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与成因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09KB
约3页
文档ID:16323571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与成因_第1页
1/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与成因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表现;归因分析 全球进入信息时代,以Internet为标志的现代化信息网络被誉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6月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其中,在校大学生的比例更是远远高于这个平均水平网络世界中的积极信息在开阔视野、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负面信息也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导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逐渐显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内涵 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网络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如浏览色情网站、沉迷网络游戏、充当电脑黑客甚至网络犯罪等表现形式为:道德观念弱化;道德认知匮乏;道德行为失范以及道德情感困惑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归因分析 1.外因分析(1)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技术环境互联网自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介的个性特点,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温床第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造成大学生网络身份的缺失感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修饰和涂改自己的身份,将心灵深处“真实的本我”完全展示和释放,在缺乏网络道德机制监督的环境下,会做出有悖于传统道德约束的行为。

第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多元化互联网开放性的信息传递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维化和选择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面对复杂的思想碰撞,难免出现困惑和迷茫,导致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在这缝隙中找到了滋生的土壤2)产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环境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高校在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改革上明显滞后,无法迎合网络时代的开放性、直接性和即时性以适应大学生对新思维、新思想的获取需要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错位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家长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忽略道德修养的培育,面对孩子网络游戏、聊天等行为采取极端处理方式,导致教育指导错位,使网络背景下青少年极端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③公民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我国虽注重德育教育,但从内容上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无法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品格,无法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内在的道德要求这就与网络社会所要求的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道德相去甚远④网络犯罪打击力度的欠缺由于互联网自身发展历史的短暂性和快速性使网络社会缺乏统一的道德伦理意识和认知准则,人们按照主观意愿实施网络交流行为。

我国在2000年12月28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做出了对网络侵权行为的具体解释,但可操作性不强2.内因阐释(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然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的黄金阶段,好奇、冲动、叛逆是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网络世界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了自我展示和释放的宽广平台,不受时空和现实伦理的约束,这种强烈的本能性冲动导致部分人为了满足欲望,丧失道德的原则,做出有违道德底线的犯罪行为2)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致大学生所处的生理阶段对爱情憧憬,对友谊渴望网络满足了他们交流的欲望,平复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交友的害羞、焦虑、恐惧,提升了他们的交友空间和自信,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扮演各种角色,无所畏惧地谈天说地但他们缺乏自制力,难于抵制网络暴力、消极、反动、色情等低俗信息的污染和毒害 三、启示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成因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将对探寻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一方面,相关人员应从外因出发,弥补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各领域的网络道德引领者的缺位;另一方面,要从内因出发,结合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征给予理想信念、目标规划、慎独自律等全方位的正确引导。

只有社会各界精诚团结、共同努力、长期合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