前人的语句或有意的用典拼凑得来的诗句真情难以表露有意用典,诗句有华丽之美,但有矫揉造作、精心雕琢痕迹诗文自然之美的不露痕迹,更加亲切自然总之,创作主体具有真情实感,而且自然流露,才会达到自然而然的风格二,创作客体为作者喜爱或偶得之景《自然》一品中的“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要求创作客体的获得是顺其自然,无意中发现的,就像花到开时自然开了,时光也自然地日复一日的更新着,这一切都是不可强求的可见,虽然真情实感对自然风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客观景物对自然风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客观景物来自大自然,中国的先哲们崇尚自然道家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自由的精神,认为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见,老庄都推崇大自然,认为大自然才是最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也推崇老庄思想.《文心雕龙·原道》中,在追溯文学本原时将文学与自然联系起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一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自然界的景物是萌发创作动机的基础,人的内心被外在景物触动,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真情东晋王羲之喜欢游山玩水,诗人笔下的自然景色恬淡、宁静,可以看出诗人与自然之亲近,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同在,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精神正是这些文人对自然景物情有独钟,视自然为创作的第二生命,因此,自然景物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然万物不计其数,但是并不是所有自然之景都能够成为创作主体的欣赏对象,创作者也不可能对任何景物都情有独钟因此,外在景物必须是作者所喜爱的,才能引起创作者的兴致如李白是写“月”的圣手对自然景物不仅是喜爱,而且还需在不经意中得到,然后形成于诗,才能体现出自然的风格谢灵运的山水诗《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解释这两句诗是诗人在毫无用意的情况下,猝然与景相遇偶得的,不需要修改,自然而成,并不是苦思冥想而来的作者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一些景物会偶然得到,并触发诗句的形成,无意写诗而成诗,无意而为而为之面对偶得之景,即使是苦思得来的诗句,也要在创作成篇后,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效果,如皎然在《诗式》中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三,主客体统一:情景自然交融“幽人空山,过水采萍,薄言情语,悠悠天钧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能够自然的情景交融,就像空山中的幽人过水采萍一般的自然情景自然交融是文学创作追求的高格,这是形成自然风格的又一重要的因素自然”的内在精神就是“自然则当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杨廷芝《诗品浅解》)情与景自然而然的交融,正是自然风格的体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指出了心与物之感应,心与物在创作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不可分开的《文心雕龙·隐秀》中的“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也表[来自www.lw5u.CoM]明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

由物及人的连锁反应是景与情自然而然的融合过程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有“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解释:“‘思与境偕’,就是说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客观的‘境’,而要依赖于审美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也就是王昌龄说的‘以境照之’,‘心入于境’思与境偕”强调心与境的契合,因此,也是对情景自然交融的论述情与景这对诗学范畴,“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分析杜诗时曾明确指出,在最优秀的诗句中总是“情景交融而莫分也’,创作则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分”’明代的谢榛认为“情”与“景”是诗的两个元素,而且两者相互交融,“作诗本乎性情,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同异,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气浩无涯也谢榛在这里强调了情与景自然结合才能形成诗由此,在诗歌创作中,情景自然交融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即景会心清代王夫之也认为诗的艺术境界是由情与景的互相渗透结合而成的,景和情二者不能孤立出现他认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

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王夫之列举了古人的诗例,分析了这些写景的诗句,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从这些写景之句看来,看似写景却处处有情王夫之的情中景,景中情,情景合一的思想是自然风格的完美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实质上就是情景交融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不论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都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前者主观色彩更浓,后者将主观色彩融人了客观景物之中,看似无我,实质是超我的存在因此,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核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自然的融合情与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自然交融可见,情景自然融合是自然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四,《自然》一品与其他各品的关系《自然》一品虽然为《二十四诗品》中独立的一品,但是在《二十四诗品》中占重要地位,它渗透在《二十四诗品》始终,其他二十三品风格的形成,遵循的一条内在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的创作正如杨振纲《诗品解》引《皋箭课业本原解》这样解释“自然”一品,“此言凡诗文无论平奇浓淡,总以自然为真”以“自然”为基础,其他的风格才能更加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比如《雄浑》一品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这里指出诗人只有超脱,才能获得雄浑之境,并且雄浑之境是不可强求的,顺其自然是获得雄浑风格的必然途径《精神》一品最后四句,“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郭绍虞《诗品集解》云:“有生气而无死气,则自然精神说明了诗文写的生动自然,才算有生气这一品,强调了诗文贵在传达精神,而这精神又要自然地流露出来《缜密》一品前四句“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指出诗要写得细致紧密,就要做到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如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这种形象会如此奇妙!这里的“不露痕迹”,强调了作诗要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疏野》一品的最后四句,“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疏野”的风格强调,行动适合心意,不求有所为而为,只求顺乎天性,任乎自然通过上面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自然》一品是统领《二十四诗品》的一条内索另外,《自然》一品与《含蓄》、《实境》也有联系,但有明显的区别自然”风格的形成,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真性情真”强调内在的真,情感的真,内在的真情实感即使“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会自然而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也就是具有内在的含蓄美。

因此,《自然》一品与《含蓄》一品有紧密的联系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若隐若现的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是含蓄的风格,而性情的自然流露与自然风格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含蓄”和“自然”都讲究真性情和情感的自然,然而这两种风格也存在不同之处,前者着重情感的深藏不露,后者着重自然的流露;前者侧重间接抒情,后者既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抒情;前者讲究言外之意,后者讲究自然通畅,如行云流水《自然》一品中要求情感真实,与《实境》一品所言“性情所至,妙不自得,”也具有一致性实境”的风格是指诗人性情是自然的,不可强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可以看出“实境”的风格中也含有自然英旨但是这两种风格又有各自的特点,“自然”侧重情感的自然,而“实境”侧重情感的毫不掩饰,直露如“实境”中描述的“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说明了这种风格的特点贵在“直”,语言直截了当,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直白,就如看到一位隐者,就能够看透他的内心自然”一品中的情感既包括“含蓄”的情感,也包括“实境”的情感,不论是哪种情感的流露,都强调顺其自然总之.《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可以从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及主客体统一三个方面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内在的情、外在的景和情景的自然交融是体现自然风格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的风格要求这三方面自然而然,不刻意的追求,遵循无目的而合目的的规律,如春去秋来,一切顺其自然,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同时自然独立为一品,与其他各品之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