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一、呼吸道病毒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 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1呼吸道病毒包括: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 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呼肠病毒2(一)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31. 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 离株丝状多于球形. 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单链分片段的RNA病毒4核心:病毒分片段的RNA, 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 段,丙型为7个节段,其基 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本病毒 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 发生变异结合有核蛋白( 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有关 的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 蛋白呈螺旋对称内膜:覆盖在核衣壳外面, M蛋白抗原性稳定,也具有 型特异性外膜:来自宿主细胞 的脂质双层膜5血凝素(HA): 柱状,为三聚 体它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 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HA裂 解为HA1和HA2。
HA1可与上 皮细胞的唾液酸受体结合, HA2有膜融合活性HA与病 毒吸附和穿入有关有血凝 作用 神经氨酸酶(NA) :四个亚 单位组成的四聚体,并不平 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聚 合成群水解宿主细胞表面 糖蛋白未端的神经氨酸,有 利于成熟病毒释放61 2435 6 7 8PB2PB1RNPRNAM2M1NAHA分节段的(-) SSRNAPA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 7(2)分型、变异:据RNP和M蛋白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甲型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 (H1-H15、N1-N9),易变异乙型、丙型至今未 发现亚型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 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89(3)培养特性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一般初次分离应 先接种羊膜腔中传代适应后方接种尿囊腔;细胞培 养用原代的猴肾细胞;病毒在鸡胚中并不引起明显 病变用血凝试验可判断羊水或与尿囊液中有无病 毒生长4)抵抗力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 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快消失;对干燥、日光、 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 ,但在-70℃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长期保存。
102.致病性与免疫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 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同型有1-2年免疫力 免疫物质为sIgA及HA中和抗体(IgG、IgM) 免疫性 :11流感病毒的生活史1213l①吸附:通过血凝素吸附l②穿入:包膜-细胞膜融合l③RNA合成(转录):单负股RNA为模板,合 成单正股RNAl④蛋白质合成:以单正股RNA为模板,合成 蛋白质l⑤成熟释放:核衣壳成为成熟的病毒颗粒14153、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 疫测定抗原检测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分型鉴定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164、防治原则药物治疗盐酸金刚烷胺(抑制穿入,脱 壳)干扰素滴鼻、板兰根、大青叶达菲(Tamiflu,磷酸奥司他韦)接种疫苗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病毒表面抗原疫苗减毒活疫苗17(二)冠状病毒(coronavirus)(+)SSRNA病毒SARS病毒的形态模拟图18Ø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的 冠状病毒。
Ø经典的冠状病毒有三个群,第一、二群主要为哺 乳动物冠状病毒,第三群主要为禽类冠状病毒 人类20%的普通感冒是由经典的冠状病毒所致Ø第一群病毒血清可与SARS-CoV反应,SARS患者的 血清不能与已知的冠状病毒反应,因此,SARS- CoV被认为是冠状病毒的第四群19(1)生物学性状Ø+ssRNA;结构蛋白N,S,M,EØS与细胞受体结合,促细胞融合,是侵入的关键Ø室温下可存活10d以上,在患者的痰液和粪便中可 存活5d,在血液中可存活15d,在物体表面可存活 2-3dØ对温度敏感:56℃ 90min,75℃ 30min灭活,紫 外线照射60min可杀死病毒Ø对有机溶剂敏感:乙醚24h、75%乙醇5min、含氯 消毒剂5min可灭活病毒 20电子显微镜观察的SARS病毒形态21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由SARS冠状病毒 (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可累及多个 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传播途径:l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不能排除肠道传播的可 能性尚无血液、性及其它虫媒传播的证据l气溶胶22临床表现1.潜伏期:1-10d。
2.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干咳、胸闷 、呼吸困难,部分病例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X线可 见肺部炎性侵润,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素治 疗无效;主要死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肺内过度细胞免疫反应造成免疫病理损伤23SARS病毒的细胞培养与鉴定24SARS的实验室诊断Ø 1.细胞培养技术分离病毒(P3)Ø 2.血清学诊断技术检测IgM和IgG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技术)免疫荧光技术(IFA技术)Ø 3.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基因RT-PCR技术检测RNA25防治Ø隔离Ø支持疗法Ø疫苗正在进行临床前实验26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 特点:Ø病毒体积大ØssRNA不分节段Ø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G、F蛋白)(三)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27电镜下的副粘液病毒281.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引起麻疹的病原体麻疹是儿童最常见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 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粘膜斑 及全身丘疹为特征 1.生物学特征球行,丝状,-ssRNA,螺旋对称包膜:H蛋白,凝集红细胞;F蛋白,细胞融合29(2)致病性与免疫性Ø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 宿主Ø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Ø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 物传播30神经中枢系统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慢发性病毒感染,患者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后会痉挛、昏迷而死亡。
在患者脑神经细胞及胶质细 胞中可检测到麻疹病毒核酸和抗原,电镜下可看到 核衣壳及包涵体,但无完整的麻疹病毒颗粒,故认 为该病可能由于麻疹病毒变异所致麻疹病毒感染的免疫力持久,一般不会出现二 次感染31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入侵( CD46为病 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 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 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 织和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 血(第二次病 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 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 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32(3)预防•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孕妇不宜接种疫苗•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332.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Ø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人 是其唯一宿主Ø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Ø咳嗽、喷嚏甚至说话都可传播 病毒Ø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Ø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 9天仍有传染性34致病性•潜伏期2-3周•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入血,出现病毒血症•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病程1-2周,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但约 30%的感染无症状•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麻腮风三联疫苗353.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Ø包膜刺突为G蛋白Ø在婴幼儿中引起急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或 肺炎Ø成人中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Ø通过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传播,易在 冬季流行Ø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36RSV的致病机制•侵入呼吸道后在上皮细胞内增殖•病毒不入血•病理免疫造成细胞损伤•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起, 易导致气道阻塞•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37RSV的免疫及预防•感染后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母体传给胎儿的抗体也不能防止婴儿的 感染•至今未有有效的预防疫苗及治疗药物38二、肠道病毒(enterovirus)Ø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Ø有72个血清型Ø人类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新肠道病毒39肠道病毒共同特征ü球形,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ü单股正链RNAü病毒衣壳由60个相同壳粒亚单位组成 ,结构蛋白VP1-VP4ü抵抗力强,耐酸,污水种存活4-6月ü粪口传染,可侵袭神经系统 40主要疾病类型:Ø1、脊髓灰质炎Ø2、无菌性脑膜炎、脑炎Ø3、疱疹性咽峡炎Ø4、手足口病Ø5、流行性胸痛Ø6、心肌炎和心包炎Ø7、眼病(70型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41(一)脊髓灰质炎病毒ØPoliovirus, PoliomyelitisØ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 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引起的急性消化 道传染病 Ø以隐性感染多见Ø主要累计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 主要表现发热、咽痛及肢体疼痛,部分病例发 生肢体麻痹,严重病人因呼吸麻痹而死亡Ø俗称“小儿麻痹症”421.生物学性状p典型肠道病毒形态pRNA基因组 7.4 kbpVP1、2、3外部,有中和抗体434445p灭活疫苗IPVp减毒疫苗OPV46p柯萨奇病毒p埃可病毒p新肠道病毒EV71p无有效药物及疫苗47三.急性胃肠炎病毒 (一)轮状病毒生物学形态:Ø1、双链RNA病毒,双层衣壳,无包膜;Ø2、共11个基因片段,分别编码6个结构蛋白和5个 非结构蛋白Ø3、VP7、VP4为重要的中和抗原;Ø4、根据内衣壳VP6的抗原性,轮状病毒可分7个组 A-C组HRV可致人类腹泻;48Ø5、对理化因素有 较强的抵抗力,耐酸碱(PH3.5-10)Ø6 、VP4是主 要致病因子Ø7 、自限型49ØA组 引起婴幼儿腹泻ØB组 感染人----成人ØC组 感染猪,偶尔也感染人 ØD组 感染鸟类 ØE组 感染猪A组HRV致病特点:(一般为自限性)①6月-2岁婴幼儿;②粪-口途径;③秋冬季多见;④严重胃肠炎(秋冬季腹泻)50微生物学检查:Ø1、检测病毒或病毒抗原Ø2、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RT-PCR)Ø3、细胞培养----非临床常用方法防治原则:Ø1、控制传染源,严密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Ø2、治疗主要及时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失衡Ø3、减毒活疫苗51(二)肠道腺病毒Ø40、41、42三型,婴儿病毒性腹泻的第二位Ø根据DNA同源性和血凝格局,它们归属于人类 腺病毒F组,其形态结构、基因组成、复制特 点、致病和免疫与其它腺病毒基本一致Ø世界各地均有小儿腺病毒胃肠炎报告,主要经 粪-口传播,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多见。
主 要侵犯5岁以下小儿,引起腹泻,很少有发热 或呼吸道症状 52(三)杯状病毒 Calicivirus Ø诺瓦克样病毒Ø杯状病毒是1972年美 国学者首先发现的一种 腹泻致病Ø发达国家42%~90% 的非菌性腹泻暴发由杯 状病毒引起 Ø自限性53四、肝炎病毒 是引起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Ø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HEV)由消化 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 性携带者Ø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 射器污染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