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专题—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14KB
约18页
文档ID:587951558
医学专题—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_第1页
1/18

辨太阴(tàiyīn)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张横柳教授(jiàoshòu)第一页,共十八页 概说一、太阴生理v太阴之气:脾胃及其经脉功能综合体现›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胃之腐熟是脾主运化之基础,脾的运化又促进胃之受纳腐熟,可见脾胃关系甚为密切(mìqiè)脾主运化精微与水湿又须赖肺的肃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并行,此即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mìqiè)此外,肺之肃降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行第二页,共十八页2024/9/72伤寒论 ›但是(dànshì)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二、太阴病机平素脾虚风寒直中太阴三阳误治转属 脾虚失运寒湿(hán shī)内阻两者互为因果(hù wéi yīn guò)关系第三页,共十八页2024/9/73伤寒论 三、太阴(tàiyīn)临床特征 腹满 时腹自痛 呕吐下利,食不下四、治则: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四逆辈 五、归转脾阳恢复(huīfù)太过—阳明病脾阳恢复利止—病愈小便不利—寒湿发黄取决于脾阳恢复(huīfù)程度第四页,共十八页。

2024/9/74伤寒论 第一节 太阴(tàiyīn)病辨证纲领 原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v提要:述太阴病的提纲证v分析:腹满—脾阳受伤、运化失职(shī zhí)、寒湿内停、气机不畅为太阴之特征,亦属主证 第五页,共十八页2024/9/75伤寒论 阳明:实热内阻,腑气不通,腹满不减 太阴(tàiyīn):脾虚失运,寒湿内阻,腹满时减下利—益甚—呕吐 食不下 v治禁:从病机,主证分析,忌下是无疑,若下,脾胃大伤,寒湿愈甚至凝结故云 “必胸下结硬” 腹满脾病及胃胃气上逆脾气(pí qi)不升,寒湿下注脾阳与寒湿消长所定,为临床难点(nádiǎn)、要点第六页,共十八页2024/9/76伤寒论 第二节 太阴(tàiyīn)病本证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v提要:述太阴病的证治v分析: 自利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zào shī)—治则四逆辈—理中、四逆、真武汤等—方药 脾气不升寒湿(hán shī)下注言寒湿属阴示里虚寒证故“属太阴”前后互应文法—症状脾虚失运,寒湿阻滞—病机第七页,共十八页。

2024/9/77伤寒论 v讨论:›为何不直接具体方药而以“四逆辈”? n从病机:脾阳与寒湿消长n从脏腑相关(xiāngguān)论:脾肾关系甚密切n体现仲景不株守一方是辨证论治精神或视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施治”的实例示范n原文概括了太阴主证、病机、治则方药于一条原文中并不多见 第八页,共十八页2024/9/78伤寒论 第三节 太阴(tàiyīn)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v提要(tíyào):太阴表证的证治 v分析: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tàiyīn)里虚寒证不甚而有发热恶寒四肢烦痛第九页,共十八页2024/9/79伤寒论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279:本太阳(tàiyáng)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v 提要:太阴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v 分析:腹满时痛—太阴误下,中焦脾胃气机不和气滞 瘀阻脾络 大实痛—腹满时痛的重证 第十页,共十八页2024/9/710伤寒论 v治法:腹满时痛—通泄湿热以安脾络—桂枝加芍药(sháo yào)汤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v讨论: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zhònɡ shānɡ)279条“腹满时痛” “大实痛” 脾胃(píwèi)气机不和气滞瘀阻脾络š太阴病误下二种转归及表现š273腹满,时腹自痛279“腹满时痛” 机理不尽相同里虚并有下利—四逆辈里虚不甚兼有气滞郁滞脾络—桂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

第十一页,共十八页2024/9/711伤寒论 原文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v提要:承279条再告诫,太阴脾本为虚,若有279的病理机转,在治疗时应用白芍、大黄之时应谨填同时本条文补述太阴病主脉(zhǔ mài)一弱 三、太阴发黄证 原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第十二页,共十八页2024/9/712伤寒论 v提要:太阴寒湿发黄的成因(chéngyīn)、机理及治禁 v 分析: 伤寒↑过汗身、目、溲黄黄如晦暗(huì àn)温中散寒化湿退黄切忌(qièjì)攻下—脾阳受伤 寒湿中阻此即“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第十三页,共十八页2024/9/713伤寒论 第四节太阴(tàiyīn)病预后 原文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紧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xiǎobiàn)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v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v分析:伤寒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要点) 辨表证不在太阳(tàiyáng)而在太阴第十四页,共十八页。

2024/9/714伤寒论 太阴当发身黄 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原文187:伤寒(shānghán)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v提要:太阴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shī rè)发黄,太阴当寒湿发黄 脾阳恢复(huīfù)所致表现—脾家实第十五页,共十八页2024/9/715伤寒论 v分析:大便(dàbiàn)硬者余外内容同278条 太阴阳复太过,由湿化燥转出阳明(yánɡ mínɡ)以一症概其余故云“为阳明病也”第十六页,共十八页2024/9/716伤寒论 第五节 太阴(tàiyīn)病欲解时 原文(yuánwén)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十七页,共十八页2024/9/717伤寒论 内容(nèiróng)总结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022-02-27肺虽属手太阴,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方面(fāngmiàn)问题腹满 时腹自痛 呕吐下利,食不下四、治则: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四逆辈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领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体现仲景不株守一方是辨证论治精神或视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施治”的实例示范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腹满时痛—太阴误下,中焦脾胃气机不和气滞 瘀阻脾络第十八页,共十八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