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汝州青瓷烧造时间与产地 汝州青瓷烧造于北宋早期,后以天青釉香灰胎著称早期天青釉色灰淡,胎灰青,釉薄不明亮,施釉不均,造型简单,少有纹饰,有支烧和垫烧,普遍不精致,主要器型是人们生活日常用瓷北宋安居乐业后,汝州造瓷窑业骤增,并根据不同阶层的需求,青瓷有粗有细宝丰清凉寺窑,成为青瓷之首随着越窑渐失,开始走向宫廷,受到高官贵人赏识从目前出土传世器带写字款识分析,从宋仁宗开始(1023),清凉寺窑青瓷器已作为赏瓷和贡瓷进入宫中为皇帝使用和陈设宋哲宗以后(1086),清凉寺窑青瓷釉色发展为天青色渐淡,胎呈香灰色,器型规整,工艺精湛,纹饰变化多样,并流行在青釉上装饰鎏金图案从带“蔡”字刻款器分析,是刻款后烧造,是件蔡京第一次任职后定烧的瓷器充分证明,清凉寺窑青瓷已普遍为高官烧造定用器,也常为宫廷陈设而烧造贡器这时青瓷釉面仍不含玛瑙成分,少有大小气泡,开片纹有大有小,釉面还没有出现牛毛纹和叠鳞片等特征宋徽宗登基后,“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在清凉寺窑制作的基础上,工艺精细,香灰胎少白,由于含玛瑙为釉,天青釉淡雅偏白,或呈粉青色,这时釉面才出现牛毛纹和叠鳞片等特征。
从刻字款识分析,是烧造后刻款描金,成为鼎盛时期因区别于北宋其他青瓷,窑址又在汝州,后来文献中,才称“汝窑为魁”,也是“汝窑”一名出现最早的文献记载我们现在习惯称“汝官窑”在此之前是没有“汝窑”之名的,它们统称为“青瓷”因“汝窑”不是自置窑烧造,宋徽宗又在政宣间御旨,“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因他酷爱艺术,才华横溢,不断追求新异,在“汝窑”的基础上,融合一体,严格管理器型、工艺、釉色虽同前期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但制作更加精良,瓷质坚硬,古朴素雅,天青釉偏绿平滑,少有叠鳞片纹,不再有牛毛纹特征,把工艺变为素瓷之美的一种艺术这时汝州青瓷已发展到顶峰,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官方建窑的文字记载最后因朝廷腐败,北宋官窑也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画上句号关于“汝窑”烧造时间,最早陈万里先生曾这样分析:下限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往上推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汝官窑”烧造时间定为20年他的根据是什么呢?冯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已故陈万里先生曾根据宋人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出书时间是宣和五年(1123),以书中有‘汝州新窑器’一语,推断宫廷用青瓷时间是在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到宋徽宋崇宁五年(1106)。
他认为‘汝州新窑器’就是‘汝官窑’瓷器史树青先生在书中说:“陈万里先生以据(宋史)中有苏辙‘落职知汝州’的记载苏辙在汝州为官时,曾被指责‘盗窃名器’,这‘名器’是否就是供皇家使用的‘汝官窑’名器呢?……苏辙是四川眉山人氏,眉山与临邛毗邻,他深知邛窑‘秘色’瓷器之美,于是苏辙奉皇帝旨意,招募邛窑‘巧儿匠’到汝州烧制汝窑器,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从此、陶瓷界专家都接受了这一说法,并在文章和谈论“汝官窑”时,都承认烧造时间为20年在1987年发现清凉寺窑址后,并承认“汝官窑”的窑址在宝丰已属定局,以及存世量不足100件的结论笔者也曾对“汝窑”烧造时间进行分析和研究其实“汝窑”烧造时间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早有定论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从这简短一语,可分析出,在此之前,宫廷生活日用瓷大部分都来自定窑因芒口不好使用,皇帝改用汝州青瓷,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就是“汝窑”烧造的开始叶寘还说:“政和间(1111—1117)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从两人文献记载分析,自置烧造官窑前,宫中御用青瓷都是“汝窑”设立“官窑”后,宫廷开始用“官窑”瓷。
由此推论,“汝窑”下限是在“政和”到“宣和”间政和”(历时7年)中间隔“重和”(1年),才到“宣和”,两位古人所说的“间”是指1118年“重和”这一年间由于一个是顺说,一个是逆说,给人一种误解,其实并不矛盾笔者理解为:间是指“政和”到“宣和”相接这一年为[来自www.lW]间那么“汝窑”停烧就可以确认在相接年是1118年(重和)这年,同时也是“官窑”开始烧造之年关于“汝窑”上限,依据传世器上的铭文,应该是1107年,到下限1118年“重和”年汝窑”烧造时间约为11年,这是比较有依据的推断笔者上限,是依据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火照的圆型器”铭文:“大观元年岁次丁亥(1107)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泑初试火照”一语分析得来的它确切地记载了“遂命汝州造青窑器”的烧造时间圆型器上的铭文,也是一种文献记载,记录了年月吉日,并专派官员,设立监管机构,务必确保初次烧造成功铭文来于皇帝旨意,与“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同出一时汝窑”虽不是自置窑,而且它专监设窑务管理机构,来为皇宫烧造供御挑拣瓷器,窑坊主[]人已是官方,可称为“汝官窑”为破解“汝窑”烧造时间和窑的性质提供了不可争议的实物铭文见证资料。
用“汝州新窑器”一语,和“盗窃名器”及“奉皇帝旨意,招募邛窑巧儿匠”,就推断上限到1085,是没有实物和文献依据的因为“汝州新窑器”一语,来于徐竞(1123)成书时间,写完一部《奉使高丽图经》,不可能长达38年所以“汝州新窑器”不可能是指“汝官窑”盗窃名器”一语,也不可能是指“汝窑”,贡瓷也可称名器我们从“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一语分析,不是哲宗所言,只有宋徽宗才有所挑刺所以笔者分析下限定在重和年“1118年”,是根据两位古人文献中提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而分析的再结合“汝州新窑器”一语而推断成因汝州新窑器”,是因徐竞见到新烧造的官窑青瓷,新颖精致,精美绝伦,并有皇室风范,与“汝窑”和其他青瓷工艺都有些不同,便在《奉使高丽图经》书中,用“汝州新窑器,越州古秘色大抵相类”加以概括,是一种对新瓷之美的比喻不可理解为汝州新窑器就是指“汝窑”何谓“新”,未曾见过,刚出现的称为新新窑器”含有汝州刚刚又建一个新窑之意而这一语的出现,离“官窑”烧造期只有5年,作者写完一部书到成书时为5年,也是比较合理笔者认为:“新窑器”和“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三位古人文献,都是同时指向汝州新建一个“官窑”的用语。
从而笔者得出,“汴京官窑”的窑址在汝州我们不可将“京师”理解为“京都”是窑址的所在地京是指京都,师是指精英匠师京都皇帝招天下制瓷精英匠师,来为皇宫自置窑烧造瓷器,简称“京师”如把“汴京官窑”窑址锁定在京都,那将造成一大悬案笔者以据传世器实物分析得出,“汴京官窑”区别于“汝窑”汴京官窑”特征:为了更有实用性,烧造窑温升高,使瓷质坚硬不吸水,所以击声无瓦音天青釉偏绿,或青兰,香灰胎较白,但也有青胎,可能是为了釉色的效果而备配的胎色支钉小规整,少有垫烧,开片纹细小,无牛毛纹,气泡密小,少有晨星,修胎细腻,做工更精致,碗、盘底足矮,外卷不突出,碗外围多刻两层莲花纹,釉色平滑,釉色多样,少有玛瑙釉,乍看似汝,细看是官,后期粗糙烧造时间从1118至1126年为8年汝窑”特征是:制作十分讲究,胎质细腻,香灰胎少白,天青釉偏白淡雅气泡大小如晨星,釉面油润不平滑多见牛毛纹,有鱼子纹和叠鳞纹,支钉大小不太规整最有特色是玛瑙釉色,如迎光照看,微见红色,用放大镜则可发现釉内红斑奇特,十分含蓄,给人一种美的遐想最精美瓷是碗、盘生活用具,可称完美无瑕带款的瓷器都是烧好后刻款这是“汝窑”一大特征,也是区别不同时期汝州青瓷的标准。
只有酷爱艺术的徽宗皇帝,才能有如此的境界和奢侈烧造时间从1107至1118年为11年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和解读:“汝窑”窑址在汝州而不在宝丰,“官窑”窑址不在汴京而在汝州,“清凉寺窑”是民窑而不是汝官窑北宋王朝灭亡后,官窑变民窑仍在烧造汝州青瓷业仍在不断地发展,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向往和研究,并追求、收藏和不断地仿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