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福是养生良方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有一首 《知福歌》:“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石老先生的诗句平实质朴,耐人寻味纵观古今,大多贤哲都主张以精神上的愉悦为幸福,故而温厚善良,“大德必得其寿” 东汉的华佗, 素有“活神仙”之称,恪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信条,年近百岁时仍貌若童颜;周游列国而屡不得志的孔子,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为养身法而活了 73 岁;为官杭州的白居易享年 75 岁,以清白廉明、胸襟坦荡为做官之道,当地送他两块“天竺石” ,他用“惧此两片石,无乃伤清白”自责;众所周知的刘墉,虽一生坎坷,但为官做人德高望重,择善纳福,无私无畏,于嘉庆九年安然而去,时年 85 岁⋯⋯这都与他们圣贤仁爱、节制欲望、淡看荣辱得失、知福常乐不无关系不过,真正知福守贵的要算战国时期的庄子了,在人均寿命只有 30 岁的先秦时代, 他竟然活了 83 岁。
他在《庄子 ? 天道》篇中写道: “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意思是说,对一个从容自得、清心寡欲、气定神闲、泰然自若的人来说,任何忧愁病患不能在他身上停留,所以他说能延年益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精神系统的健康”看来,“无欲寿自长”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条件相反,放眼芸芸众生,能做到“精神内守”的人并不多见在我家乡就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有一个富人,全村的土地都属于他,可他还想占有另一个村的土地,但那个村的人就是不让有一天,那个村的人对他说: “你只要扛着村东的那块磨盘走上 10 里路,中间不停歇,我们就把地让给你那块磨盘足有 100 多斤,当富人扛着磨盘走到一半路时,就被压得口吐鲜血,昏死过去了这个富人幸福吗?不知足的人,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在明清时,流传着一本叫《解人颐》的书其中有一首白话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 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这就告诫人们,欲望过高,会烦恼丛生,幸福自然会离他越来越远常言道:知福是养生良方。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灯红酒绿的时代,只要我们舍得放弃,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自我监护” ,耐得住清贫,守得住本分,拥有一个“革命本钱”的身体,坦然、安然加悠然,情绪稳,体自健,福寿自然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