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6年第2期MUS ICOLOGY I N CHI NA ●方 建 军从乐器、音阶、音律和音乐功能 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西周后期,秦曾相继作为周的附庸和诸侯西周覆亡以后,秦国在周人故居的废墟 上兴起,在大量吸收周文化的基础上,秦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 色的文化体系这里将要论述的秦音乐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0年)曾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史记·秦本 记》)说明音乐与诗书礼法等同样重要,是国家政体的一种统治手段当时如此重视音乐,相信应有比较丰富的音乐文化内容然而,由于古代文献缺乏有关秦国音乐事物的 记载,所以我们难于单凭文献记载来了解秦的音乐文化 近十几年以来,在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东部相继发现了一些秦音乐文化的物质遗存,如陕西宝鸡杨家沟太公庙的秦公庙的秦公 ①、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的编磬②、临潼秦始皇陵的乐府钟③以及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对十二律的记载④等,都为我们提供了真实而具 体的秦音乐文化资料,本文即利用这些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秦音乐文化加以探索一 乐 器现今发现的秦国乐器计有编钟(甬钟、钮钟)、编 、编磬、 于、钲和鼓等六个品 种,下列诸器可为其代表:宝鸡杨家沟秦武公编钟 5件 春秋前期宝鸡杨家沟秦武公编 3件春秋前期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编磬 若干春秋后期传世秦公 ⑤ 1件春秋后期凤翔直钮编钟⑥ 1件春秋后期凤翔环钮编钟⑦ 2件春秋后期威阳塔儿坡龙钮 于⑧ 1件战国晚期秦始皇陵乐府钟 1件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钲⑨ 2件秦代秦始皇陵兵马俑坑鼓β κ 2件秦代杨家沟所出秦公钟、 皆有铭文,据对铭文的研究,这些钟、 当为秦武公所造。
5件秦公钟的形制为甬钟,其正鼓部饰双夔纹,右侧鼓从第3件起增饰了一个小鸟纹(第(1、2两件钟右侧鼓无饰);钟的内壁相应于正、侧鼓部及两铣,有4或8道纵向沟槽这种形制和纹饰,与西周后期(指穆世以后)编钟,如柞钟、中义钟、梁其钟、虢叔旅钟等是一致的显然,秦公钟在形制和纹饰方面均沿袭了西周后期编钟的作风周秦编钟每件一般可击奏出两个乐音,即第一基音(正鼓音)和第二基音(侧鼓音)编钟右侧鼓上的小鸟纹,是在此可发第二基音的标志编钟内壁的纵向沟槽,应是《周礼·考工记》所谓“于上之靡谓之隧”的“隧” 隧一般成偶数对称处于编钟振动的节线位置,以起到使正、侧鼓音明显分离的调音作用β λ杨家沟出土的3件秦武公编 ,其形制与克 β µ和传世秦公 可以比较 秦武公 与克 的体部均以菱形的凸雕连缀成上、下两条围带,扉棱以连体的夔龙和凤鸟为饰,二者的形制和纹饰均较接近克 为西周晚期的作品,秦武公 的形制当承袭西周晚期 发展而来传世秦公 除保留有扉棱外,体部已出现了钲间以及钲间左右对称排列的枚,这是与秦武公 的重要差别据研究,枚作为钟类乐器振动的负载,可以消除钟体在激振后所发音的高次谐波,起到使基音清晰并便于演奏旋律的作用。
由此而看,传世秦公 比秦武公 在形制上取得了进步和发展,并显示出时代较晚的特征,它应是向有钲间和枚而无扉棱的 过渡的一种形制另一项秦音乐文化的考古发现,是1976到1986年间在陕西凤翔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编磬此墓所出编磬不少,惜多残断,完整品或可以拼复者仅有7件秦公墓编磬十分厚大,最长者近一米左右磬的形制十分独特,其鼓、股上边以及底边皆呈凹弧形,为迄今发现的先秦编磬所首见有些磬的股、鼓上边刻有铭文并填以朱砂发掘者认为,编磬为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6年)时的制品以秦公墓编磬与陕西扶风周原西周建筑基址出土的西周后期刻纹编磬β ν比较,其厚大的特点是二者所共有的,可视为同一发展体系周秦编磬的厚大特点在其它音乐文化的同类乐器上尚无突出反映由此可见,秦国编磬的形制当承自宗周编磬;但从秦公墓编磬的鼓、股上边及底边皆呈凹弧形看来,秦磬在春秋后期又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异,从而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凤翔出土的2件秦国环钮编钟,其鼓部饰有双夔纹,尚未脱离西周后期编钟装饰纹样的遗风这2件钟的钮头为环形,而颈较短,为一直柄形,乃先秦编钟所罕见与这种环钮编钟相似的钟类乐器,有中国南方(如湖南、湖北两省)出土的楚、巴文化铜钲β ο,二者虽然器种不同,但钲柄与凤翔编钟的钮很接近。
由此看来,秦钟有可能受到南方楚、·52·方建军:从乐器、音阶、音律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巴铜钲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外来音乐文化的因素 凤翔发现的直钮式编钟,其正鼓部饰鸟纹不过,它的左、右侧鼓各饰一个小鸟纹,而不象周钟或春秋前期秦钟那样仅右侧鼓饰—小鸟纹,这是它与众不同之处从这件钟 的主题纹饰看,仍保留有西周编钟的作风;但从其局部纹饰看,又显露出自身的特点 威阳塔儿坡出土的秦龙钮 于,也是一个罕见而独特的实例这件 于的底、口比 肩宽大,与中国其它地区所见 于肩大于底、口者异制另外,它的钮是龙形,而非其 它地区所见 于的虎形钮秦以龙凤形象作为乐器的工艺装饰,应是其文化特色和文化 风格的一种表现 塔儿坡龙钮 于的体中部饰密集纤细的变形凤纹,口沿和肩周饰连缀的三角形几何 纹这种纹样在中国南方吴、越、徐、楚等国的礼乐器上较常见,而北方周秦系统的礼 乐器则比较罕见 秦始皇陵发现的乐府钟,其形制为钮钟它的钮为方框形的直钮,钮的一侧铭刻“乐府”二字此钟舞、篆及内壁饰云纹,钲间和鼓部饰蟠螭纹,钲篆鼓的纹饰均错金 乐府钟的形制、纹饰和制造工艺,可以与过去河南洛阳金村周墓(M 7)出土的战国前期氏编钟β π相比,二者的形制和纹饰基本相同。
观察乐府钟的内部结构,可见其内壁相应于四侧鼓处,各有一个加厚的音脊,这种 构造当可发生调音的效应这种“脊式调音法”与周秦早期编钟那种“隧式调音法”相 比,其调音方法变得简洁而实用 乐府钟的发现,解决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汉书·礼乐志》记载, “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由此而看,乐府好象是汉武帝时所立,而 乐府钟的发现,则使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乐府的成立年代至少可以推前到秦代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2件铜钲,是一种军乐器这2件铜钲仿甬钟器制,具备 悬挂的钮,其中1件的钮铸于甬一侧,以便悬挂于某一特定位置这件钲的甬根经过加固,体腔为鼓腹状,体饰密集的变形凤纹,其装饰纹样与咸阳塔儿坡的秦龙钮 于主体 纹饰相同这种仿甬钟式的具备悬挂装置的铜钲,为中原地区的汉代铜钲所沿用,如河南襄城范湖尧城宋出有1件新莽天凤四年铜钲β θ,即其一例 秦俑坑与钲同出的乐器有木鼓2件,可惜出土时已经腐朽从其残迹看,它可能为 一种圆形的带环扁鼓 以上所述只是目前发现秦国乐品的少数几个品种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 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又据《秦始皇本纪》和 《三辅黄图》云,秦曾“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 ” 。
钟架高“三丈”,“钟小者 皆千石也 ”因可相信,当时的秦音乐文化,应比我们现在所知要丰富二 音阶和音律通过对已知秦国旋律乐器的测音,可以获知当时乐器所用的音阶或调式目前符合·62·中国音乐学(季刊) 1996年第2期测音条件的乐器以5件秦武公编钟为佳其它的乐器,或因保存状况欠佳、或因残缺不 全、或因仅为单件而不易从测音角度去了解其固有的音阶5件秦公钟依器形大小可序次编为甲、乙、丙、丁、戊钟从秦公钟的铭文观察,甲、 乙2钟合为全铭,丙、丁、戊3钟铭文相连,然铭文未完,还缺21字依此看来,秦公 的固有组合应是6件,即还应缺少1件容铸21字铭文的第6钟 这一推断,可以从秦公钟的音响得到证实前文已指出,秦公钟的形制和纹饰均与 西周后期编钟相同西周后期编钟的组合一般是8件,其音阶结构都是按一种四声羽调式编排在一起,即以羽? 宫? 角? 徵音阶结构由下行而上行编列我们以为,西周后期编钟 音阶构成的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比较和推断秦公编钟的音阶结构和固有组合为此,先把5件秦公钟的音高以五线谱表示于下(按黑音符表示第二基音)β ρ:十分明显,现有的5件秦公钟,其发音是按四声羽调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与西周后 期编钟的音阶结构别无二致。
从目前所知西周编钟的音域看, 8件编列的未尾2件正鼓音 未超过小字三组而秦公钟的第5钟发音已达小字三组,因此,秦公钟的原有组合不大可能为8件又从西周后期按四声羽调式组合的编钟尾钟发音结于宫音看,现存5件秦 公钟恰好缺少第6钟因此,秦公钟的原有组合应该就是6件获于长安张家坡的叔专父 ,其铭文有“叔专父作郑季宝钟六,金 四,鼎七”β σ的记载,看来,西周编钟很可能有6件组合形式存在,而春秋前期秦国编钟沿用这种组 合形式,则表现出早期秦音乐文化继承周音乐文化的特性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号战国晚期秦墓出土了一批秦简,这批简中反映了有关十二律的名称以及生律法的一些情况,对于我们了解秦国的音律有一定帮助 简的《日书》部分有一些律名,如《日书》乙种的《律书》有云:甲九木,子九水,日出□□水,早食□□□,林中生大簇,大吕七十六,□山乙76)乙九木,丑八金⋯⋯大簇生南吕⋯⋯(乙77)丙七火,寅七火⋯⋯南吕生姑洗,夹钟六十八⋯⋯(乙78)丁六火⋯⋯卯六水⋯⋯姑洗生应钟⋯⋯乙79)又《巫医》云:旦至日中,投中蕤宾,马也⋯⋯(乙94)又《占卦》云:夷则、黄钟、姑洗之卦曰是⋯⋯(乙133)毋射、大簇、蕤宾之卦曰是⋯⋯。
乙163)天降令乃出大正,间吕、 六律, 陶所出,以五音十二声为某贞卜,某自首·72·方建军:从乐器、音阶、音律和音乐功能看秦音乐文化之构成(乙151)除去其中的迷信成分,可知秦的律名与文献所载周的律名相同,秦的律名应是继承了周的律名这种定型化的律名,为后世沿用并传留下来 上引《律书》中所映的生律法,与《吕氏春秋》的记载是吻合的这里不妨移录 《吕氏春秋》的有关文字以作对照: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 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吕氏春秋·音律篇》) 以放马滩简乙76到乙79与《吕氏春秋》比较,二者林钟到应钟的生律次序完全相 同这表明放马滩秦简的生律法是《吕氏春秋》系统的三 音乐功能秦国统治者主要把音乐当作娱乐享受的的一种方式例如,他们制作乐器的目的除 用于奏乐之外,还用来“以宴皇公”,并祈求“以受大福,屯鲁多厘,大寿万年”(秦公 钟铭文)类似的语言,也见于编磬的铭文 秦国的统治者还把音乐作为一种统治人民的手段,并利用音乐达到军事目的如秦穆公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他曾“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终年不 还。
”(《史记·秦本记》)于是“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 之至者,因 弓而射之秦寇果到,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 ”(《吕氏春秋 ·贵直·雍塞》) 当时的乐器可以直接用于军事行动之中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所出的军乐器钲、鼓, 都置于战车(指挥车)之上,为指挥作战的高级军吏所操纵,乐器成为一种在战争中用来发号施令的信号器具 有时,音乐还被用来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秦惠王(公元前324年——公元前310年)为了使囚于楚国的张仪免遭杀害,曾“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 便为其例 音乐还被用于象征享用者的身份地位从目前发现的秦墓出土乐器看,其墓葬规格 是最高一级的,即为秦国国君之墓,如秦公一号大墓主人为秦景公即是有些乐器虽未在墓葬发现,但从其本身具有的铭文看,其享有者皆为一代秦君而迄今发掘的数量众 多的中小型秦墓,却从未见有乐器随葬这充分说明,“金石之乐” 仅属宫廷贵族所享有, 是一种优惠和特权,平民百姓是不能够企及的 统治者利用音乐来祭祀祖先并为自己歌功颂德,是当时音乐的又一功能从乐府钟 的出土情况看,它发现于秦始皇陵园的地面建筑遗址,置于一残陶案内这一地点的周围曾发现刻有“丽山食官”的陶器残片多件。
食官一职,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丽 山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