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8.46KB
约7页
文档ID:47472394
小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_第1页
1/7

小议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福柯之所以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 考古学 ” 主要是为了挑战欧陆思想界存在的线性连续的“ 总体历史(total history )观 ” 福柯指出,总体历史观“ 旨在重建某一文明的总包形式,某一社会的—— 物质的和精神的 —— 原则,某一时期全部现象所共有的意义,涉及这些现象的内聚力的规律” 这种历史观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假设:首先,“ 假设在某一特别限定的时空层的全部事件之间,在人们重新发现其印迹的各种现象之间,人们可能建立某种同质的关系系统:因果关系网络,—— 它可以将这些现象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派生出来,类比关联, —— 它能说明这些现象是如何互为象征的,或者它们是如何一致地表现出同一中心核的其次,假设历史性惟一的同一形式包含经济结构、社会稳定性、心理情性、技术习惯、政治行为,并把它们全部置于同一类型的转换中最后,假设历史本身可以被一些大单位连接起来—— 阶段或时期 —— 这些大单位在自身把握着它们的内聚力的原则 福柯的 “ 考古学 ” 拒绝这种思想史观,而是要分析历史中的“ 不连续性( discontinuity )” 、“ 断裂( rupture )” 等,发现和拾回被总体历史观筛漏的历史,由此“ 试图创造另外一种已说出东西的历史” 。

福柯的考古学( archeology )不是求索始源(arch )问题,而是描述 “ 档案 ” (archive ) ,即“ 一些把陈述当作事件(因为它们具有出现的条件和范围)和看作事物(因为它们包含使用的可能性和范围)的系统 福柯认为, “ 档案首先是那些可能被说出的东西的规律,是支配作为特殊事件的陈述出现的系统 同时,档案 “ 是确定着陈述 —— 事物的现时性方式的东西;是它的功能系统它远不是那些在某一话语的一片杂乱的低语中统一所有已说出事物的那东西,远不只是那些保证我们存在于得以保持的那个话语的环境中的东西,它是话语多种多样的存在中区分话语和在话语自身的持续中阐明话语的东西 福柯把 “ 陈述 ” 定义为 “ 符号整体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而 “ 这种方式使陈述同某一对象的范围发生关系,使它为每一个可能的主体保留一个确定的位置” 在福柯看来,陈述不是命题,不是句子,也不是言语行为,而是一种功能,“ 这种功能把结构领域与可能单位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以具体内容在时空中把它们揭示出来 考古学描述陈述的“ 实践、条件,制约它的规律和它在其中运作的场地 而按照某种规律所形成的陈述的整体则是话语。

因此,不同于 “ 总体历史观 ” 的方法, “ 传统 ” 、“ 演进 ” 、“ 发展 ” 、“ 精神 ” 、“ 作品 ” 、“ 书” 等等这些连续性形式都不是“ 话语 ” 的单位福柯强调, “ 连续性的这些优先形式,所有这些人们并不置疑并且任其自然的综合都应该被束之高阁当然,这样做绝不是为了最终把它们摒弃,而是为了动摇人们接受这种心安理得的状态;为了指出它们不是自然而就,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而我们要了解的正是这种建构的规则,并对它作验证;为了确定在哪些条件下和作什么样的分析,它们中的某些是合理的;指出那些无论如何是不能予以接受的 福柯所定义的“ 话语 ” 的单位是 “ 由实际陈述(口头的和书面的)的整体在它们的散落和在各自所特有的层次上构成的 话语的形成就是一定数目的陈述之间按照某种规律形成的散布的系统而且,福柯不把话语当作“ 符号的总体来研究(把能指成分归结于内容或者表达),而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 话语的形成的规律,也就是某种话语对象、陈述方式、概念的形成、策略的选择所遵从的条件,福柯称之为 “ 形成的规则 ” 形成的规则是在一定话语分布中的存在条件(也是它们共存、保持、变化和消失的条件)。

” 福柯的考古学特别关注话语、知识、科学之间的关系他将“ 知识 ” 界定为一种话语实践他认为,“ 由某种话语实践按其规则构成的并为某门科学的建立所不可缺少的成分整体” ,就是 “ 知识 ” 知识是 “ 不同的对象构成的范围,它们将获得或者不能获得科学的地位” 知识也是 “ 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主体可以占一席之地,以便谈论它在自己的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 知识还是 “ 一个陈述的并列和从属的范围,概念在这个范围中产生、消失、被使用和转换 此外,知识是 “ 由话语所提供的使用和适应的可能性确定的 福柯的考古学也将 “ 科学 ” 界定为一种话语 考古学不把 “ 科学归结于那些过去应该经历的或者现在应该经历的东西,以便科学特有的理想性意图得以实现,而是要把它归结于那些过去应该说出的—— 或者现在应该说出的—— 东西,以便使一个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符合科学性的试验或者形式标准的话语能存在 他强调, “ 科学在话语的规律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因此得以在任何一个话语实践或非话语实践的范围中展开和发挥功能 ” 就知识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福柯主张,知识是科学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知识不是这种将会在完成它的科学中消逝的认识论场地。

同时, “ 科学既不等同于知识,又不抹杀和排斥知识,而是置身于知识之中,构造它的某些对象,将它的陈述系统化和确定它的概念和策略” 科学作为话语实践“ 一方面区分知识,改变知识和重新分配知识,而另一方面又肯定知识,使之发生作用” 而科学在知识中发挥的作用受话语形成决定,并随之变化而变化而且,福柯将 “ 能够在既定的时期把产生认识论形态、产生科学,也许还有形式化系统的话语实践联系起来的关系的整体 ” 称为 “ 知识型 ” 知识型 ” 是福柯独创的概念它既不是指一种知识的形式,也不是指一种理性的类型,而是 “ 当我们在话语的规律性的层次上分析科学时,能在某一既定时代的各种科学之间发现的关系的整体 ” 它还 “ 能使人们掌握在既定的时间内强加给话语的约束性和界限的规则 2009-01-26 23:30:03 [已注销 ]简言之 ,福柯的意图在于研究历史背后的历史,或者说是构成历史的历史,这也是后现代史学的一个基本思路 ,用一句经典名言叫做:六经皆史 .就是说一切历史文献本身都是历史.我们通过研究文献如何被组织 ,编排 ,删减 ,篡改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文献,从而发现暗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把历史的形成解构为知识与权力的二元关系,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 知识考古学主讲人:评议人:知识是无界限的。

在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情况下,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98 年 12 月 18 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邀请了茅于轼、张曙光、盛洪、杜小真、汪良忠、李佗、陈燕谷、汪丁丁等学者,在三联书店举办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读书讨论会与会学者围绕书中提出的问题,表达的思想倾向,及对学术界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从社会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分别发表评论,进行剖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创意的观点一、“知识考古学”的涵义与福柯写作的初衷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继他的《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之后发表的一部纯理论著作, 是对前三本书的理论方法的归纳它一面世, 就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刻的反思 结构主义者、 反传统的年轻学者对《知识考古学》热烈赞扬, 说它摧毁了可以说出世界、生命、伦理、上帝和历史等等哲学可以描述其本质的东西,是“历史反思的丧钟”,是对“旧观念历史传统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考古学“对往日细致的阅读”,并把历史和语言学联系起来但是,注重“介入”,注重政治活动的阿尔杜塞学派对知识考古学持尖锐的批评态度比如,萨特批评福柯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大杂烩”,是一种“怀疑的综合”,为的是指出“历史反思是不可能的” , “他要建立的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资产阶级可能用于反对马克思的最后一道屏障”。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以萨伏瓦赫所指的那种包含了“能力”的知识为例,说明如何用考古学进行研究具体地说,这本书考古的对象是“话语实践”(Language practice)所以,有人说它是“研究话语方法的新话语”至于为什么把这本书叫“知识考古学”,1969 年,福柯在《知识考古学》出版时是这样回答的,“我想找一个不完全是历史的又不完全是认识论的分析形式,那就是一种科学结构的内在分析我把这另外的东西就叫做考古学我希望这个词所要说的就是对档案的描述,通过档案我希望得到实际发出声音的话语的总体这个总体不仅仅被视为在历史的清洗中被悬置的只此一次发生的事件总体,还是延续运转,通过历史改变, 提供其它话语显现的可能性的总体 但是, “考古学”这个词福柯使用得有点牵强因为它涵盖的两个主题不完全是他的首先,档案这个词有‘开始’的主题,但福柯并不想在原始意义的根源上来研究这个开始,比如,他并不探寻整个西方数学由之形成的最初的那个时刻,也不是要追溯欧几里德或毕达哥拉斯,福柯追求的是永远的相对的开始,更多的是建构或变化,而不是基础建筑因此,他的“考古学”不是考古学最初的那个意义此外,考古学包涵的“挖掘”的意思福柯也不喜欢。

他说,“我感兴趣的不是隐密,不是比人的意识更沉默、更深刻的东西相反,我要规定的是话语表面的各种关系我希求的是在物的表面过多而不可见的东西成为可见的,我不愿在话语下面追寻什么是人的思想,而是试图在话语的明显存在中,把话语把握为一些服从规律的实践,即服从形成、存在、共存和功能体系的规律,我要描述的是在其稳定的,几乎在物质性中的实践这段话表明,福柯想用知识考古学达到描述话语实践的目的,知识考古学是以知识为对象的分析福柯写作《知识考古学》的初衷,是回答他的《词与物》出版后引起的批评和误解《知识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介于语言形式化技术( 符号学 )和哲学解释 (解释学) 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也可以说是结构主义理论与历史唯物论之间的道路福柯由此展开他的话语实践理论的阐述:作为考古学统一基础的陈述是外在作为规则体系的语言和实践对福柯来说, 考古学不完全是一种理论,也不完全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作为对对象的批示的某种东西所以, 在他进行科学史的研究时, 他认为他找到的特殊性是被研究的物质性本身,而不是他的观点的特殊性不过,在 《词与物》 中,他明白了独立于传统科学史之外的另一种方法,那就是观察科学固有的存在而不是其内容。

这使他看到,在象西方文化这样的一种文化中,科学实践有一种历史的浮现,包括着一种存在和历史的发展,并沿循着多种变化的线,直到最后某一点上完全独立于内容所以,应该抛弃科学的内容和形式组织的问题,而寻求科学据以存在或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社会中据以开始存在并承担某些功能的理由总之, 需要规定、 分析为让科学话语存在和在社会中运转所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层面因此,考古学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二、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表达的思想倾向《知识考古学》中有一个词“人类学中心思想”,(刘北城先生把它译为“人类中心论”)李佗认为,福柯所反对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里的“人类中心论”观念,即“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意愿,按自己的主体性所具有的能力来发展历史、解释历史因此,他反对历史是连续的《知识考古学》就是要颠覆“人类中心论”的历史观为此他用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知识、历史,这个视角就是话语在他看来,人们在讨论知识和主体这类问题时,由于受到“人类中心论”的传统影响,看不到结构语言学之后,即语言学转向以后,语言活动在知识形成、发展上的作用他提出话语理论一定要与“人类中心论”相关联,否则话语理论就被抽象出来了,变成了一个可以随意使用的东西。

在瓦解“人类学中心论思想”这一点上,福柯与德里达和后结构主义的思路是一致的,但福柯的长处是他把历史拉进了讨论,把话语对主体的建构问题,话语实践对知识形成的问题,话语实践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问题,都放在具体的历史中予以考察,而且这个历史往往跟思想史,跟人文学科的历史关联起来这样,福柯在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比德里达占有优势,而且天然地跟马克思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