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1 / 6 篇名 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作者 陳聰文國立台中二中三年四班陳聰文國立台中二中三年四班 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2 / 6 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壹●前言壹●前言 唐代的藩鎮之亂起於廣德二年(西元 764) ,迄於唐昭宗天佑四年(西元 907 年) 共經歷了 143 年(註一) 在這麼長的時間中,整個中國呈現既分裂又統一的狀 況武將亂世,一片兵荒馬亂,也間接的影響到後來朝代的兵制而這段時間中 尤其以德宗時期,中央與地方的勢力消長變化特別的多詭其在位期間,曾一度 幾近中興,也曾失陷長安,為叛逆所襲取,兩次避走他方,卻仍能在最後穩定局 勢,使憲宗有伐撻諸鎮的實力總的來說德宗時期中央與地方諸鎮的局勢變化分 成兩個階段,可以興元元年作為一個主要的分界: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地方這 兩個階段處理節度使的方法頗有不同,因此勾起了筆者研究的企圖,欲就中央與 藩鎮之間消、長、變化的原因作一淺探 貳●正文貳●正文 一、建中年間中央與藩鎮的情狀一、建中年間中央與藩鎮的情狀 上即位,在諒陰中,動尊禮法,凡所設施,力革積弊,一時人心振奮,嚮往中興。
(註二) 從這段話的內容,可以看出德宗是一個很想要有作為,重振大唐皇威的皇帝他 即位之後所欲處理的大事之一,即為整肅自代宗以來的藩鎮之亂不過郭子儀的 存在,使得諸道逆亂的節度使大都不敢輕舉妄動(註三) ,德宗也沒有罷鎮的理 由; 換言之,德宗即位之初,暫得較為穩定的局勢但郭子儀於建中二年染病, 旋即於六月病歿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卒,其子李惟岳援例自為留後,要 求朝廷任其繼之,中央與地方的爭佔遂即由此展開 《資治通鑑》的〈唐紀四十 二〉載: 上曰: 「賊本無資以為亂,皆藉我土地,假我位號,以聚其眾耳曏日因其所欲 而命之多矣,而亂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亂而適足以長亂也然則惟岳必為亂, 命與不命等耳」 (註四) 河北諸鎮皆以父子襲承為一致的願望而德宗此言正不偏不倚的擊中要害,斷其 美夢,河北成德、魏博、平盧三鎮頓時起而結盟,意欲謀反,李正己還遣使山南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3 / 6 東道邀梁崇義同時為亂,一時間關東大亂 (註五) 時德宗遣調平亂之眾,地域極廣,除本於關東的河陽、河東、澤潞、永平、汴宋 之外,還有西北的曲環率領的隴右兵馬、朔方節度,東北的盧龍以及關中的神策 軍,甚至遠調江淮閩嶺的將卒,圍剿三鎮兵馬(註六) 。
其中尤以西北和神策軍 的兵馬作為討賊主力,建中四年更調涇原兵馬東行 而德宗之所以能夠抽調西北諸鎮的兵馬東行,乃因於德宗即位之初,回紇發生內 亂,不願與大唐朝發生衝突,而吐蕃方面,德宗一邊屢敗其入寇的兵馬,一邊遣 使修好,恩威齊施後更於建中四年與之締結「清水之盟」 (註七) ,一時西北烽 煙暫息因此西北的兵力才能被調入關東的戰場西北外族的安分與否,成為影 響唐朝朝廷與藩鎮間相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 朝廷兵馬於建中二年南路節度使李希烈破梁崇義,到建中三年北路的朱滔與先後 反正的成德部將張孝忠、王武俊擒斬李惟岳的這段時間內,四處擊敗叛軍兵馬 眼見諸鎮之亂即將平定,卻因兩大因素而導致失敗 就其根本的因素上來說,朝廷遣調的兵力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盧龍節度使朱 滔本就不是朝廷所能完全控制的兵馬(註八) ,他們出兵助朝廷平亂只不過是為 了本身的利益(註九) 再加上德宗於成德覆滅後,處理不當,終造成河北鎮將 第二波的叛亂,將好不容易構建的軍事佈置(註十)毀於一旦 其次,就外在的原因來說,建中四年,李希烈縱兵大掠,洛陽混亂,德宗即令涇 原兵馬東調,協鎮東畿,未料於其道經長安時,竟發生兵變(註十一) 此次的 兵變,不僅使的原本在關東艱困的戰況雪上加霜,還必須得分出兵力,入關平亂 (註十二) 。
建中二年以來的討伐戰爭,至此可說是失敗了 而後朝廷鑒於此次兵變之所以為禍如此,乃因於京師禁軍,多已出關平亂,導致 京城空虛所致此後關東再有戰事,也不再遣調大量禁軍東行,以及派遣西北軍 鎮過京討之(註十三) ,朝廷與藩鎮間直接衝突的情況也暫做一個結束 二、興元貞元年間中央與藩鎮的相處景況二、興元貞元年間中央與藩鎮的相處景況 興元元年元月,德宗下宣〈罪己詔〉 《資治通鑑》的〈唐紀四十五〉載: 赦下,四方人心大悅及上還長安明年,李抱真入朝為上言: 「山東宣佈赦書, 士卒皆感泣,臣見人情如此,知賊不足平也!」 (註十四) 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4 / 6 同書同卷又載: 王武俊、田悅、李納見赦令,皆去王號,上表謝罪 (註十五)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因於德宗所下的罪己詔,可是實際上卻是因為諸道叛將間 各懷鬼胎所故 《資治通鑑》同篇又載: 「武俊曏以宰相處事失宜,恐禍及身,又八郎困於重圍,故與滔合兵救之今天 子方在隱憂,以德綏我,我曹何得不悔過而歸之邪!捨九葉天子不事而事泚及滔 乎!且泚未稱帝之時,滔與我曹比肩為王,固已輕我曹矣況使之南平汴、洛, 與泚連衡,吾屬皆為虜矣!八郎慎勿與之俱南,但閉城拒守。
武俊請伺其隙,連 昭義之兵,擊而滅之,與八郎再清河朔,復為節度使,共事天子,不亦善乎!」 (註十六) 從這我們可以看出,諸鎮與中央的關係並不單純只是敵對或順從,其兩者之間, 還存在著一種互相依靠利用的關係有時朝廷以利誘之,有時藩鎮也需要朝廷的 虛名輔之,或是朝廷的封賞以實之、正之,絕對沒有一定的相對關係,是以局勢 情況作為衡量而已因此朝廷的振興與否,也跟皇帝是否能切確的掌握利用藩鎮 有一定的關係 興元以後,朝廷在兵力的調配方面,因為西北與關中軍無法隨意調遣,河北三鎮 也只能靠著關東軍鎮自我的兵力來加以圍堵,所以關東親順朝廷的軍鎮兵力重 整,成為最重要的問題在貞元年間,德宗先後整置了十個軍鎮(註十七) 其 中,河南、河北藩鎮猖獗之地,便先後整建了八個軍鎮而此此兵鎮的重新整建, 除為了兵力配置的調整外,另一個原因,乃是為了保持漕運航道的暢通(註十 八) 安史之亂後,北方殘破,朝廷稅源南移,漕運儼然成為維持唐朝運作的命脈建 中年間,關東大亂,而後漕運又為李希烈等所斷,長安一帶,軍民皆飢直至淮 西之亂平,漕運復通,關中的窘困才告解除 《資治通鑑》 〈唐紀四十八〉載: 關中倉廩竭,禁軍或自脫巾呼於道曰: 「拘吾於軍而不給糧,吾罪人也!」上憂 之甚,會韓滉運米三萬斛至陝,李泌即奏之。
上喜,遽至東宮,謂太子曰: 「米 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時禁中不釀,命於坊市取酒為樂又遣中使諭神策六 軍,軍士皆呼萬歲時比歲饑饉,兵民率皆瘦黑,至是麥始熟,市有醉人,當時 以為嘉瑞人乍飽食,死者復伍之一 (註十九) 由此可知,漕運確已成為維持唐朝運作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德宗在兩河的軍鎮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5 / 6 整置中,特別注意到漕運是否能保持暢通的問題,將航線所及之地歸入新整建的 軍鎮之中 這幾個兵鎮的整建,還有另一個原因:建中年間,藩鎮討伐戰的初期,軍事上會 如此的順利,北西南三方強大的兵力圍攻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朝廷的兵馬分 為諸路的攻擊 (註二十)其目的乃在於,將逆亂的四鎮個個孤立,再個別擊破 分則力弱,合則力強所以建中初期的軍事才得以如此順利相反的,建中後期 的討伐戰中,諸道逆亂的藩鎮合為一氣,原本兵助朝廷的幾個軍鎮先後加入二鎮 的陣營,使得原本被孤立起來的魏博、淄青節度使的兵力聯合起來之故(註二十 一) 因此朝廷於貞元年間整建的軍鎮中,除將兵力、漕運的問題加以整頓之外, 還配以各軍鎮互相連結又阻斷河北藩鎮連結的地域(註二十二) ,以期能對藩鎮 有所制衡 另一方面,西北二藩的情狀,也確實的影響到朝廷兵力的配置:建中四年,吐蕃 自請助唐討賊,唐朝允諾,若長安收復,則酬予涇靈四州之地。
未料唐朝竟然失 信,以致兩邦失和,清水之盟完全失效自貞元二年起,吐蕃屢屢入寇邊境,貞 元三年,甚至發生劫盟的事件直至貞元末年,吐蕃趨於敗亡,才不對唐朝產生 大害 (註二十三)不過在這段期間,西北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需隨時應付吐 蕃的兵馬因此,就算沒有涇原兵變之鑑,西北的悍兵彊馬也無法內調,朝廷也 沒有與藩鎮直接交兵的本錢尤其是在貞元五年,安西、北庭兩鎮失陷後,唐王 朝的邊疆縮減至隴山一帶(註二十四) ,對長安的威脅更大,形勢更是急迫幸 而回紇長期與唐王朝友好,貞元三年,為對付吐蕃加強與回纥的盟邦關係,還答 應回紇的求親,以咸安公主下嫁之後回紇多次出兵幫助唐朝對吐蕃的戰爭,使 得西北的戰事穩定下來,才不至於干擾到東方的軍事佈置 參●結論參●結論 唐代藩鎮之亂之所以延續如此長的時間,乃因藩鎮之亂不只是一個延續安史之亂 的亂事,不只是安史遺將招撫的問題,而是整個唐王朝從內部到外部問題的集中 所顯現出來的一個大問題當然,安史之亂是一個誘發點,而德宗時期的藩鎮之 亂所凸顯的,乃是外族、漕運、以及兵力配置的重要性吐蕃和回纥與唐朝廷的 關係,影響西北兵力以及神策軍的配置;而西北兵力的配置,又影響到關東兵力 的遣調,以及建中四年的涇原兵變,也影響到朝廷整體兵力遣調作戰佈置的改 變,動一隅而得牽全身。
漕運更是關係著整個唐朝核心地區的命脈,輸糧運米, 缺之不可 以上是學生論述的觀點,但關於德宗朝中勢力的變遷,仍未作全面的探討,稍有唐德宗時期中央藩鎮政策初探 6 / 6 缺憾,論證也稍欠周詳希望各為前輩們不吝指教,也希望將來能閱讀更多的書 籍、資料,來做更深的討論及研究,對這個問題能有更詳盡的見解,而可將其餘 部分試作一個解決 肆●引註資料肆●引註資料 註一、陳致平著 《中華通史》第四冊台北市:黎明文化,修訂一版,民國 77 年 3 月頁 290-295 註二、余衍福著 《唐代藩鎮之亂》上卷台北市:聯邦書局,初版,民國 69 年 9 月頁 345 註三、同註二頁 348 註四、熾天使書城取自:<> 註五、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283 註六、伍伯常 〈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禦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 《東 吳學報》六期(民國 89 年 3 月) :頁 7 及其註 15 註七、 《唐代藩鎮之亂》上卷頁 351-352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331 註八、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275、278傅樂成著 《中國通史》下冊台北 市:大中國圖書,增訂十版,民國 64 年 5 月。
頁 432-433 註九、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284 註十、同註九 註十一、 《中國通史》下冊頁 432 註十二、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286 註十三、 〈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禦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 頁 10 註十四、熾天使書城取自:<> 註十五、同註十四 註十六、同註十四 註十七、 〈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禦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 頁 3 其註 6 註十八、 〈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禦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 頁 11-12 註十九、同註十四 註二十、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283-284 註二十一、同註二十頁 284-285 註二十二、見新唐書之方鎮表 註二十三、 《中華通史》第四冊頁 331-332 註二十四、 《中國通史》下冊頁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