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香港电影研究--华东理工大学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0KB
约14页
文档ID:33051594
香港电影研究--华东理工大学_第1页
1/14

1香港电影研究第一章 光影岁月-香港电影百年一、开拓时期的引领者:[1909~1949] 黎民伟、黎北海、邵醉翁等1.1909 年,香港人梁少坡拍摄了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短片《偷烧鸭》这是香港人创作电影的最早记载2.1913 年,香港制片机构华美影片公司投资创作了短故事片《庄子试妻》 ,这是第一部真正本土生产的香港电影3.1933 年,中华影片公司推出香港第一部局部有声片《良心》 ,同年,天一公司出品了粤剧电影《白金龙》 ,由此开始了香港有声电影的时代4.20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香港电影逐渐步入彩色时代5.邵氏兄弟:邵醉翁(1896-1975)、邵邨人(1898-1973) 、邵仁枚 (1901-1985)、邵逸夫(1907-) 1958 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 有限公司,建立起一座辉煌的电影王国,于 1987 年退出电影制作邵氏兄弟 80 年间共拍摄影片 1000 余部二、黄金时期的耕耘者:[1949~1966]胡鹏、秦剑、朱石麟、李翰祥等1.从 1949 年底到 1966 年,香港电影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17 年间共生产了 4000 多部影片2.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突出的格局是粤语片和国语片并行发展,国语片数量上不如粤语片,但是在制作规模、艺术质量上都要强于粤语片。

“长城” 、 “凤凰”和“邵氏”三大公司是当时国语片生产的中流砥柱3.胡鹏是引领潮流的重要人物,被誉为“黄飞鸿电影之父” 迄今黄飞鸿题材的影片已经超过一百部,成为香港电影重要的文化现象4.李翰祥是香港影界的全才导演,从影 30 多年拍片数量超过 70 部,集宫闱片、武侠片、间谍片、言情片、风月片、民俗片、戏曲片于一身三、转型时期的播种者:[1966~1979] 胡金铨、张彻、李小龙、楚原、许冠文等1.这一时期是香港电影创作稳定且全面转型的重要时期,年产量平均百部以上,以武侠片为主2.张彻和胡金铨是 60 年代后半期到 70 年代初新派武侠片的两大旗手,代表了当时武侠片创作的最高成就3.著名演员兼导演李小龙的出现,标志着 70 年代初香港真功夫电影的开始4.从粤语片成名的楚原是香港后新派武侠片的杰出代表5.在 70 年代的香港影坛,武侠功夫片盛极一时,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只有许冠文开创的市民喜剧片四、多元时期的冲浪者:[1979~1997] 徐克、许鞍华、严浩、吴宇森、关锦鹏、尔东升、王家卫、张婉婷、林岭东、刘镇伟、周星驰、陈木胜、唐季礼1.20 世纪 70 年代末,许多从国外学习电影回来的年轻人从电视实践转到电影创作中,为香港电影带来了 贯穿整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上半期的多元化创作格局2.这一格局始于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诞生。

虽然群体化的新浪潮运动到 80 年代中期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它 对 80 年代以后的香港电影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新时期的尝试者:[1997~ ] 杜琪峰、刘伟强、陈可辛、陈果、彭浩翔、黄精甫等1.1997 年以后,金融危机的爆发则导致香港电影业遭遇了空前的资金危机、行业危机和卖埠危机,盗版的猖獗更是雪上加霜,香港电影进入了令人堪忧的低谷状态2.2003 年随着 CEPA 的签署,香港电影人开始大举进入内地,在与内地的合作过程中尝试新的“华语电影”3.还有一些电影人则坚守着香港,拍摄具有“港味”的香港电影第二章 艺术梦·夹缝存第一节 香港的新浪潮电影一、涌现香港一九七八年,香港电影工业突然平地一声春雷,涌出了一批新锐,他们的年龄平均不超过卅岁,2据保守的估计人数超过三十人二、作为1.他们都是 1950 年前后出生的一代,绝大多数曾负笈美国或英国攻读电影课程,在 1970 年代中回到香港,又在差不多的时间进入各个电视台──这个被誉为「少林寺」的地方;2.经过两三年时间的磨炼,累积了拍摄剧情片的实战经验,掌握了熟练的电影语言,又不约而同地离开电视台,投身电影工业,拍出一部部感性强烈,意念独特、内容扎实,而又趣味盎然的作品,以锐不可挡的姿态,掀起一股巨浪,为处于低潮的电影工业注射了一支强心剂,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三、命名当时的新闻媒体,以及评论界,将他们称之为香港电影的「新浪潮」 四、作品严 浩 1978《茄喱啡》1980《夜车》章国明 1979《点指兵兵》1981《边缘人》徐 克 1979《蝶变》1980《地狱无门》 、 《第一类型危险》1981《鬼马智多星》 、1983《新蜀山剑侠》许鞍华 1979《疯劫》1980《撞到正》 、1982《投奔怒海》 《胡越的故事》翁维铨 1979《行规》1981《再生人》谭家明 1980《名剑》1981《爱杀》五、影响在当代香港电影史上,新浪潮是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电影革新运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香港电影的风貌虽然在名义上只存活了短短三四年(1979-1983), 但是香港新电影的精神和特色却已渗透到香港电影的整体生命之中,至今依然发挥着它们的影响第二节 许鞍华的人文关怀一、许鞍华简介1.生平1947 年出生在辽宁鞍山小时候生活在澳门,后迁往香港1972 年获香港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伦敦电影学院学习1975 年返港,在 TVB 任编导,70 年代末开始拍摄电影,是香港影坛上最具人文气质和文化思考的导演,与徐克一起被誉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双子星座” 。

2.主要作品:1979《疯劫》/1982《投奔怒海 》/1982 《胡越的故事》/1984《倾城之恋》/1987《书剑恩仇录》1990《笑傲江湖》/1995 《女人四十》/1996 《阿金》 /1997《半生缘》/1999《千言万语》2002《男人四十》/2004《玉观音 》/ 200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8《天水围的日与夜》3.主要奖项——导演奖1983 年《投奔怒海》第 2 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1996 年《女人四十》第 15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第 1 届香港金紫荆奖最佳导演1999 年《千言万语》第 36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2006 年《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第 14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第 8 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2008 年《天水围的日与夜》第 15 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导演二、电影题材: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照1.《胡越的故事》 《投奔怒海》关注的是越南难民和越南平民问题;2.《上海假期》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关注的是老年人问题;3.《女人四十》 《男人四十》关注的中年人问题;4.《阿金》关注的是替身演员的问题;5.《千言万语》关注的是香港水上居民的问题;6.《天水围的天与地》关注的是香港“悲情”社区的问题。

三、电影风格:不同电影类型的尝试从许鞍华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她对类型片技巧的圆浑掌握,无论是拍摄惊悚片、伦理片、武侠片以至纪录片,不仅挥洒自如且仍渗透着导演个人的风格;31.《撞到正》掀起了 80 年代香港影坛的鬼片热潮;2.《投奔怒海》引发政治电影潮流;3.《倾城之恋》成为怀旧电影的源头之作;4.《女人·四十》再创香港家庭伦理片艺术高峰四、电影体验从性别主体出发探讨女性的生命价值:《倾城之恋》 《客途秋恨》 《女人四十》 《阿金》 《半生缘》 《玉观音》等都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注;第三节 关锦鹏的男生女相一、关锦鹏简介1.生平祖籍广东1957 年出生在香港 1976 年高中毕业后考入香港浸会大学,主修传播学同时曾在 TVB第 5 期艺员训练班兼修过一年的演艺课程 1978 年进入 TVB 工作,任无线电视台助理场记、助理编导,师从许鞍华等不久,辞掉电视台的工作,开始跟随许鞍华等人拍电影1984 年执导处女作《女人心》 ,之后的《地下情》 、 《胭脂扣》 、 《人在纽约》 、 《阮玲玉》 、 《红玫瑰、白玫瑰》 、 《人在纽约》等以女性为题材的影片1990 年代中后期拍摄了一系列同性恋题材的影片。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风格婉约细腻,带有浓郁的女性主义倾向,是香港重要的艺术片导演之一2.主要奖项——导演奖1987 年《胭脂扣》第 8 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1 年《阮玲玉》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1 年《蓝宇》第 38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二、关锦鹏的电影观念——男生女相1. “女性投射” ;向往女性、关注女性、认同女性的女性投射的心理积淀形成了关锦鹏一贯坚持的电影理念;2. “开放真诚”:在向前辈的学习过程中,开放真诚成为了关锦鹏的自觉创作理念;3. “文如其人”:将自己的生活伸延到自己的电影中,借电影类展示自己的人生, “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的一面镜子” 三、女相:衣柜时代的女性镜像1.《胭脂扣》——被礼教牺牲的女人/女鬼2.《人在纽约》——挣扎于男性世界的漂泊女性3.《阮玲玉》——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生存又被毁灭的女人;4.《红玫瑰与白玫瑰》——被男性玩弄的“热烈情妇”和“圣洁妻子”四、男生:走出衣柜后的“同志”形象1.《愈快乐愈堕落》——喧嚣零碎地“同志”生存图景2.《蓝宇》——纯粹真实的“同志”情感世界第四节 王家卫的前世今生一、王家卫简介1.生平1958 年出生在上海,5 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

早年在香港工艺美术学校学习平面设计时疯狂地迷上了摄影1980 年毕业后进入 TVB 开办的电视制作培训班学习剧本写作和影视制作,后在一系列 TVB 电视剧集中担任制作助理和编剧1982 年王家卫离开 TVB 正式进入电影圈,先做了近五年的电影编剧1987 年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谭家明编写系列影片“黑帮三部曲”的剧本,结果谭家明只采用了其中的最后一部而其中的第一部就成了 1988 年王家卫的首部导演作品《旺角卡门》 从《阿飞正传》到《堕落天使》 ,不断涌现的出色作品完成了对自我艺术风格的建立和巩固1997 年终于凭《春光乍泄》一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得到了国际影坛的肯定2.主要奖项——导演奖1991 年《阿飞正传》第 28 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第 10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41996 年《重庆森林》第 14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7 年《春光乍泄》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二、电影理念:商业 or 艺术?1.从商业电影出发: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旺角卡门》2.踏上艺术电影之路——侯孝贤电影的影响:《阿飞正传》 《东邪西毒》 《重庆森林》3.自觉的“作家电影”——杂志影评的影响:《堕落天使》 《花样年华》4.重新上路——创作的瓶颈:《2046》 《爱神》 《蓝莓之夜》三、电影创作班子:相对稳定的团体1.顶尖的金三角:王家卫今天的艺术成就与两位亲密的搭档——摄影杜可风、美术张叔平是密不可分的2.庞大的明星阵容梁朝伟与张曼玉/张国荣与刘德华 /潘迪华:四、电影母题:边缘与孤独1.人物塑造:多表现社会边缘人物,显示他们孤独而与人难以交往的感情色彩。

2.叙事风格:突破传统手法,依循主观臆想,时空倒置,重人物而轻情节,更具西方现代派电影特色3.影像营造:出色调动各部门职能,并以其整体配合构成别具一格的镜头画面,营造戏剧张力和提高电影艺术表现力4.偏执的时空数字“1960 年 4 月 16 号下午三点之前的一分钟,你和我在一起,因为你我会记住这一分钟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改变不了,因为已经过去了 ”——《阿飞正传》“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 0.01 公分,57 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重庆森林》第五节 陈可辛的怀旧表达一、陈可辛简介1.生平1962 年出生在香港,12 岁随家人移居泰国,18 岁到美国学电影,21 岁返港1986 年,陈可辛协助吴宇森拍摄《英雄无泪》 ,从此入行1991 年,陈可辛的导演处女作《双城故事》被香港导演协会选为最佳影片此后作品有包括《风尘三侠》 《金枝玉叶》和《甜蜜蜜》 1998 年,陈可辛远赴美国,为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场执导他的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 两年后,他返回香港,这一时期,陈可辛已经注重在整个亚洲范围内的合作,他分别和泰国、日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