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doc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5页
文档ID:547202399
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doc_第1页
1/5

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崔 征 郑成龙 (黑龙江大庆市 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摘要:面对由掠夺环境型经济活动开发引起的自然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自然观的适时提出为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提供了新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研究如何提倡建立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环境权,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环保型的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社会等,使“可持续开发”的想法现实化克服那种仅仅把自然当作人为生产而利用支配的对象,重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多样性和和谐性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环境 和谐20世纪是个不寻常的时代,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文明但是在创造辉煌的成绩的过程中潜藏的自然环境成本转移的持续蔓延和累积导致人类在付出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同时,衍生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的危机,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适时地提出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提供了一种正确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系统的协同进化一、可持续发展自然观的提出1可持续发展自然观提出的背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自然的手段和能力大大增强。

文艺复兴后,由人类中心论支撑的人驾权自然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再经过笛卡尔等人对自然的机械论解释,自然仅仅被当作人类主宰的对象加以利用和改造,其他自然观或是处于形而上学的层面,或是没有对自然的实际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没有对人驾权自然的观念形成威胁上述认识连同人类不断膨胀的需求和科技急速发展,终于导致上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严重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2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自然观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从广义上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环境的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建立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高目标可持续发展是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预定前提,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发展的基础,而不是相反,这一代发展,破坏了下一代可持续的条件他比较关注自然的承受限度,但又不拘泥于这一限度,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人类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去利用、调节和适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二、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界的演变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到自然界的控制,人是被动的。

第二个阶段,人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无度地向自然索取,自然界是被动的,而人却是主动的人认识自然,是为了改造自然,抗拒自然的制约,同时也在破坏自然,破坏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第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不再是自然界的主宰,而是自然界的朋友;人不再是自然界的破坏者,而是自然界的保护者目前,我们正处于靠掠夺自然发家致富的工业化时代,也就是人与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在此阶段,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在时空和速率上都得到了强化和延伸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并且走向极端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以人类为中心,只看到人的利益,没有看到或忽略了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其仅把自然当作人为生产而利用支配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繁等等),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处于最尖锐化的阶段,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根据系统失稳原理,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受到非和谐因素的影响,系统就有可能出现失稳现象但是,根据系统趋稳原理,当系统处于失稳条件下时,系统就会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使系统的稳定条件重新得到满足。

三、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内涵1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是要保持稳定的增势为确保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持续向上的发展趋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二是要适应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的更新、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数量的增减,都能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居民的需求发展2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人自身的合理再生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之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规模的合理控制人口的增长既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目前和将来的生态及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也要考虑到人口结构的合理比例和劳动力资源的供求关系,考虑到为后代选择人口增长方式留有回旋余地二是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能力,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从而使人具备更为良好的、更为全面的自然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条件下既具备强大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又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性生物3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一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资料日益丰富,能够较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具有足够强的社会保障能力;二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三是人居环境的优美和谐。

清新的空气、怡人的环境、如意的居所,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4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里包括了非再生性资源的有计划、节约使用;替代性资源的发掘与可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在性资源的保护;新资源的开发等方面5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它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具体表现为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生物生存、繁育、发展适宜环境的各种环境因子,是维持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因而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四、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战略途径1 四项建立(1)建立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环境权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原本是充足的资源变得日益稀缺,人们的自然权益正在逐渐被剥夺,基本的需要日益缺乏保障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权的享有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虽然,在我国己经明确了公民环境权作为应有权利的地位,但是,公民环境权还没有能够真正成为公民的一项可以实际拥有和享有的权利主要是因为在理论上,公民环境权的概念过于抽象2)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工业化时期“高消耗、低效益”的生产模式使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更加尖锐化,在当今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大背景,我们只有通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才能够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建立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3)建立环保型的生活方式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是造就人与自然环境矛盾加剧的一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过高的消费追求,过度的浪费现象等方面工业化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类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超前消费”、“高消费”和“攀比消费”等行为处处见之,不断上升的消费水平及其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使地球上的资源日益短缺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消费方式 (4)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明社会是继传统的工业文明社会之后,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观相呼应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其基木理念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可持续发展2 四项措施(1)控制人口增长,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其实,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于人,人是主动的,自然是被动的,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重中之重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关键问题来对待,坚定不移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是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的要求,也是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内在要求。

2)推进结构调整,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调整我国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中优化经济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统筹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应从全国区域分异规律出发,充分考虑资源特征和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花大力气改变产业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其次应该通过信息化和清洁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形成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进而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的转变3)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断增长,人口逐渐增加,要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们应该着重提倡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生态农业提倡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的根本问题是使植物更有效地将阳光、营养物和水转化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4)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环保事业,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鼓励参与等手段教育的重点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府和部门的主要领导。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环境保护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端正态度,摆正位置,在重大决策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参考文献[ 1 ]蔡守秋.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 ].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2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 王之佳、柯金良等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3 ]宋键.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A ]. 载于陈复. 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C ].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胡锦涛.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 中国环境报, 2004, 04, 06[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