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字令三首》学与练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 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说明: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 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 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写出来绝妙好词有人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评价,《十六字令•山》出来,改写了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没有名篇的历史二、自由散读,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散读,找出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2.指导朗读:(1)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三、学习第一首小令1.分析意象:“山”与“人”(1)“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山的形象?明确:山的特点:高耸入云、巍峨险峻 “离天三尺三”直接描写山的“高”,“惊回首”的“惊”间接描写山的“险”(2)“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凸现了怎样的形象?明确:(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凸现了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3)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豪情(4)写作特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四、学习第二首小令(1)“山”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连绵起伏,逶迤不绝化静为动)(2)“人”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3)哪些关键词句凸现了“山”“人”的形象?明确:“倒”“翻”“卷”“奔腾急”“战犹酣”(4)比较阅读 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对比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5)写作特色:夸张、比喻、拟人五、学习第三首小令(1)“刺破青天锷未残”写出了山怎样的形象?明确:直插云霄、坚韧挺拔(2)“赖以拄其间”,表面上写山“拄其间”,实际上借山写谁?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什么人?什么精神?这样写的好处是?明确:借山写人,支撑起中华天地的是英勇的革命战士,是不怕牺牲、坚毅刚强、乐观向上革命精神。
由写山的奇伟来歌颂英雄,表现作者豪迈的革命气质3)总结归纳三首小令的写作特色:1.语言凝练传神2.修辞:比拟、夸张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六、补充学习毛泽东诗词:必读:《七律.长征》、《清平乐-会昌》等选读:《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