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遗址博物馆设计施工动态调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实录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50KB
约7页
文档ID:34130719
遗址博物馆设计施工动态调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实录_第1页
1/7

遗址博物馆设计施工动态调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实录 孟媛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孟媛,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UAL 城市建筑工作室建筑师, 建筑学硕士代表作品: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镇江丹徒高新园区信息中心、丹徒新城科创中心、宣城第二中学扩建等DYNAMIC ADJUSTMENT OF SITE MUSEUM DESIGN AND CONSTRUCTION:JINLING GRAND BAO'EN TEMPLE SITE MUSEUM RECORD1 遗址公园中轴鸟瞰1 缘起金陵大报恩寺是明永乐年间兴建的皇家寺庙, 其琉璃塔曾被喻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 享誉世界然而该寺于 19 世纪中叶毁于战火2003 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原址建设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委托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领衔团队进行了多轮规划设计2007~2010 年的考古发掘, 比较完整地揭露了明代报恩寺皇家寺庙主要建筑和塔殿院落的基本格局, 并在始建于北宋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佛顶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震惊世界的重要文物与圣物2011 年, 在国家文物局的重要指示下完成了金陵大报恩寺遗址保护区划, 就遗址公园概念性规划及报恩新塔方案进行了两轮国际竞赛。

东南大学二拔头筹, 又经 6 轮规划设计方案调整, 最终确定了遗址公园今天的格局2 原址重建的抉择和挑战遗址博物馆的选址必须慎重考虑建筑与遗址的关系为了保护遗址的完整性、减少建设对遗址可能产生的影响, 博物馆通常择址于保护区划的建设控制区, 与遗址本体保持适当的距离有些情况下, 出于遗址发掘现场保护和展示的需要, 遗址博物馆也会选择结合遗址保护工程原址一体化设计,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就属于后者鉴于大报恩寺及琉璃塔在南京城市历史记忆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考古发掘所揭示明代皇家寺院的宏大规模, 我们认识到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着眼于南京城市格局的重要意义, 及复原明大报恩寺格局盛况的必要性岁月变迁, 现存的寺院遗址格局已残缺不全, 遗址博物馆选择原址重建正是为了重现明代皇家寺院的完整格局, 重塑大报恩寺之于老城南城市格局的重要节点, 找回寺院古塔于人们记忆认知的心理坐标从客观条件考量, 紧张的建设用地也不允许择址另建博物馆, 而现场遗址虽然分布较广、占地规模较大, 但出土的文物数量并不多, 土遗址地层信息却格外丰富, 这些条件也为原址建设遗址博物馆提供了决策支持遗址公园北区一期建设范围是大报恩寺遗址保护区划的核心地带, 北临秦淮河、南至晨光路、西至雨花路、东至 1865 园区, 规划用地面积约 7.5ha。

遗址博物馆是遗址公园一期核心工程, 是保护和展示大报恩寺遗址及出土文物、展陈相关佛教文化的大型博物馆 (图 1) 基于遗址测绘成果, 遗址博物馆确立了将原报恩寺中轴序列上的大殿及月台遗址、观音殿遗址等以回填保护的方式露天展示;天王殿遗址、油库遗址、珈蓝殿遗址、法堂遗址、北侧画廊遗址及部分水工遗存纳入建筑室内保护展示;南侧画廊经复原设计后作为室内展陈再现古报恩寺画廊风貌的总体设计框架, 并于 2013 年 4 月完成了施工图设计[1]国家文物局要求遗址保护应坚持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原则, 有效保护和展示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新建遗址保护建筑应严格遵守遗址保护优先的原则, 妥善处理遗址保护与新加物之间的关系由于考古发掘与遗址保护的工程阶段性, 以及遗址测绘条件的不确定性, 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呈现出区别于一般工程的显著特征, 即伴随着施工进程出现的遗址信息变化而不断进行反馈调适的动态过程在施工阶段, 因遗址信息而引发的设计调整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新发现遗址引发的调整和遗址测绘信息误差引发的调整3 新发现遗址引发的调整在遗址公园基地内, 除金陵兵工厂、雨花商厦、晨光宾馆等近现代建筑之外, 多为回迁居民聚集的简易棚户区, 现代建设对表层土壤的干预较少, 为遗址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博物馆工程土建施工的推进, 陆续出土了寺院排水暗沟、礓蹉、砖石铺地、砖制古井、部分宋代以来的地层断面等不同朝代、多种类型的遗址 (图 2) 如何对新发现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 将其有机地融入遗址展陈的系统中;如何适时调整博物馆的空间关系及流线组织, 尽可能完整而清晰地展示大报恩寺遗址叠压的历史信息, 是遗址博物馆设计面临的重大挑战3, 4 西北角室内水工遗址延伸至室外5 馆序厅施工调整前后平面对比6 珈蓝殿东侧遗址展示7 珈蓝殿两侧展厅施工调整前后平面对比8 珈蓝殿西侧新发现地层断面遗址9 珈蓝殿西侧展厅2 施工过程中新发现的遗址部位及设计调整2012 年 9 月,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奠基开工, 博物馆施工自西向东随地形升高逐步推进博物馆展厅层为钢管柱支承平面管桁架结构体系, 随着基础的开挖, 原本埋置较深、未被考古发掘的遗址陆续出土, 其中一些发现对于增强大报恩寺遗址的可读性具有重大意义有些新发现的遗址影响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布局例如, 馆序厅室内新发现的一段水工遗址, 将寺院北画廊西北角的水工遗址与寺院外的香水河暗渠遗址联系起来, 勾勒出由寺院院内经暗渠至秦淮河的完整排水路径设计将原置于此处的设备机房移位, 在展厅西北角原址保留了排水沟及铺砖遗址, 并于西侧墙面设落地玻璃幕墙以展现室内外水工遗址的连续性, 这一调整为提高遗址格局的可读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 3~5) 。

有些新发现的遗址影响了博物馆的竖向设计和流线组织2013 年 6 月, 珈蓝殿遗址东、西两侧新发现了宋代以来的部分地层珈蓝殿东侧的青砖铺地及礓蹉遗址表达了画廊院墙之外的路径走向和寺院场地的竖向关系设计结合此处遗址标高, 利用北门厅与主题展厅之间的高差, 于展厅层下方局部掏挖形成内凹空间展示新发现的遗址 (图 6, 7) 珈蓝殿西侧遗址面积较大, 除了青砖铺地及台基, 尚有一口古井宋代的砖铺地面与相邻的明代北画廊遗址地面标高高差约 3m两个地层之间是高强度三合土、夯土遗存, 夯筑方式为一层土体、一层碎砖, 与地宫的地基处理方式类似该夯土断面层朝向秦淮河方向, 既清晰地显示了不同文化层的竖向叠压关系, 又显示了古代卓越的地基处理方式, 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展示价值 (图 8) 由此引发的设计矛盾为如何处理建筑主体结构与遗址保护的关系, 以及如何在高差 3m 的相邻展区之间组织好观展流线由于北画廊遗址上方的屋架悬挑已达 14m, 导致新发现遗址区内的钢管柱无法取消, 结构严格控制独立基础的尺寸和标高, 与相邻遗址保持安全的施工距离由于遗址标高低于展厅标高导致地梁暴露, 遂将原设计混凝土地梁改为H 型钢梁, 并从遗址上方跨越, 在表达建筑结构体系的同时, 亦将新加物对遗址的干扰控制到最小。

在流线组织方面, 于低标高展厅设置平台供近距离观察铺地和古井遗址围绕遗址北侧、东侧设置向外悬挑的无障碍坡道和通长条窗供人们缓行而上从而可移步换位地观赏地面及夯土墙遗址, 并将跨越钢梁等平台处的地面改为玻璃栈道, 从空间、流线、视觉体验等多方面充分发掘了遗址的可观赏性 (图 9) 有些新发现的遗址影响了博物馆的结构施工及建筑层高在遗址博物馆西入口游客中心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 于香水桥西侧又发现了一段御道遗址这一发现进一步延续了大报恩寺自西向东的中轴序列, 勾勒出御道自山门、香水桥至天王殿的寺前区格局游客中心是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的必要组成项目, 提供售票/检票、游客服务、停车等配套服务设施, 其建筑主体全部位于主入口区地下, 地面仅留的体量以抽象手法隐喻原大报恩寺山门及寺院院墙所在由于用地十分紧张, 如按常规开挖支护退界距离避让新发现的遗址, 会对游客中心地下功能布局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经专家研究, 对遗址本体先行修复加固, 暂作迁移保护, 地下室顶板局部降板, 土建完工后迁回原址原标高复位展示 (图 10, 11) 这一调整体现了设计师在尊重遗址本体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下, 结合实际条件, 协调新建建筑与遗址保护展示之间的关系。

10 西入口广场11 西入口游客中心遗址降板剖面示意4 遗址测绘信息误差引发的调整2007~2010 年,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南京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全面发掘由于基地南部现有的多层框架建筑叠压在中心院落轴线南侧的遗址上, 因此考古发掘主要揭示了中轴线以北的院落格局2011 年, 为配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长期建设, 除了永乐和宣德两座御碑、香水河沟渠遗址及香水桥遗址外, 对大部分遗址都采取了临时回填保护或遮盖保护措施, 且现场基本保持了发掘时的原状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正是基于此轮考古测绘成果确定的但是, 在施工进程中回填土揭开放线时, 一些遗址测绘的误差足以引发建筑、结构及幕墙关键设计的调整博物馆内院幕墙设计为通高落地透明玻璃, 目的是在保护室内遗址的同时, 尽可能弱化建筑边界, 为室内外遗址观瞻营造通透的界面北侧玻璃幕墙原定位于距北画廊遗址边界最不利点约 0.7m 处, 该幕墙顶端固定在悬挑 14m 的屋面钢桁架上, 底部固定于连续矩形混凝土地梁上, 间隔 10m 布置有约 2m 见方的基础放脚待回填土揭开后, 现场地梁放线发现珈蓝殿东侧北画廊之外一段 30 余米长的石材水沟遗址比测绘图外移了 0.5m, 造成遗址与地梁几乎重叠 (图 12) 。

根据这一变化, 设计将幕墙整体外移近 0.5m根据水沟遗址的标高重新调整幕墙下脚轮廓及地梁标高, 并将间隔布置的地梁基础放脚由方形改为长方形, 尽可能与遗址保持安全施工距离 (图 13) 在幕墙顶部, 从原结构屋面桁架圆管焊接延伸钢板以固定龙骨顶部, 用铝板包覆保温棉的构造填补金属屋面与玻璃幕墙之间的空隙 (图 14) 经过设计调整, 这段水工遗址在展厅内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展示 (图 15) 在博物馆入口区域的钢结构施工时, 发现天王殿南侧铺地遗址比测绘范围略大, 其中一根钢柱的正方形柱础放脚落在了遗址区内设计将此柱落脚外移并修改了基础放脚的形式以避让铺地遗址最终建成后, 这根倾斜的钢柱记录了建设过程中设计随遗址信息变化进行的调适, 真实而富有趣味 (图 16) 5 结语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历经十二载, 遗址博物馆的施工建设前后跨越了 4 年, 工程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预期经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史学研究、遗产保护、展陈设计、相关工程设计等多学科团队的积极协作, 最终呈现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紧密结合的综合成果, 这种工作模式对于大规模复杂工程的推进至关重要然而, 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施工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经验教训。

诸如内院、新塔玻璃幕墙受规格、节能等因素所限, 玻璃的色泽和通透性未能达到预期;又如因设计预见性不足, 为了控制院落尺度, 建筑边界距遗址过近给后期施工带来了较大困难但庆幸的是, 博物馆室内流动的大空间设计, 客观上为后期的调整创造了条件正是基于坚持最小干预及可识别性为遗址保护的首要原则, 遗址博物馆的设计伴随着整个施工进程出现的各种遗址信息变化而不断调整, 呈现出“遗址发掘-设计-施工-遗址再发现-设计调适-施工”的循环交互反馈、动态调适特征, 明显区别于一般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线性进程这种基于遗址保护现实的动态调适, 表达了设计团队对遗址保护客观性、真实性的敬畏, 及致力于提高遗址可读性、最大化展示文化遗产价值的不懈努力12 幕墙放线与北画廊排水沟遗址重合15 室内水工遗址与幕墙的关系16 倾斜钢柱13 内院北幕墙地梁大样调整对比14 内院北幕墙顶大样业主:南京大明文化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团队:韩冬青、陈薇、王建国、马晓东、孟媛建筑面积:6.08 万 m设计时间:2011~2013建成时间:2015参考文献[1]陈薇, 王建国, 韩冬青, 等.关注: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 2017 (1)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