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节的来源2.元宵节的历史3.元宵节的传说4.元宵节的活动元宵节典古 中国人的“狂欢节”-元宵节 元宵节俗名“正月半”, 在古代也叫“元夜”、“元 夕”,意思是第一个月圆 之夜道教称之为“上元 节”,认为这是天官赐福 的日子老百姓也叫它“ 灯节”,因为元宵的核心 活动是夜游观灯背景音乐:闹元宵l从国家祭祀到全民同乐l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创 立的泰一(太一)祭祀 按照当时的观念,泰 一神是最高天神,居住 在北极星,乘坐帝车( 即北斗星)巡游宇宙 泰一祭祀四季都有,但 最重要的祭祀时刻是正 月上辛日《史记·孝武本纪》里 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 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 ,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 于祠坛上使僮(童)男 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 青阳》,夏歌《朱明》, 秋歌《西暤》,冬歌《玄 冥》这个祭祀的时间 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尚未 确定在十五日,但时间接 近,而且是夜里举行,应 该有灯火童男童女七十 人唱歌,也和后来元宵节 歌舞活动类似 l特别是其中所说的“常 有流星经于祠坛上”, 象征着生殖万物,这 和后来元宵节普遍流 行的求子活动相互一 致因此,从唐朝开 始,人们就把它当作 元宵节的起源了例 如,《艺文类聚》卷 四里就说:“今夜游观 灯,是其遗迹。
l汉武帝的泰一祭祀,我们想象一下,它更像一种庙 堂之上的国家仪典,似乎和后世的“民间狂欢”还有 点距离,是这样吗? 当然,泰一祭祀本身是皇家祭祀,还不是民间节日l到东汉末年,正月半才开始成为节日由于史料缺失,我 们只知道当时民间有敲鼓活动南北朝时代,百姓在这一 天用膏糜祭祀地神,祈求一年蚕事丰收膏糜,也叫膏粥 ,用大米粥加上油脂做成这是当时的元宵节食品而皇 家与贵族则张灯结彩加以庆祝l隋初,元宵节完全成熟《隋书·柳彧传》说,柳 彧上书隋文帝:“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 望夜(即正月十五之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 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 优杂技,诡状异形 l灯火明亮,鼓乐喧天,化装游行,杂技表演,现 代元宵节的主要内容都出现了不过,隋文帝担 心民众狂欢有悖礼仪,下令禁止了 l随着经济繁荣,隋炀帝 大业六年(610年)正 月,政府开始举办元宵 庆祝:“帝以诸藩酋长毕 集洛阳,丁丑(正月十 五),于端门街盛陈百 戏,戏场周围五千步, 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 闻数十里,自昏至旦, 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 罢,所费百万自是, 岁以为常 l因此,南宋人胡 三省认为:“今人 元宵行乐,盖始 盛于此。
佛教也 加入到节日活动 中印度佛教在 十二月三十日( 相当于农历正月 十五)举行如来 佛的指骨舍利展 示而中国佛教 信徒结合元宵节 的实际需要,举 行张灯纪念l炀帝时代的元宵节在后世确实很有名,明清时代 流传甚广的“隋唐”故事里,就有秦琼等人“闹花 灯”的经典段落这些故事既是对奢华之风的批 评,但反过来也能看出一种繁华l其实,到了唐代,元宵节张灯习俗更是风靡于世唐政府 还专门开放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日),以便于人 们赏灯于是,元宵节的名字正式出现韩偓《玉山樵人 集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注:春节),丝雨 霏霏向晚倾l宋代元宵观灯更 加兴盛,从正月 十四一直延续到 十八,而且燃放 烟火张灯成为 元宵节最为突出 的、最具代表性 的民俗活动l 除了观灯,历 史上的元宵节还 有些什么节俗流 传至今呢?l元宵节的节俗还有不少 比如,从宋代开始,我们 可以看到的记载中,又增 加了猜灯谜游戏这种游 戏,充满智慧和趣味,一 直延续至今当时的元宵 节食品中,还出现了汤圆 ,当时叫“浮圆子”明清 以后,吃汤圆(北方叫“ 元宵”)成为全国习俗l明清以来,元宵节 通常被百姓当作春 节的结束,因而极 其热闹。
其主要内 容是吃汤圆、观灯 和娱乐游行游行 活动中有高跷、旱 船、舞龙、舞狮、 秧歌、抬阁等传统 艺术表演放烟花 则是元宵节的高潮 ,五彩缤纷的烟花 把整个夜空点染得 无比绚丽l正月十五 元宵节从 西汉的国 家祭祀活 动最终发 展成一个 全民狂欢 的最大娱 乐节日l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 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 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 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 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 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 ,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 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 之中最热闹的节日l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 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 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 ,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 来考察l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 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 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 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 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 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 ,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 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 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 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 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 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 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 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 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 互关系的意义。
l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 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 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 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 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 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 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 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 看游人司马光说:“某( 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 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 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 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 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l元宵节允许民众自 由娱乐,这是古代 社会针对过分严格 的礼法制度而设计 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 见意中人正如辛 弃疾所说:“众里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l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 众娱乐,但是其社会 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 娱乐l 正月十五有很多 信仰活动,祈求神灵 保佑古代人祭祀泰 一(太一)神,因为 他是最高神,掌管人 类命运祭祀他,可 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 保佑蚕事丰收l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 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后 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 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 意义:祈求生育宋代陈元 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 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 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 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 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 生育儿子 l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 ,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 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 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 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 l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 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 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 象征意义清代成都有 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 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 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 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 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 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 候来占卜生育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 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 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 满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 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l宵节在古人 的不断创造 中发展而来 ,也必将在 现代人的再 创造中发展 下去1924年(民国十三年)春节云南丽江 古城桑吉元霄节上世纪60年代上海一家人吃元宵上世纪80年代山西省清徐县正月十五 闹元宵的热闹场面l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欢度 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 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元宵节破例大解放, 连大家闺秀也可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人群中, 那时的长安城上元夜,无疑是最浪漫的夜晚l“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阑珊处”而两千多年来,发生在上元夜的爱 情故事一直在西安和中华大地流传l元宵节是一个 狂欢的节日又 是一个浪漫的 节日关于元宵节的诗句l青玉案·元夕l朝代:宋代l作者:辛弃疾l原文:l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 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 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l生查子·元夕l朝代:宋代l作者:欧阳修l原文:l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泪湿 :一作: 满)l《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l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