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告心理学汇总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96KB
约11页
文档ID:463986227
广告心理学汇总_第1页
1/11

如何才能创作出不同凡响的广告作品呢?首先是对产品和顾客的心理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是确定合理的广告内容所必不 可少的环节广告心理学的定义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 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广告心理学的必要性1. 广告要找对人、说对话2. 广告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3. 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4. 广告设计和传播需要依据心理学法则.注意概念及基本特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性:(1) 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2) 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是全神贯注地聚 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注意的类型1、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因素:(1) 刺激本身特征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的运动变化(2) 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期待、情感、兴趣和过去经历这些因素称为刺激的意义性2、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阅读时,自觉将注意力指向文章的内容当遇到困难时,人们通过意志努力,使注意力坚持在所要集中和指向的内容上。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注意影响有意注意的主要因素(1) 注意的目的和任务(2) 兴趣特点、间接兴趣(3) 活动的组织性(4) 过去的经验(5) 人格特征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7±2注意的稳定性: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注意的起伏或动摇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转移: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注意分配的条件: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 自动化的程度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attention span)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人在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 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 知觉对象的特点2.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影响注意的因素客观刺激特征个人的主观性因素情境因素客观刺激特征1. 刺激的强度2. 刺激的新异性3. 运动4. 对比5. 刺激的愉悦性个人的主观性因素1. 需要与动机2. 态度3. 兴趣4. 经验因素情境因素1. 广告所处的环境条件2. 受众对节目的介入程度注意规律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一、 利用刺激的特点增强广告的吸引力二、 适当增加广告的重复率三、 增强广告的艺术性四、 利用社会热点,吸引受众注意力五、 利用悬念广告吸引消费者注意一、利用刺激的特点增强广告的吸引力1. 大小与强度2. 利用新奇刺激,吸引消费者注意3. 使用活动与变化的刺激物4. 利用对比5. 颜色的运用6. 版面位置7. 形状8. 利用广告模特儿,提高广告吸引力感觉及其意义1.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意义(1)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其它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 步2) 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与感觉剥夺一、 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适宜刺激:某种感觉器官最敏感的那种刺激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它是一个范围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反之亦然E=1/R:E代表绝对感受 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二、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刚刚引起感觉的微弱刺激的能力注意:绝对阈限并非某个固定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反比关系E=1/R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简 称 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 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也称韦伯定律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注意: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区别: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知觉过程的特性1. 知觉的选择性2. 知觉的整体性3. 知觉的理解性4. 知觉的恒常性1. 知觉的选择性人对外部刺激有选择地进行反映的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在知觉过程中,凡是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的事物就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周围未被清晰知 觉到的事物则构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过程也就是把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在某一时刻,消费者选择什么作为对象进行知觉受其期望、态度、需要和动机等主观因 素的影响2. 知觉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 特性,这种知觉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一方面,人的知觉 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个别(或部分)的知觉, 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3. 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 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用一个词标示出来。

4.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错觉概念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即与 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错觉的特点:1.是一种歪曲的知觉2. 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3. 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错觉类型1. 线条(长短、方向)错觉2. 面积大小错觉3. 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4. 倒飞错觉5. 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意义尽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但许多错觉对我们是有益处的有些错觉严重歪曲事实,有消极作用,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知觉过程的影响因素1. 知觉对象的特征2. 知觉者的主观性因素3. 知觉的情境因素1. 知觉对象的特征刺激的接近性刺激的相似性刺激的连续性刺激的封闭性2. 知觉者的主观性因素经验因素需要与动机因素情绪因素态度因素3. 知觉的情境因素境联效应字母与数字绝对阈限定义:可被感受器觉察到的最小刺激值叫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定义: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差异量,简称最小可觉差。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及其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中各种刺激物的强度必须在绝对阈限之内巧妙运用差别阈限利用明星的“模仿秀”来做广告设法让消费者觉察到产品质量的任何一点改善提高价格或减少单位产品数量时,最好不要被消费者觉察(15%)在商标及产品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广告识别性感觉的三大规律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相互作用(联觉)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 觉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联觉”现象知觉过程定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其先决条件是,对象与背景的刺激物之间必须要 有差别知觉过程的最终产物是对特定对象的认知,形成该物体的完整映象对广告的启示:避免两可图形知觉的特性及其在广告中的运用1、选择性知觉的超负荷超出一一排斥选择的感受性知觉的防御性恐惧、威胁2、 整体性: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或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觉经验把 它知觉为一个整体接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3、 理解性经验因素优先、参照动机因素价值因素情绪因素态度因素4、恒常性 大小恒常颜色恒常明度恒常广告中的主观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移情作用首因效应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 释,形成先入之见,就是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就会起到一个过滤器的作用,凡是与第一印象一致的信息,就 会得到清晰的知觉,而与第一印象不一致的信息,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指最近所获得的信息在印象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较大,它可以冲淡以前的信息 所形成的印象三鹿奶粉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作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 方面的特征和属性,当人认为某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特点好时,就认为其他方面或特点也 好;如果认为其一方面不好,也会认为其他方面也不好,这就是晕轮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刻板印象人在知觉他人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孤立的个体进行认识,而总是把他看成某一类 人中的一员他既具有自己的个性,又带有他所属的那一类人的共性当把知觉对象归入某 一类以后,便会认为他具有那一类的特点这种笼统的把人划归固定、概括的类型加以认识 的现象就是刻板印象移情作用人们有一种习惯,会将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人或物上去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移情效应”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其中识记和保持是前提,再认或回忆是 结果。

只有识记准确、保持牢固,再认或回忆才能实现记忆的种类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系统及其特征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系统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里,是一种开头刺激或信息的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 差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短期记忆在一个事件序列的开头时远没有在中段和末端时那么 “繁忙”,与之相较,在开头就有更多的时间给短时记忆去处理信息,使其转换进入长时记 忆,从而足以保存更长时间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在心理学中是指末端刺激或信息记忆过于引人注目的认知偏差两种效应共同说明一个问题:一系列的条目中,人们记忆效果最好的是位于开头的和位 于末端的条目,即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或抑制作用越大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对于不同内容材料的学习要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遗忘的定义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叫做遗忘解读遗忘规律骨架支柱的内容不容易遗忘,细微枝节容易遗忘遗忘速度先快后慢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