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章、效用理论效用理论财富越多,效用满足越大 ——经济学假定第一节:效用理论概述第一节:效用理论概述•效用(Utility): 人们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主观的效用的度量效用的度量基数效用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是指用1,1.5,2,2.2,3等实数基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序数效用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是指用第1,第2,第3等序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没有精确的大小,只有顺序的比较基数效用论•效用是可精确度量的;•效用是可比较的,可加减的•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e的满足程度用TU表示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变化最末一个单位时总效用的变化量具体地说就是,当消费者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总效用的增加(减少)量用MU表示 MU很少会变成负值边际效用与总效用 边际效用的表达式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微分-积分关系) 《炸鸡翅膀》的故事:炸鸡翅膀(块)总效用边际效用0016211315418520621721820图示:总效用、边际效用变动规律6243216547321654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v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的增量不断递减的。
原因:生理或心理原因(☆)注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种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想象一个问题 未来科学的发展,“效用”(身心满足程度、幸福快乐和痛苦程度),能否可以量度?•在19世纪,一些哲学家相信,消费物品和劳务所获得的福利或效用确确实实是可以衡量的他们的想法是,创造一种机器☆偏好与效用满足•偏好的基本假设 完全性( 必居其一) 传递性 所有商品都是“好”的,“负商品”的比较罕见偏好与效用满足是一回事吗?(后者是根源,但二者并不完全同一)思 考• 是基数效用论合理一些,还是序数效用论更合理一些,为什么?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 •定义:给消费者相同效用满足的所有商品组合所连接成的曲线或多维曲面•无差异曲线图xyI1I3I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凸性(凸向原点)•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xyI1I3I2第三节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第三节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MRS)(RCS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Why ?)xyI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完全替代品:边际替代率是常数•完全互补品(非连续、零或无穷大边际替代率)第四节第四节 消费者预算约束消费者预算约束•购买所有商品的总支出小于等于总收入(一般都取等号)预算线的特征•绘制一条预算线•预算线斜率的含义X2X1预算线的变动•收入变化(下降)•价格变化( 上升)•所有价格非规则变化的影响X2X1X2X1第五节 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原则消费者均衡: —— 指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
想 象 假设在未来2天内你有1万元可以花费——不花费过期作废且只可以购买A商品和B商品, 并不得再转让A商品和B商品的价格既定,就是市场价格商品可无限细分,且它们给你效用满足始终为正 你将如何购买?消费者均衡条件消费者均衡条件条件: 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均衡的形成, 则增加商品Y的消费,则增加商品X的消费 均衡的形成均衡的形成——切点定律切点定律•切点定律: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切点的组合,为效用最大组合 预算线的斜率 = 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X0Y0X0Y货币的边际效用货币的边际效用•严格地,货币的边际效用也递减•为了分析上的便利,总收入量相对很大情况下,可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思考:• 200多年前,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价值悖论: 没有什么能比水更有用,然而水很少能交换到任何东西相反,钻石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但却经常可以交换到大量的其他物品为什么?(例:沙漠中的水)第六节 需求曲线第六节 需求曲线从价格—消费曲线到需求曲线•价格—消费曲线(P.C.C.)•变动价格P1——预算线变动——组合点变动——X1变动——需求曲线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第七节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第七节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正常品 低档品 吉芬品第八节 不确定性与风险思考,你有以下好运—— 40%概率获得10万元,30 %概率获得50万元,20 %概率获得200万元,10 %概率获得500万元。
你的效用满足如何决定,如何产生?一种选择:期望效用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