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9786****812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5.76KB
约60页
文档ID:128289660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_第1页
1/60

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第一篇规划总则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适应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根据黄山市实际,对黄山市2002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三)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四)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编《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函;《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批复意见;(五)《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10)》;(六)《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七)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八)黄山市已批准的相关规划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坚持四大规划理念(一)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规划理念二)坚持科学发展、集约增长的规划理念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四)坚持彰显特色、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第4条规划原则:处理好六大关系(一)区域关系1、与黄山市外的区域关系2、与安徽省旅游、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区域关系3、市域内各区县之间的关系4、市域村镇体系及其与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之间的关系5、处理好黄山城区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以及周边其他风景资源、旅游资源的互动关系(二)城乡关系(三)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四)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五)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六)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第5条规划的重点:协调四大战略布局(一)“四区”并建战略(二)“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旅游国际化”协同推进战略(三)“城乡统筹”战略(四)“大事件”建设机遇战略第6条规划期限近期:2008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第7条规划层次与范围(一)规划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黄山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包括现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和黄山风景区。

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二)规划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由中心城区(包括屯溪组团、新城组团注、岩寺组团)和甘棠城区组成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约58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85平方公里以内注:新城组团包括市经济开发区、高铁新区及新潭-梅林片区)(一)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屯溪区;徽州区的岩寺镇、潜口镇、西溪南镇;歙县郑村镇、王村镇部分行政区域(杭瑞高速(G56)以西、以北);休宁县万安镇(横江以东、以北区域)、东临溪镇(东、西、北以及东南至行政区划边界,西南至四堂、汕头)以及商山镇部分行政区域(率水以北,京台高速(G3)以东);花山-渐江风景区规划区面积约50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70平方公里以内二)甘棠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甘棠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及城市新区、耿城镇集镇建设区、绿谷开发区等需要实际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为东至五里塔、饶村、方家;南至黄碧潭水库、二龙桥、大坞里;西至竹园二级水电站、谭家桥、肖黄山、彩虹桥;北至雾山、马家、弦瑞总面积约8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平方公里以内在城市规划区内一切规划建设及土地利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要求,执行本规划。

第8条法律效力(一)本规划是黄山市政府统筹市域城乡空间发展、合理配置资源、提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指导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二)在黄山市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涉及到区域的重大项目选址,除执行本文本外,尚应符合国家、省现行的法规、标准与规范的要求三)规划文本中“黑体字”部分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第9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经济发展目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30年全市GDP总量达到2230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134000元(17000美元)左右,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3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25∶70旅游总收入达800亿元二)社会发展目标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规划期末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万和2.5万元以上,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三)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逐步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203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5吨标准煤/万元以下2030年总体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第10条城市发展总目标以建设世界著名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总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生态与综合环境友好以及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第二节城市发展策略第11条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引领,加快推进“两山一湖”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黄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包括风景区旅游目的地、功能片区旅游目的地和城市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四层结构黄山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是指“两山一湖”旅游区,要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建设相结合,形成世界著名的以“名山秀水—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城市文明”为特色的综合性、多元化的“两山一湖”国际旅游胜地第12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一)加入国际旅游联盟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争取国际旅游份额与市场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旅游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设计开发国际旅游产品和线路,完善与上海、杭州旅游合作的体制、机制,把“名城——名湖——名山”打造成世界著名的黄金旅游线。

三)通过服务业综合试点提升现代服务业通过皖南旅游生态示范区、徽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实施区域合作四)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合肥、宁波、南昌等经济中心城市在区域性基础设施、交通走廊、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五)加强与宣城、马芜铜宜、景德镇、婺源、衢州、金华等周边城市在旅游发展区域性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污染与灾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第13条中心引领、城乡统筹策略(一)积极稳妥地拉开中心城区框架,完善提升南部城镇群,构建黄山组合城市的空间框架,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空间平台二)以“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为契机,提升、重塑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大幅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努力培育、重点打造“新城组团”,引领和带动区域产业及城镇发展四)建立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聚,建立合理有序的结构体系理顺小城镇管理体制,培育中心城镇成长,合理扩大小城镇规模,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五)顺应国家城乡统筹的宏观形势,加强城乡协调发展,调整和改善管理机制,保障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资源配置、土地收益分享、经济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尽快缩小城乡经济差别。

六)以县域经济为重要突破口,努力振兴县域经济,促进全市及区域的协调发展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并通过财政、土地等政策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第14条产业发展策略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引导区域内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工,促进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层次分明、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产业分布格局,把黄山建成国际著名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国家综合服务业基地,长三角经济圈绿色、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安徽省的特色工业基地一)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主线,打造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品牌(二)以工业突破为主线,走出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15条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一)大力发展中心城市1、一城两区、拓展框架中心城区屯溪组团重点向西发展,新城组团北进东扩,岩寺组团重点向西北发展,城市空间发展侧重在新城组团甘棠城区向南发展为主两个城区以自然山体、水系、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为基础构建独立发展的一城两区(中心城区、甘棠城区),奠定黄山市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总体空间结构2、战略预控、统筹发展提前预留区位重要、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节点区域的土地并进行严格控制,作为未来发展区域服务功能和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空间储备。

协调近期发展需求和远景发展目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预留发展空间与弹性,为远景功能升级奠定基础3、交通引导、轴向推进坚持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统筹发展,以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方向以快捷交通设施为轴线,引导城市空间的组团推进;保持就业与居住空间布局的相对均衡,坚持公交优先,以交通走廊引导土地利用集约式发展4、有机更新、持续提升遵循城市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选择区位重要、现状矛盾突出的地区优先推进城市更新和环境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增强城市特色,逐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空间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二)构建南部城镇群(组合城市)以黄山中心城区为中心,积极构建南部城镇群(组合城市),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实现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强化黄山市的省际中心城市和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地位,有效发挥黄山的辐射带动作用第16条基础设施发展策略(一)根据城市发展时序,采取适度超前的策略安排交通、能源、水利和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城市跨越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二)有重点地发展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构筑以铁路、公路、空港为枢纽,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系统,促进区域交通枢纽职能的形成;(三)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应充分考虑其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发展时序。

第17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坚持合理的工业准入制度、用地布局和高标准的污染防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格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重视土地、河流、自然景观等稀缺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培育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生态环保措施:(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坚持合理的工业准入制度、用地布局和高标准的污染防治,避免城市建设对区域生态和资源环境的破坏二)对城市用地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相应制定不同的管治策略,保障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对于城市重要的生态区域、生态廊道、生态隔离区段制订绿线保护政策三)突破行政区划的制约,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构筑生态体系,城市拓展阶段与生态保护措施相配合,建设城乡生态网络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四)培育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节水型城市第18条最适宜居住城市发展策略(一)优化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营造优良的人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