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与近代宜昌的商贸发展 黄河 胡小妹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宜昌开埠以后, 大量洋行商号的涌入拉动了宜昌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达到一次高峰为顺应商业贸易的发展, 行帮形成和商会发展成熟也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 宜昌城区的面貌日新月异, 并在滨江一带形成了转口贸易中心, 初具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尽管宜昌开埠是清政府被动实施的开放政策, 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近代宜昌商业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宜昌城市的现代化关键词: 宜昌开埠; 近代航运业; 《烟台条约》; 行会; 帮会; 商会; 作者简介:黄河, 男,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历史学博士作者简介:胡小妹, 女,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7-06-10Received: 2017-06-10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逐渐进入近代社会, 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 开始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位于长江航运线节点上的宜昌, 处在近代中国的巨变之中, 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洗礼, 也步入重要社会转型期有关宜昌城市近代化中的问题已经受到学者的关注, 比如龚兴华《宜昌城市近代化之进程》[1]一文考察了近代宜昌城市发展的进程, 揭示了宜昌近代化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贾孔会《宜昌城市近代化发展之进程》[2]一文则着重论述了近代宜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特点和弊端。
本文则试图通过宜昌开埠后商业贸易局面变化发展的轨迹, 以及对宜昌城市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来揭示宜昌开埠对近代宜昌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一、开埠后洋行商号大量涌入1876 年, 中英签订《烟台条约》之后, 宜昌被辟为商埠, 随后海关成立, 宜昌商业贸易的局面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宜昌是湖北西部重镇, 也是川鄂物资转运的重要港口, 因此在开埠之前就已经成为西方列强重点经营的目标区域之一宜昌海关成立之后, 英国首先在宜昌设立领事馆从 1877 年起, 英、美、日、法、德等国, 都相继与宜昌口岸直接进行进出口贸易当年, “在宜昌经商且具有法人代表资格的外籍商人已达 70多人”[3]771878 年, 英商“立德乐”在宜昌拟定租界内开设第一家洋行随后, 列强纷纷在宜昌设立租界, 开办洋行商号到 1900 年, “西方列强在宜洋行已达 17 家之多”[3]77在列强之中, 英国是最早进入宜昌开办商号的国家, 也是最早在宜昌开展航运和贸易业务的国家1898 年, 英国太古公司来到宜昌, 又开辟了太古轮船码头自 1899 年至 1919 年间, 太古公司在宜昌滨江路先后修建公事房、住宅和花园, 并修“堆栈 5 栋, 经营轮船航运、仓储业务”[4]131。
之后, 英国怡和公司也到宜昌开辟怡和轮船码头, 除开展轮船航运和堆栈业务外, 还经营水火保险公司、报关行等此后又有英国隆茂公司、安利洋行、皮托谦洋行等在宜昌设立机构, 开展业务活动1913 年, 美国商人开始进入宜昌市场美孚煤油公司在宜昌三北巷修建办公楼, 又在万寿桥附近修建储油池, 开辟美孚油轮码头, 停泊油轮, 并推销鹰牌煤油和美孚油灯后来, 美商还有德士古煤油公司、其来洋行、捷江公司、施美洋行、义瑞洋行等来宜兴修建筑, 开展业务活动[4]1331917 年, 大坂洋行 (日清公司) 在桃花岭修建办公楼房三栋, 开辟大坂轮船码头, 开展航运、仓储和保险业务, 这是日商进入宜昌之始此后, 日商又陆续在宜昌开设大正元、斋罐、稻田、光华、瀛华等十多家洋行和公司, 收购生漆、桐油、猪鬃, 倾销布匹、棉纱、五金等产品此外, 日商还在宜昌开设了济生、回生、同仁等三家医院和一家牙科所, 并有多家百货店、菜馆、照相馆、理发厅, 同时还开设烟馆、赌场、跳舞厅、妓院等娱乐场所[4]132-133法国商人最初在宜昌设立聚孚公司, 经营航运业务, 后由中国人接手, 改为强华轮船公司另有吉利洋行、义华洋行、联华公司等在宜昌开展业务, 由法国人经营。
德国商人在宜昌建有美景时洋行、瑞记洋行、大德颜料公司等外国洋行、商号的进入, 不仅带来了国外的产品和经营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传入宜昌, 逐渐影响当地人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因而必然会造成宜昌商业贸易局面的逐渐变化二、航运业与转运贸易得到发展作为川鄂间最重要的水运枢纽, 宜昌长期以来就有“过载码头”之称, 航运业在近代宜昌城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傍长江之便, 收转运之利”, 转运贸易成为近代宜昌社会经济中的主要成分, “是近代宜昌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5]71而宜昌开埠直接刺激了当地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 西方航运资本向中国内河航线迅速扩张1878 年, 英商立德乐 (Archibald John Little) [6]88 洋行“彝陵”轮从汉口试航宜昌成功, 沪汉轮运航线从此延长至宜昌, 加快了进出四川的货物周转速度, 也刺激了宜昌转运贸易的发展同时, 英、美各国洋行先后在宜昌开辟码头, 侦察险滩, 勘测水文, 不断做打通川江轮运航线的尝试1887 年春, 英商立德乐精心设计制造了“固陵”号轮船, 意图试航川江但随即遭到川楚船户和沿江纤工的强烈反对, 中英双方为此展开了一年多的谈判。
1890 年, 中英达成《续增烟台条约》, 清政府以高价买下“固陵”轮, 转质给招商局, 改航汉宜线尽管英国首次试航川江未果, 但各国洋行仍然雇用中国木船往来宜渝之间, 如火如荼地开展航运业务尤其是 1891 年重庆海关设立以后, 川江客货流量成倍增加, 宜昌转运贸易额直线上升据宜昌平善坝验卡统计, 1892 至 1894 年间, 通过的厘金船达 32820 只, 上驶的中英美旗船 5632 只, 载货 12 万余吨, 其中仅 1892 年就比 1891 年增加了 2 倍, 载货增加了 3 倍半[5]73川江航运业务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木船运输不堪重负, 打通川江轮船航线成为中外商人的迫切需求1898 年, 立德乐再次来到宜昌, 并以“利川”小轮试航重庆成功1909 年 6 月, 立德乐又以特制“肇通”轮驶抵重庆同年, 华商川江公司“蜀通”轮从宜昌出发, 历时八天抵达重庆, 成为第一只通过峡江天险的华人自营商轮此后, “蜀通”轮开始往返宜渝之间, 每月 2 次, “下行经时二日至二日半, 上行五日半乃至七日, 较之民船已缩短两周日程”[6]96轮船不仅极大缩短了川江行船日程, 也较木船运输更加平稳安全, 士商历来都乘木船通过峡江, 惊险万分, 至此都愿意乘坐轮船往返宜渝。
川江通轮之初, 仅有“蜀通”轮往来宜渝之间, 马力不敷, 吨位过少, 木船在川江航运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直到民国二年, “蜀亨”、“大川”、“利川”等轮相继投入使用, 木船垄断川江运输的局面一去不返此后, 四川商人纷纷集资购船, 成立川路、华川、岷江等轮船公司, 争享川江航运之利, 外国轮船公司亦纷纷从下游抽调船只, 投入宜渝线争利蜂涌而至的轮船对传统的木船运输构成了极大冲击, 川江木船运输业日趋衰落随着轮船吨位不断增加, 中外各轮船公司在宜昌竞相兜揽货载, 竞争日趋激烈, 导致川江客货运价猛跌低廉的运价更是刺激了川楚间客货的流通速度, 宜昌转运贸易随之进入了全盛时期三、商业组织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1. 行会 (帮会) 的涌现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宜昌经济的快速发展, 众多外地客商受到宜昌市场的吸引, 纷纷来宜投资这些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商人, 为了增进了解, 加深情感, 也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 纷纷成立同乡会, 并建立同乡交往的会所, 经常开展活动旧宜昌商场的行会组织就在这种同乡会的基础上逐渐产生, 其中著名的有所谓“十三帮”宜昌市工商联合会提供的一份材料简要记载了十三帮的经营范围和知名商号[7]66:四川帮也称川帮, 主要经营川盐、毛菸、烟土以及大米、红白糖的运销业务, 资金较为雄厚, 知名商号有广生同盐税号、汇丰公毛菸号、明诚烟土店。
江西帮主要经营药材、银楼、棉纱, 较大的商号有德茂隆药材号、余和顺银楼、宝兴裕字号浙江帮主要经营金店、五金电料等, 较大商号有丹凤金店、顺泰五金号湖南帮主要经营棉花、棉絮、米粮等, 较大的商号有邓祥和花号、徐泰和酱园米庄太平帮即安徽帮, 主要经营绸缎、疋头、榨坊等, 较大商号有振丰绸缎号、敦大榨坊汉阳帮主要经营瓷器、百货、疋头、棉纱、海味等业务, 较大的商号有喻广盛瓷器号、惠和百货号、裕丰昌疋头号、万昌隆杂货号武帮又叫咸宁帮, 主要经营百货、杂货等业务, 较大商号有怡丰百货店山陕帮主要经营皮货、当铺等, 较大商号有福盛皮货号、济生当铺施南帮经营生漆、烟土、山货等业务, 有济生土税公司黄孝帮经营海味、布匹、杂货, 较大商号有刘义记海味号扬州帮包括苏州帮经营糕点、理发等业务, 还经营妓院广东帮经营杂货、酒楼等业务, 有厂合利大酒楼宜昌本地人有本帮, 经营的业务很广, 大的商号有王日新酱园、益元正盐号、鼎丰厚绸缎号、吉利祥海味号、朱大顺榨坊等来宜昌经营的客商都必须加入行会帮会, 然后才被允许经营各种生意在商会组织产生以前, 宜昌商业圈有重要事情, 都是由行会的会首进行集体讨论, 然后做出决定。
每个行会都有自己的会规, 其内容大同小异, 都是由各个行会的多数人通过而生效各种帮会在宜昌的建立, 一方面为维护各地商人在宜昌的利益, 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帮会组织的建立, 也成为各地商人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展示文化的重要平台, 成为城市文化重要的聚汇点, 许多商业城市的文化元素都在这里向市民播散但同时也可以看出, 各个行帮大多由来自同一地方的商人缔结而成, 有着相对固定的经营范围, 利益范围的界限也比较清晰帮会行会的组织形式还缺乏现代化的气息, 仍然是传统的地缘、业缘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与不断扩大的宜昌市场和日益繁荣的宜昌商业发展步伐已经不相协调”[8]因此, 一种能够代表宜昌商人群体的统一组织即将应运而生2. 商会的成立1904 年, 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下, 既为了转变政治形象, 也出于振兴实业的实际需要, 通过商部正式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这一章程顺应了开埠通商和贸易发展的趋势, 规定各省垣及通商大埠成立商务总会, 府州县设立商务分会1906 年, 在旧有商帮、行帮的基础上, 宜昌府华商公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宣布成立宜昌府华商公会。
宜昌府华商公会的成立, 标志着宜昌地方诞生了一个有着崭新面貌的新式商人社团宜昌商会首先打破了传统行帮地缘与业缘的壁垒, 成为全体宜昌商人的自治共同体, 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然后, 新型的商会组织取缔原有的会首集会, 采用了新式的管理方式, 责权分配变得明晰宜昌商会设总理一人, 会董若干, 总理总揽领导之责, 会董分担其责, 共同负责商会全面工作总理、会董之下设若干办事股, 分理不同职事, 共同接受总理领导, 负责处理商会各项日常事务性工作[7]商会会员也可以通过一套完整的程序行使会员的权力, 具有鲜明的民主性特征比如宜昌商会的会议制度分常会和临时会, 代表会员参加会议的业董都由商会会员推举产生在一年一度法定的业董大会上, 总理更要向业董报告全年工作, 审计股须报告财务收支等情况每一届商会总理和会董则由业董投票选举, 其“才、地、资、望”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当选相关研究表明[8], 这些规定在宜昌商会的实际工作运行中基本得到了贯彻商会是有别于帮会、行会的经济组织, 一般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由政府出面成立的商业组织在宜昌商会的建设过程中, 政府的力量固然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传统的行帮组织仍然是商会建成的重要基础, 况且晚清新政也是被动开放成为必然之事的不得已之举。
因此宜昌商会既与传统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衔接, 同时也遵从政府法令, 接受新的规则与秩序, 成为近代宜昌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缩影商会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