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为药品所说的药品的扣率:零售价格+ 1.15 =公司批发价公司实际供货价+公司批发价=药品供货扣率所以会有至少 5 个价格:国家最高零售指导价、零售价、批发价、供 货价、中标价(实际采购价)患者在市场上购买的零售价是 170 元一针,这样的价格是要经过政府 审批或备案的,不过销售区域不同,各地对此的定价政策也大不一样 有些公司专门做给厂家报批新药,有的一个就要 50-500 万这种药的批发价是 170/1.15=148 元,这是国家规定的 15%的差价 但医药圈内把医院从医药公司的进货价叫“扣率” ,就是批发价基础 上的折扣,如果说它的扣率是“ 70扣”那么也就是148X 70%=104 元,即医院真实的进货价是 104 元,中间赚取 170-104=66 元,医院 不需纳税,这都是纯利润药厂一般给一个地区销售商的价格叫“底价” ,其余的它就不管了, 这样的药现在的底价一般是 12 元因此,地区医药代表可以拿到的 就是:医院“进货价” 104 与“底价” 12 的差 92 元,再扣除 17%增 值税为 76,再扣除医药公司赚取的 4%-5%的费用,也就是 70 元这 70 元医药代表要“打点”很多。
一般地要按医生处方量给回扣, 回扣比例为零售价的 15-25%,大约是 35 元上下有的还要考虑药房收取费用,如 1% ;可以看出,这样零售价 170元的抗生素类药品,医院得到 66 元,医 生回扣 35 元,增值税 16 元,药厂 12 元,开发医院销售费用 5 元, 维护医院销售费用 5元,经销商 5元,其他协调费用 5 元,医药代表 提成 11 元你看到了啊,这里面利益最大的是医院和医生,分别占 40%和 20%而药厂的利润是最微薄的药厂的成本中一般制造成本占 70%,期间 费用占 30%相关统计显示,我国 6000 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亏损面 达到 28%,而所有企业的销售收入加在一起还不如美国一家最大的跨 国制药企业 在我国生产的所有化学药品中,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 品不到 3%而生产这一类药品的药厂全国现在就不下 100 家!国务院研究室陈文 玲研究员的数据说,全国有 2/3 的省份和 80 多个地区或城市都将药 品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国药品生产结构雷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这样一种药从生产到患者手里要经过 6-9 个环节,而中间商则不计 其数有的是有营业执照的公开交易者, 还有的是暗箱的隐性交易者。
前者可能包括: 6000 多家制药企业, 12300 家药品批发企业, 18 万 家零售药店, 1349家药品连锁店 (共设 4 万家分店) ,30多万家医疗 机构,上万家药品代理机构后者则可能是: 10 万多名医药代表,30 多万个医院药房和 210 万名有处方权的医生,上万家招标代理机 构,一些医院院长,药房主任和采购员,非法药品集贸市场上大量现 金交易的个体药商等等 ( 这段列成表格更明显 )而据《价格理论与实践》所刊的调查估算,大约 20%-30%的巨额利润 都被隐性交易者所瓜分了 可以说, 到患者手中的药品价格却是早被 “计划好的”我们国家是医药不分的,通过医院销售的药品占 80%,而发达国家的 医疗费用中药费比例一般仅为 3%我国近几年在医院的总收入中, 药费收入 60%-80%就是所谓“以药养医” 抗生素现在是医药市场价格空间最大的, 占到近几年医院药费收入排 的前五位,销售收入占医院药费总收入的 30%以上因为利益原因而 滥用的现象则十分严重, 我国每年有 8 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发达国 家有说法是购买抗生素比买枪还难记者最近以药商的身份, 对医药购销中的种种怪现象进行明察暗 访,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的几名销售人员, 他们向记者展示了这家企业为营销人员专门印制的“白皮书” ,里面 归纳总结了医药销售中的种种“规律”和“酸甜苦辣” 。
一些医药销售人士坦承,药品销售是一个“肮脏的过程” 药品 销售之黑,表面上是黑在部分医务人员“吃回扣”上,但其根本原因 还是黑在体制上,是一种“体制黑洞”和“体制腐败” 重复生产和虚高定价下的“体制怪圈”“今天新产品,明天新产品拿来一看,全是老产品,唯一变化 的是名字如此推陈出新,换来的是同类竞争品种无限增多想想看, 真正新产品有几个?” 《白皮书》摘抄我国药品生产缺少创新机制,大部分生产厂家生产的都是仿制药 品,这使得药品生产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愈演愈烈 山西恒大制药 有限公司生产的“络血宝注射液”,实际上就是“红花注射液”,目前 国内生产这个品种的厂家至少数十家 这还是好的,业内人士告诉记 者,现在仅“环丙沙星”全国约有近千家药厂在生产, “左旋氧氟沙星”也有数百家企业在生产福建省第二批全省药品招标中,仅“阿 莫西林”报名竞标的企业就有8 3家,有一种“重组人的粒细胞集落 因子”注射液,参与竞标的企业有66家作为医药大国的美国仅有 医药生产企业2 0 0多家,而我国则多达上万家药品的虚高定价更是到了“离谱”的程度仍以山西恒大制药有 限公司生产的“络血宝注射液”为例,物价部门给其定的零售价是每 支14。
5元,企业给经销商的实际供货价只有2不久前在 成都举办的全国第50届药交会上,记者发现大部分参与交易的药品 都能以“2 0扣率”(即以政府部门定价为基准打两折)左右的价格进货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家:某医药集团生产的“澳来克” (加替沙 星),国家计委定价13 8元,给经销商的供货价是“10扣率到2 0扣率之间”;北京某药业有限公司打出“脑蛋白--超低价招商” 的招牌,推出的“赛尔素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 (规格:5 mlX5)批发价3 739元,而经销商25元就可以进货记者点评: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过剩加 剧市场竞争, 直接结果是价格走低 然而这种市场规律在医药行业不 管用了,医院参照物价部门制定的最高零售价来核定自己的药价, 谁 的药定价高,谁的药“回扣空间”大,谁的药就越好卖于是,厂家 就拼命找物价部门将药品定价拉高, 或者将药品规格和包装改一下换 个名称将价格拉高 这样就形成了“重复生产--药价虚高--回扣” 的怪圈,医药生产和销售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说到底,我国药品生产 准入和定价体制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医药不分家”使“回扣”难以得到根本遏制“今天抓,明天抓,就连小孩也知道回扣药,该要还要,一分不 少,而且还在增加。
”“你开报告会,我搞联谊会;你专家讲座,我权威发布;你赞 助学术,我支持公益更别提所有的‘地下工作者' ,林林总总‘蛇 有蛇道,龟有龟路' --《白皮书》摘抄山西恒大制药有限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将医药代表形容为 “地下 工作者”,他向记者道出一肚子辛酸:医药代表平时就像过街老鼠一 样但月底我们成了“老板” ,到医院给医生发“工资”去这位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在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人 民医院,一位科室主任一天曾开出8 0 0支“络血宝”在这家医院, 开一支“络血宝”,医药代表给医生3元到3 . 5元,院长、药剂科主任、管采购的、 药房入库的都要打点一下,负责电脑统计药方的也要 打点,每一支药要给药剂科主任2元钱这种直接给回扣的方式, 被中小型医药企业普遍采用, 称为“显 性回扣”一些大的医药生产企业大都采取“隐性回扣”的方式,如 赞助医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许 多大医院的负责人、药剂科主任和医生的“出国交流”日程表都排不 过来记者点评: 在现在医药不分家的体制下, 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医生 吃拿回扣,因为患者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是医院和医生说了算反对 进行“医药分家” 改革的人士认为:目前国家给医院的补偿机制还没 有建立起来,医院“以药养医”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就是 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 医生照样会开有回扣的药品。
但他们忽视了一 条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 只要患者有了药品消费上的选择权, 市场机 制就会发生作用,就可以将虚高的药价拉下来至于其他问题,则可 以通过配套改革措施来解决尽快启动“医药分家”改革已成为专家 和群众的共同呼声多头管理、 “管办不分”使监督机制形式化“物价局备案、招标、药事会、药房、大夫、商业公司、卫生局、工商局,免不了竞争对手还来份举报各个摆平,花钱,花钱,再花 钱一一《白皮书》摘抄记者曾对福建省一家医院吃拿回扣的事件进行过曝光, 来查处的 部门涉及物价、工商、卫生、纪检监察等,但谁也没有查下去,最后 不了了之药品从生产到流通整个过程中,多个部门参与管理:药品监督管 理部门负责药品生产和经营的审批、检查,物价部门负责药品定价, 工商部门负责查处市场流通中的不正当竞争等, 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 处医务人员吃拿回扣,进入医院环节后,则主要由卫生部门进行监督 管理,想进入医保药品目录,则要经过医保部门这一关目前各地还 普遍进行药品集中招标,设立了“药品招标委员会”卫生管理部门角色定位始终“说不清楚”作为政府部门,其自 然是“裁判员”,然而卫生管理部门又是医院经营的直接参与者,和 医院的各种利益纠缠在一起。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 的现象,卫生管理部门的一些干部和医药销售人员关系很密切 如群众反映,福建省卫生厅某职能部门一位副主任的妹妹就是福州市医药 销售市场上最大的“医药穴头”(药品代理商)之一,控制着部分新 特药的医院销售通道记者点评:多头管理看似“婆婆”多,事实上容易造成职责不分, 有利益的时候一哄而上,无利可图则不管不问在“管办不分”的管 理体制下,卫生主管部门事实上担当着医院“总院长”的角色,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其“自我改革”缺乏动力机制要从根 本上解决医药卫生部门的不正之风,首先要改变这种“管办不分”的 体制,让医院真正成为经济实体,通过对医院产权的多元化改造,让 医院建立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