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学问点总结----- 苏琴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学问点一:试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1、试管(1) 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2) 留意事项 :① 加热时外壁必需干燥,要先预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② 加热时,试管夹或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 1/3 处;③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④ 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约成 45°,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2、胶头滴管(1) 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 留意事项 :①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滴管管口不能伸入试管内;②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③ 通用滴管用过后应立刻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不能用水冲冼;3、量筒(1) 用途:用于量取肯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精确到 0.1 毫升;(2) 留意事项 :① 不能对量筒加热;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③ 在量液体时,挑选稍大于所量体积的量程;④ 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放在桌面上, 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相平;如仰视就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读数偏小)俯视就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读数偏大)4、酒精灯(1) 用途 : 化学试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2) 留意事项:① 灯体内的酒精不行超过灯容积的 2/3 ,也不应少于 1/4 ;②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③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④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用外焰部分加热;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⑤ 用完酒精灯后,必需用灯帽盖灭,不行用嘴吹熄;⑥ 如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或沙土盖灭;学问点二:试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规章( 1)“三不准”原就:①不准尝药品的味道 ②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节省原就: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 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便丢弃、不带出试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2、固体药品的取用(1) 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 〔 一横二放三慢竖 〕(2) 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3、液体药品的取用 “多用倒,少用滴”(1) 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用试剂瓶倾倒;①瓶盖 倒放 在试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②倾倒液体时,应使 标签向着手心 (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 紧挨 试管口,慢慢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④倒完液体后,应立刻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2) 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留意事项: 使用量筒时,当倾倒至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4 、加热留意事项:①先预热,后用酒精灯外焰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②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③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④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刻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5、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 清洗洁净的标准 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 也不成股流下, 就说明已洗涤洁净了;学问测验: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 “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爱护力度.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合理开发洁净能源 B.全面关停化工企业 C.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D.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和塑料2、试验室中不能被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试管 B .量筒 C .烧杯 D .锥形瓶3、以下试验操作正确选项()A. 倾倒液体B.闻气体气味C.读液体体积D.给液体加热4、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请依据以下试验要求填空:(1)量取 4.5mL 溶液,需要的 2 种玻璃仪器是;(2) 取用块状固体,所用的仪器是 ;(3) 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视线应 .量取 15ml 水时, 如下列图读数, 就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 (填“<”“>”“ =”) 15ml(4)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的水 .学问点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常相伴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相伴现象 物质的外形、状态等发生变化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分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肯定相伴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相互关系石蜡熔化的现象 (物理变化)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肯定相伴化学变化;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概念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出现出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实例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转变时所出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稳固性、助燃性、仍原性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区分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变化与性质的区分与联系:变化是一个过程,性质是物质的本身属性;在变化语句中加“能”、“不能”,“可以”、“不行以”,“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学问测验:1、诗词是民族辉煌文化中的珍宝;以下闻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⑤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③⑤⑥ 2、郝颖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 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试验 D.做出结论3、以下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②钢铁生锈 ; ③电灯发光 ; ④冰雪融化; ⑤煤气燃烧 ; ⑥铜器上显现铜绿 ; ⑦镁能燃烧 ; 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其次单元 空气、物质的构成学问点一: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 装置图 :(2) 试验现象 :① 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逝,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3) 试验结论 :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4) 原理 (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 点燃五氧化二磷( P2O5)(5) 留意事项 : A、所用的红磷必需 过量 ,假如红磷过少就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就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就测量结果偏大);摸索 :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由于木炭或硫燃烧会产愤怒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6) 误差分析: 实际试验中,假如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 缘由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2、空气各成分性质及用途(1)主要成分 (按体积分数):氮气( N2)78%,氧气( O2)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CO2)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空气属于混合物;(2) 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应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3) 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氧气的用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氮气的用途 ①作爱护气②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的用途 ①作爱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等3、纯洁物与混合物(1) 纯洁物:由 一种 物质组成的;(2) 混合物: 两种或多种 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 CO)、二氧化氮 ( NO2)、二氧化硫 ( SO2))和粉尘;(2) 污染来源: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 化石燃料的燃烧 , 工厂排放的废气 及汽车排放的尾气;(3) 存在的环境问题: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 酸雨 (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4)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 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5) 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学问测验:1、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试验,试验装置如图( P5);该同学的试验步骤如下:①将图中的集气瓶分为 5 等份,并作好标记;②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入足量的红磷, 将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 在酒精灯上点燃红磷,并立刻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③充分反应后,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请回答以下问题:(1) 该试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 ;(2) 步骤③中打开止水夹后观看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在该试验中不仅测出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而且从中仍得到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3) 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从 CCTV-1每日发布的我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中可看到, 北京市属于空气污染 较严峻的城市之一, 削减以下哪种气体的排放, 可削减对空气污染 ( ) ① 二氧化硫 ②二氧化碳 ③氮气 ④二氧化氮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3、据报道:某地一名 5 岁的女孩子把涂改液当饮料吸食,食道被严峻烧伤;经医院检测后发觉,涂改液中含有苯、甲基环已烷等多种有毒物质;由此可知,涂改液是 〔 〕A. 混合物 B. 纯洁物 C. 单质 D. 化合物4、节日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是由于充入了什么物质 ( )A.氧气 B.氮气 C .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学问点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1、画出物质以及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图2、原子和分子的区分和联系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