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鸦片战争中的各次战役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9.10KB
约9页
文档ID:38051057
鸦片战争中的各次战役_第1页
1/9

鸦片战争中的各次战役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日期: 2007-4-13 点击: 302 穿鼻海战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之间在虎门南面穿鼻洋海面上的战斗清道光十九年五月林维喜事件发生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既抗拒交出林案正凶, 又阻止英船自愿具结 清钦差大臣林则徐于九月十七日下令,严索林案正凶, 限令英国商船 3 日内,或具结入口, 或开回本国, 不得滞泊伶仃洋面 此前九月初九英国商船“担麻士葛”号,不听义律乱令,前来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 随即被引入黄埔, 进口贸易林则徐本着“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 保护其安全, 并传见船主弯喇, 面加奖励 这为正当贸易的英国商人开一先例 九月二十八日, 又一英国商船“撒克逊”号( 船主当啷 ) 也遵令前来具结义律恼羞成怒, 即派“士密”号 ( 又称“窝拉疑”号 )和“华伦”号两兵船于中午赶至穿鼻洋, 阻止正报关入口的“撒克逊”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正欲向前查究, “士密”号竟先开炮, 前来攻击,衅端遂开 关天培遂令本船兵弁开炮还击, 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 英国侵略者挑起的穿鼻洋海战爆发关天培亲自挺立水师船桅杆前,拔腰刀督战,厉声喝称: “敢后退者斩。

适有英船炮弹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从关天培手面擦过,皮破见红关天培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 又取银锭先置案上, 有击中敌船一炮者, 立刻赏银两锭 其本船所载 3 个铜炮最称得力,关天培督令弁兵对准“士密”号连轰数炮,将其船头(粤人呼为头鼻 ) 打断,船头数十人纷纷滚跌入海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督率兵弁,连轰两炮,击破“士密”号后楼, 英兵亦随炮落海, 左右舱口, 间有打穿华伦”号畏不向前, 未致受伤激战约一个时辰之久 ( 中午 12 时至下午 2 时) ,“士密”号帆斜旗落, 且御且逃, “华伦”号亦随同遁去 清军水师 3 只兵船受击进水,兵丁死 15 名,伤数十这次战争,清军由于遭到突然袭击,英军武器又占优势, 所以损失较大 尽管如此,仍奋勇抗击 林则徐在十月十六日向道光帝的奏折中说, 关天培奋勇督战, 士兵英勇抗击 “收军之后, 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 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 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道光帝阅后朱批: “可嘉之至沙角、大角之战清道光二十年十二月 (1841 年 1 月) 鸦片战争中,中、英在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的战斗 道光二十年八月下旬, 道光帝任命弛禁派、 投降派主要成员之一琦善 (约 1790―1854,博尔济吉特氏,字静庵,满洲正黄旗人)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与英国侵略军继续谈判。

九月初八(10 月 3 日) 道光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署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十一月初六琦善到达广州, 一反林则徐所为,尽撤江防,妥协求和 英国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再次提出割让香港、赔款等各项要求,并利用琦善“一意求和”而自毁长城的弱点和做法,于十二月十五日(1 月 7 日) 上午 8时突然袭击虎门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以迫使琦善接受其所提条件 英军派出水陆兵 1461 人,大小战船 20 余艘,由陆军少校伯拉特任总指挥 海面战船分左右两支队, 右支队任主攻, 攻打沙角炮台, 左支队攻打大角炮台 同时,英军向沙角、 大角两岸阵地发起进攻,以大兵船向岸上炮台作正面进攻为掩护; 另以舢板小船和轮船运载登陆部队绕至后山强行登陆进攻沙角的英军和收买的汉奸从穿鼻登陆,以汉奸夹在其中引路,用竹梯爬上后山,向驻沙角清军阵地进攻;并焚毁山下三江口守军和水师船10 余艘驻守沙角炮台的清军共 600 人,由陆军三江口协副将陈连升指挥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鹤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道光十八年任广东增城营参将;十九年因抗击英舰有功升任此职此时,他年逾花甲,仍老当益壮, 斗志昂扬, 亲自坐镇炮台后卫, 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使用扛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 炸伤爬山而上的数百英兵; 使用掺杂炭屑的劣质炮弹与数倍于己的英兵作殊死战斗;并用弓箭堵击来犯之敌,英军在箭雨下被击退数次。

战斗从早晨 8 时直至下午 4 时前后,守军一直顽强抵抗, 但终因敌众我寡, 火药已竭,无力退敌当时驻守靖远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威远炮台的总兵李廷钰各率兵数百防守, 无法前往支援 关天培深感前线兵力单薄, 派李廷钰回广州“哭请增兵”, 全省文武亦请求派兵往援, 琦善却以有碍“抚议”为由,按兵不动,坐视海防被突破 陈连升及其所属兵勇终因兵力单薄,战术呆板, 炮台侧后暴露,经不起英军正面炮击和侧后登陆包围而陷入被动陈连升胸部中弹牺牲其子武举陈举鹏英勇不屈, 见父死,更奋勇力战,誓不投降, 被英军戮数刀而死守备张清龄也英勇奋战,直至身死沙角炮台陷落英军进攻沙角炮台的同时, 从海上炮击大角炮台, 摧毁胸墙、炮洞、山后围墙多处,火药局被烧,并延及兵房同时,英军纠集汉奸多人从大角后山南北两侧登陆包抄炮台守军被迫将大炮推入海内, 突围撤退 大角炮台陷落沙角、大角炮台虽然失陷, 但守军抵抗十分顽强 陈连升父子为保卫祖国而英勇牺牲的事迹为后人所传诵时人张维屏 (1780―1859,字子树、 南山),作《三将军》颂之 : “英夷犯粤寇氛恶,将军奉檄守沙角奋前击贼贼稍却,公奋无如兵力弱 凶徒蜂拥向公扑, 短兵相接乱刀落。

乱刀斫公肢体分, 公体虽分神则完公子救父死阵前,父子两世忠孝全 虎门之战清道光二十一年二月 (1841 年 2 月) 鸦片战争中虎门抗英战役是年正月初五 (1 月 27 日) ,清廷接获虎门要塞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被占奏报, 道光帝下诏对英宣战, 派御前大臣、 皇侄奕山 (1790―1878)为靖逆将军,赴广东主持战事 英军全权代表查理·义律因琦善未在单方面公布的“穿鼻草约”上签字, 又获悉清廷调兵遣将, 乃先发制人, 乘奕山未抵广州之机, 于一月下旬向虎门要塞第二重门户进逼第二重门户是虎门要塞最险恶的中心门户,由沙角、大角向北航7 里,有上横档岛、饭箩排、下横档岛3 小岛横挡来路,上横档岛上建有横档炮台、 永安炮台 三岛东边为珠江主航道, 主航道东侧雄踞南山(亦称武山,俗名亚娘鞋山 ),建有威远、靖远、镇远炮台西岸山上建有巩固炮台、蕉门炮台林则徐督铸、 安装了 5000至 8000斤重的大炮几十门, 火力可以严密封锁江面 同时,在南山与上横档岛, 南山与上、 下横档岛间的饭箩排之间江面最窄、水深流急处,安装了两条拦江木排铁链: 第一条长达 309丈,安装大木排 36 个; 第二条长 372丈, 安装大木排 44 个。

拦江铁链可开可合, 犹如“南大门”上两把金锁 由上横档岛再北进5 里,又对峙着大虎山炮台和小虎山,构成虎门要塞第三重门户 但是,这些号称“金锁铜关”的防御体系尽被新任钦差大臣琦善撤除,造成海防松弛,水勇裁撤,排链冲散,各炮台守军单弱,每台不过数百人当时负责指挥保卫虎门的是关天培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县( 淮安) 人行伍出身道光十四年任广东水师提督当英军进逼虎门时, 他驻靖远炮台, 另以潮州镇总兵李廷钰守威远炮台, 马辰、多隆武守镇远炮台 他眼看海防尽撤深感痛心, 恨声不已,再次派人赴广州向琦善求援琦善仅派兵200人进行敷衍援兵无望,关天培深知身处绝境, 决心以死报国, 特派家丁将其广东水师提督官印送走,把自己的几件旧衣服和几枚坠齿装入一只木匣,寄回家中以示诀别 然后来到靖远炮台,坐镇指挥正月二十八日, 英舰开始向虎门口集结 二月初五前, 完成了进攻虎门的准备,计兵船 10 只、轮船 3 只和运输船多只英军发现下横档岛没有设防,遂于初五下午派出炮兵分队由轮船运至该岛登陆,并连夜选择阵地, 安设炮位 初六清晨,南风正盛,英军乘上风轰击横档、永安炮台守台清军奋勇抗击,英军初未得势,到后来涨潮,复蜂拥逼近,围攻一时许,即陷。

清军阵亡300 人,一部分被俘,少数突围 英军攻占横档、 永安炮台后, 集中兵力进攻靖远、 威远炮台由于风潮不顺,直至上午 11时半, 两艘最大的军舰“伯兰汉”号和“麦尔威里”号才乘涨潮冒着炮火驶抵南山一里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轰击威远、靖远炮台关天培决心死守阵地, 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杀敌 他亲燃大炮,自上午 10 时至下午 7 时,与敌激战近 10 小时之久英军自炮台背后进攻,关天培身受数十创,血染衣甲,仍持刀拼杀,终因伤重力竭,弹尽援绝,最后含恨壮烈殉国游击麦廷章 (?―1841)及所部战士数十人亦英勇捐躯虎门各炮台相继失陷大虎山、小虎山清军不战而退林则徐对关天培英勇牺牲倍感悲痛,特写挽联悼念: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 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 (指同时战死的麦廷章 ) ,闻异类亦饮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定海、镇海之战清道光二十一年 (1841) 鸦片战争中浙江抗英战役广州休战后,清道光帝以为万事大吉,下令沿海各省撤兵然而英国政府对义律在“穿鼻草约”中所攫取的特权仍感不满足,于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初十(4 月 30 日) 任命璞鼎查接替义律为驻华全权公使,扩大侵略战争。

六月二十四日, 璞鼎查抵香港、澳门,拼凑侵略军 除留军舰 6 艘、轮船 2 只以及陆军 1300人留守各港外,其余军队倾巢而出七月初五,他会同海军司令巴加(Sir William Parker,1781―1866)和陆军司令卧乌古, 率领军舰 10 艘、轮船 4 只、运输船 4 只,装载陆军 2500 余人,驶离香港,自广东海面再次北犯七月初十攻陷厦门,总兵江继芸力战牺牲 八月间,英军再犯定海 定海三面环山, 北有晓峰岭, 俯瞰县城,崖岭陡绝, 临海有间道, 由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 (1786―1841)出守; 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由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1777―1841)守卫;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要道,修筑土城一道长1430余丈,由浙江定海镇总兵葛云飞(1789―1841)据守,当敌要冲;西为九安门,山重叠,去海远八月十一日英舰 29 艘,结集舟山群岛黄牛礁一带, 侦察定海海面 十二日午后开始发炮进攻岛上守军 4000 人浴血奋战 6 昼夜,而军粮匮乏,士兵每人每日只有光饼之类6两(约合今 4 两) ,后来每日只得 3 碗稀粥,日夜枵腹作战,给英军以重大杀伤十七日,英军利用大雾天气, 乘清军饥饿交困, 分作三路 : 一由五奎山迎面攻打,一由东面东港浦, 一由西北晓峰岭, 向清军发动总攻。

英军分番迭进, 清军倚崖踞守官兵日夜苦战,不得安息,食物又供不应时,饥疲交加,且连日下雨,衣甲尽湿,但仍艰苦战斗,往返泥泞,士气高昂,全力反击,实为“年余未有之恶战”午后 2 时,英军从晓峰岭登陆,攻入县城,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军死守,最后壮烈牺牲定海再陷敌手在这次保卫战中,清军击焚英军大轮船1只,大兵船 3 只,舢板船多只,杀伤英军数百人定海陷落后,英军供应困难, 急谋进窥镇海、 宁波,为其冬季驻军夺取营地镇海位于甬江入海口西岸, 东濒甬江, 北临大海 甬江口西岸的招宝山与东岸之金鸡山夹江对峙,形势十分险要由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驻守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博罗忒氏,蒙古镶黄旗( 锡林部盟商都镶黄旗 )人他反对妥协,坚持抵抗侵略,对镇海防御十分重视,在招宝山、金鸡山加筑了炮台和工事, 增设了炮位, 并于甬江口填塞巨石, 暗钉木桩 各炮台共安装大小火炮86 门,连同定海溃兵,共有防兵5000余人其部署是 : 浙江提督余步云率兵 1000 余防守招宝山及其以西之东岳宫;总兵谢朝恩率兵1500人防守金鸡山;总兵李廷扬率兵数百防守东岳宫以西之拦口埠炮台( 该炮台控扼江口,与金鸡、招宝两山的炮台互为犄角) ;沿江两岸傍泊火攻船只,凡可登陆之处,均挖掘暗沟,密布蒺藜,分驻兵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