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贬官文学”及其教学 张 旭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很多都以做官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即古代人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他们向来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心存报效国家、兼济天下的志向,他们总是脱不了与政治的干系,所以政治一旦与文学挂钩,便衍生出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这其中当属“贬官文化”最为奇特简单地解释:“贬官文化”就是文人被官场放逐之后,便寄情于山水,写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变成名胜古迹,酒后小诗酿成千古佳作中国的“贬官文化”就是中国文人官场失意后,游走于山水间,将自己济世为民的满腔豪情,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寄寓在山水间,泼洒文墨,留下篇篇佳作,供后人品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一些古诗文名篇都是在作者受到挫折打击、贬官之后所作,而且这些文章有些共同特点,现把它们例举如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白居易的《琵琶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独酌》,白居易的贬谪诗《琵琶行》、《钱塘湖春行》、《赋得古原草离别》、《观刈麦》,柳宗元的《江雪》、《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柳宗元《黔之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闺怨》、《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王维《使至塞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桃花源记》、《饮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这些文章都是作者被官场放逐,寄情于山水后,写下的名篇,笔者姑且也称其为“贬官文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贬官文学,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老师们都作为重点篇目教学,那么怎样依据贬官文学的特点,准确把握这些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恰当预设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教学时的实践及拙见:一、重视诵读,以诵促悟上面例举的篇目,都是散见在初中各册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曾经遭受贬谪的文化名人在被贬期间所写没有它们,文学的花园里就少了一朵朵奇葩要对这些文章有深入的理解,深情并茂的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诵读作品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诵读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唤醒平面的文本,复苏立体的灵魂,创造性地再现作品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性情,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例如教《琵琶行》时,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首先在悠扬的琵琶古乐的背景音乐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诵读来演绎被贬后的白居易在秋风萧瑟、秋月朗照、枫叶荻花颤动的浔阳江边所抒写的千古绝唱《琵琶行》学生被倾情的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悲诗人离别之愁,悲音乐所抒情感之苦,悲弹奏音乐的琵琶女身世之惨。
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可独读,可两三人读,也可一小组同读,通过老师同学的读,为后面情感主旨的理解奠定基础二、重视文本背景的介绍,知人论世贬官文学的出现,有其现实成因、思想成因和文化成因,它们不是独立发挥作用的,而是综合作用的被贬的诗人,由于他们被贬的原因、次数、人格修养等的不同,他们的文章所反映出的心情,以及表现心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加之这些贬官文学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已很遥远,如果没有创作背景的介绍,不能依人而论,那么学生对作品里面的情感和句意的理解就会有困难,所以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知人论世是不可缺的例如柳宗元在《独钓寒江雪》中,融入了他的孤独、凄凉;在“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中,柳宗元融入了他被贬后的种种情感,内心的凄凉等,突出了贬官们的灵魂所以笔者在教授时,先出示文章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境况,让学生结合背景及作者简介去读翻译,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入再例如,笔者在教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时,先要求学生查找了解其写作背景——作者受挫、贬官的原因,在上课时让学生先展示他们查找的结果,然后笔者做补充解释,并用大屏幕对苏轼被贬后的心路历程做简单的介绍,通过背景和心路历程的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重视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贬谪对于一个官员而言是政治前途的大挫折,但是这种逆境却可以锤炼一个人的意志一些贬官就是在这种逆境中不断努力奋发有为的例如苏轼在被贬至黄州五年时,仍继续关心国家大事,且闭门思过寻找出路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谪居十年处于逆境之中没有消极沉沦,反而开始了他一生中辉煌的创作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他写《捕蛇者说》来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韩愈,二十九岁登上仕途,其间有两次因上书皇帝提意见被罢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往潮州,行至蓝田时他的侄孙韩湘前来送行时,特作此诗本诗把朝廷的腐败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相结合,表现了诗人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和勇气课本中所选的贬官文学的作者,他们虽有贬谪的困苦、失意的牢骚,但却轻易不沮丧、不悲观、不沉沦,仍然试图舒眉一搏,对前途保持着乐观的向往这些积极乐观的精神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老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把教学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实现新课改中提出的“四维”目标四、重视归纳课本中贬官文学的共性,使教学事半功倍初中课本中的贬官文学有一个共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学中也可以达到举一反三、以一担十的效果。
通过这些年对这些文章的教学,笔者觉得它们有以下共性:(一)贬官文学成就了中国的酒文化贬官大都爱酒,欧阳修与民同乐喝醉酒,陶潜有诗名《饮酒》,李白有《独酌》他们构建了独特的酒文化,借酒浇愁是贬官文化的前身,而酒后之言也成了他们一吐真言的最佳之径,让他们虽被贬了官,却成了名二)山、水、田、园、月、路等自然风物成了写作的对象,寄托情感的媒介正如苏轼说的那样,清风、明月人皆有之,你皇上有天下、有特权、而贬官们有清风明月、有山水园林政事、国事不如我所愿了,大自然却与我共享,因而寄情山水,也就是必然的选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水,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的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中的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声等初中课本中贬官文学里的这些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如月代表思念,田园代表一种理想和生活态度等三)官贬而心更旷达,志更高远贬了官却淡忘不了他们的追求范仲淹被贬之后,借《岳阳楼记》写出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为己忧的超脱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欧阳修借《醉翁亭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理想苏轼借《水调歌头》抒发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哲思,并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通过引导归纳,让学生养成自觉总结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五、在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巧妙突破课本中的贬官文学,由于题材、写作时间、背景、作者被贬的遭际等不同,因此教学时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巧妙突破,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柳宗元的《江雪》时,引导学生抓住“独”字,体会作者营造的意境,这一意境所反映的作者心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再如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抓住一个“闲”字,结合文本创设“明月入户”“欣然起行”“寻怀民赏月”“庭下赏月”“月下抒怀”等意境,并结合乌台诗案及张怀民的资料让学生去体会描述,这样承天寺的明月、苏轼被贬的闲人形象、诗中要表达的旷达情怀就潜移默化地走入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授初中课本中的贬官文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不能忽视诵读,不能抛开写作背景,更要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突破带领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破,在破中立,感受意境,剖析思路,体会情感,让贬官文学的思想精华走进学生的心灵,滋养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得到成长的正能量,茁壮成长张旭 甘肃省张掖市第三中学 734017)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