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陕西合阳妇女服饰考究

卢****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71KB
约3页
文档ID:182931085
陕西合阳妇女服饰考究_第1页
1/3

陕西合阳妇女服饰考究 陕西合阳妇女服饰考究 摘要:从人类进入文明阶段起,服饰就承载了太多的文化符号意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服饰是流,文化是源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华文化精神之中,而陕西作为黄河文化的发源地,它所拥有的服饰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本文作者走进陕西渭南市合阳县,通过实地考察与采访,对合阳妇女20年前的服饰进行调研本文通过对合阳妇女20年前的上衣、裤子、饰品、嫁妆等进行分部描述,还原当地妇女20年前的服饰百态 关键词:服饰; 妇女; 农耕 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汇聚的中心场所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老百姓世代定居于一地,单调地重复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土地和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这一切又给中原农业社会带来了缓慢稳定的特点和不求大变、但求永恒的心态,反映在服饰上,也是因循守旧、世代相沿的式样合阳妇女的服饰亦然为了顺应自然规律、企求稳定平和的定居农业,于是造就了崇尚中庸、不喜偏激、尚调和、主平衡的精神,反映在服饰上,则为讲究对称、厚重的式样与色调 [上衣] 合阳妇女传统的中式短衣为斜襟布衫,俗称“大襟衫子” 。

它从领口起斜钉一溜布疙瘩盘花纽扣,衽口开在右侧,下襟两侧开小衩这种衣衫在当年普遍流行的因素是它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去菜地劳作,当地妇女可以一手撩起衣衫前襟,另一只手进行采摘,采摘够了,把农作物兜在前襟,搂抱回家,充分体现了陕西妇女重实惠、重节俭的审美特征在春夏季节,这种斜襟布衫多用薄棉、薄纱这一类轻便面料缝制而成,穿在外面,透气性能好且大方合体;而秋冬季节,多采用厚棉布制成,特别是深冬季节,贴身穿在棉袄里,起保暖的作用年轻女子多用鲜艳的布料裁制,而上了年龄的妇女多用黑、灰、青等颜色暗沉的布料缝制另外,在当时,合阳女子的嫁衣也多采用这种斜襟布衫的样式制成,一般采用大红色的布料婚俗仪式举行后,这件嫁衣依然没有“退出舞台” ,逢年过节或者是家里有贵宾光临,妇女们依然把它当做盛装穿上 20年前,当地妇女贴身穿的内衣为肚兜其式样是将一块正方形的布裁去上角,成凹形的浅半圆状,于两端钉带挂项上,下角或尖或圆,横两角各设带扎于腰间,护住胸部和腹部,使肠胃不受风寒,兼有遮胸和裹肚的作用兜面上大多有饰花,常见的有开口石榴、并蒂莲、寿桃、鸳鸯戏水等现在,肚兜一直沿袭下来,被城市女子演绎成了时尚品,“内衣外穿”的流行穿法,肚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裤装] 陕西人崇尚勤俭,不尚奢华尤其广大农民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闲情逸致装扮自己,因而服饰以淡雅朴素为主,追求宽松舒适和经济适用上衣下裤的两截装,是陕西人最基本的传统服装式样陕西传统的中式裤子不分男女,一律都是宽腰长裆裤,俗称“大裆裤子” 裤与腰皆为异色布料组成裤为蓝色或黑色,另用宽约五寸的白布缀接为腰青年男女的裤带上多有刺绣的花鸟图案做装饰这种裤子的裤腿也很宽大,虽很费布,但图个宽松舒适上了年纪的人,冬春季节要用一对丝织的黑带子将靠近踝骨处的裤脚管扎起来,名为“绑腿” ,以防寒风侵入,带子则名“绑脚带” 跟上衣一样,春夏季节,这种裤子多用薄纱薄棉等布料缝制,秋冬季节多用厚棉布,灯芯绒等布料缝制 [帽冠] 陕西八大怪,第四怪“帕帕头上戴” 帕帕头上戴” ,缘于陕西的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有服装大多是黑色的这大概与秦始皇以水为德,崇高黑色的遗习有关关中农村的老年妇女,差不多人人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过去的关中女子走亲戚,回娘家,下地干活时这个自制的手帕就发挥出大作用,年轻的妇女把手帕戴出许多花样来,成为风情和装饰。

一般妇女是顶在头上遮阳挡风,下毛毛雨还能顶一阵子关中妇女的手帕都很大,如果需要还能包裹东西当手袋用,别的用处都可以去想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弄脏头发关中地区虽然号称“八水戏长安”,但地处西北总体缺水,过去没有洗澡设施,除了夏天别的季节都有问题洗头也不方便,怕头伤生虱子,于是,男人们都剃光头,留长发的妇女就麻烦了,怕头弄脏了不好拾掇,只好用手帕把头包起来了因此,这种帕帕的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歌谣为证:“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戴 [发饰与首饰] 辫子是未婚女子的标志,20年前,年轻姑娘大多梳两条辫子辫子的花式有三股辫、羊角辫等种类辫穗是女孩装饰的重点,她们常常喜欢在上面用艳丽的绸带打一个蝴蝶结,或别上一个精致漂亮的发卡,也有用彩色丝绳扎饰辫根辫稍的婚后她们便拆开长辫,挽一圆髻于脑后,俗称“篆篆” 篆上再罩一个黑丝线编织的发网,横插一根簪子固定 耳环和耳坠是戴在耳垂上的饰品,旧时妇女无论贵贱都戴这种装饰女孩在五、六岁时就要在耳垂上穿孔,其法是将耳垂用大拇指和食指先按摩,使之麻木,然后用一根消过毒的针,穿上丝线绳,用针穿刺耳垂,将线绳留在耳眼里,两面涂上少许菜籽油,过几天将线绳抽掉,耳眼即成。

女孩年幼时,在耳眼里戴一对小耳环,成年后戴长耳坠,多为银质或铜质的在不太富裕的人家,母亲的耳环往往会成为女儿的嫁妆而一直传下去 [小结] 任何地方的风俗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尤其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始阶段,风俗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风俗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尤其是物质民俗中的民居、饮食、服饰、习俗等,在文化景观中最易于辨别,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关中地区的民俗亦然,它是关中人在与自然环境相抗衡、适应的实践与经验中继承下来的一种文化景观,是反映关中地区人文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同时风俗文化是制约一个地区人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合阳妇女服饰的探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关中区域文化,关中地区的民性,了解自然区和行政区以及文化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陕西省志.[K].陕西:三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黄河文化丛书.服饰卷.[K].陕西出版社等.2001年5月版. 研究方向:性别文化与女性主义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