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骨科AO、BO、CO、MO详细讲解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43KB
约6页
文档ID:502716026
骨科AO、BO、CO、MO详细讲解_第1页
1/6

AO/BO/CO 以及 MO一、 AOAO 的由来:AO 组织于 1958 年在瑞士成立(AO 是德文 Arbeitsgemeinschaft fur Osteosythese 的缩写,原意是接骨手术集团.AO原则:1.解剖复位:通过骨折复位及固定重建解剖关系:2.坚强固定:根据骨折情况、 病人情况和损伤情况选择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的固定方式;3.无创操作:使用细致操作及 轻柔复位方法以保护软组织及骨的血运;4.早期无痛活动:全身及患部的早期和安全的活 动AO的目的:1、通过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和解剖结构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 达到无骨痂性的一期愈合如果断端出现骨痂,通常认为是固定不稳的征兆,应该尽量避免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 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AO的功绩:AO技术的核心是骨折端间的加压固定,以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达到肢体 早期活动的目的折端间加压后的紧密接触在有良好血运的情况下达到骨折一期愈合对于 复杂及关节内骨折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AO治疗引起的问题:1、由于追求坚强内固定,特别是粉碎和复杂骨折,为达到骨折端间 的坚强固定,有时不得不进行广泛剥离,破坏周围血供,而致固定端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 合或不愈合,甚至发生感染。

2、AO原则虽然也含有无创操作的内容,但是,为了达到坚 强固定和解剖复位的目的,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供为代价,无创操作实际是不可能的3、 骨折经精确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断端不会发生坏死吸收,也不产生外骨痂,骨折是由骨 单位越过断端重建这种直接愈合或一期愈合并不牢固,往往在取出钢板后发生再次骨折 4、经过这种严格措施后,并非总能达到早期无痛性功能锻炼相反,不是根据个别患者情 况,为追求早期锻炼,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发生内植物断裂或再骨折二、 BO从AO到BO微创技术:应用于骨折治疗是近年才开展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保护骨折 周围组织,特别是已受到一定损伤的血供这种原则正符合BO的要点我国中西医治疗骨折(CO)的原则“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方针 在某些方面与BO也有类似之处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 AO 学派经过多年广泛实践,已形成从理论到技术设备一整套体系.尽管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但毕竟在骨折治疗上做出巨大贡献.从AO到BO应当说BO是在AO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概 念,它正是针对AO出现的缺点加以修正、改进、发挥,而并非对其替。

对某些AO原有的 行之有效的法则和技术仍应保留,决不能一律排除BO的概念:“骨折的治疗必须着重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一种平衡” (Palmar) 强调骨折治疗要重视骨的生物学特性,不破坏骨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环境BO的内容:n 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n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关节 内骨折仍要求解剖复位;n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n减少内固定物与骨皮质之间的 接触面积等BO的宗旨:保护骨的血供在BO作用下,骨折愈合为典型的二期愈合,即骨愈合历经血 肿机化、骨痂形成和骨痂塑形等阶段,表现在X片上的大量骨痂形成与既往AO追求的 无骨痂性一期愈合相反BO原则: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2.不以牺牲骨折部 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如必需复位的较大的骨折块,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 软组织蒂部;3.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4.减少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 之间的接触面(皮质外及髓内)5.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BO的技术和方法:间接复位:在原离骨折部位采用牵引器、外固架或联合应用多种方法 复位目的在于矫正旋转、成角及短缩畸形,而不苛求解剖复位。

对粉碎骨块可用牵引协助复 位,使其仍保持与相邻软组织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关节内骨折仍需解剖复位,尽最大可 能保持关节面平整对多数骨折采用我国传统手法多能取得成功稳定固定1•钢板:在 传统加压钢板基础上,经过动力加压钢板不断在钢板与骨骼接触的形式上几钢板的材料上进 行了改进:a.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钢板的下面有多个凹陷,,目的在于最大 限度地减少与骨膜及皮质骨的接触面约50%,保护骨的固有血供,还消除钢板的应力遮挡.凹 陷下形成的骨痂作为一种生理性张力带,增加骨强度b.点状接触钢板(PC-fix):钢板与骨 之间仅有点状接触,螺钉仅穿过近侧皮质,螺钉与钢板的钉孔锁定这种钢板类似皮下安放 的外固定架,对骨的破坏更小c.桥接钢板:分直形或波形(Weber)钢板,用于长管状骨 严重粉碎和有缺损者,钢板跨越粉碎骨片,仅两端用螺钉固定其目的在于维持骨的长度及 对线,虽属不稳定固定,但可保存骨片与周围软组织的附着,多能获得二期愈合2•材料: 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低、应力遮挡小、强度高、耐腐蚀性强、无磁性、生物相容性好,已 广泛应用于临床3•交锁髓内钉: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将钢板的偏心固定改为中心性固定。

在股骨、胫骨及肱骨骨折广泛应用当闭合穿钉时,可避免骨折局部的血运遭到破坏对开放性骨折可降低术后感染率,并有利于伤口的处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可增加把持力对 比钢板有明显的优势4•骨外固定器:种类繁多,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不论在构件组成、 形式、材料及简单化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适应症越来越广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属于微创范 畴骨外固定器同样可用于断端加压,其多样化用途如开放骨折、骨质缺损、肢体短缩等如 应用得当,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三、 COCO概念: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称之中国接骨学(Chinese Osteosynthesis , CO)CO系统的核心: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CO系统治疗原则:在有限手术配合下,将复杂骨折转变为简单骨折,采用非关节外固定 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这一转变使CO系统由原始无血疗法向有血疗法转变CO系统骨折愈合模式:在骨折端骨皮质之外1/4萎缩的情况下大量外骨痂生成(骨折二 期愈合)CO系统中药应用:骨折中药应用原则:促进骨折处血液循环加大局部血供,促进血肿机 化,成骨细胞增生,加速外骨痂形成开放性创面中药应用原则:调节局部免疫功能,利 用各种、细胞因子促进创面愈合CO系统力学基础:弹性固定在保持骨折断端微动的条件下的骨折加速愈合模式。

四、 MOMO概念: 记忆装置接骨术(memory osteosynthesis, MO)机械接骨术(Mechanical Osteosynthesis,MO) MO愈合方式:AO愈合方式:骨折端无外骨痂的一期愈合其愈 合质量不理想,易再次骨折BO愈合方式:骨折端有外骨痂的二期愈合从外骨痂转变 为骨性骨板,需要较长时间的塑形期MO现象:骨干部骨折与骨不连,术后3-4个月达到,解剖形态的骨板样与类骨板样替代 MO的问题:由于持续加压作用,固定器嵌入骨干骨皮质,难以取出;由于MO的骨板 样成骨现象(锁骨骨折),固定器被覆盖其下,取固定器时损伤较大AO新原则(2002年)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以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根据骨折及损伤的 个体差异,采用固定或夹板来稳定通过细致的手法和轻柔的复位技术来保持骨和软组织的 血供局部及全身早期和安全的活动总结:应当说,任何一种内固定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有时在微创术式指引下,需联合 应用,取长补短,如同时进行内、外固定,多种内固定同时并用,或在骨折不同部位,或在骨折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方法等认为骨折的治疗方向就是手术,这是错误的,尤其是对儿 童骨折的治疗如此任何公认的适应症或禁忌症都是相对的。

要充分估计儿童的塑形能力, 对成人的骨折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才能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法骨折治疗选择AO理论还是BO理论,我们在临床工作可能经常遇到类似的疑问,如何 取舍,我们有时感到困惑,王亦璁教授有一段较为经典的论述,对我启发颇深,写到下面, 与战友共同学习原文如下:骨折治疗的观点从AO到BO的发展经历了 20余年,骨科学 界对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自AO技术之始,即在显示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了若干严 重的不足学者及临床工作者从相关研究中探索出若干原因及解决途径认识到AO所强调 的“早期恢复骨折解剖学的连续性和力学的完整性”这一生物力学的片面性,进而树立了“重 点维护局部软组织血运”的生物学为主的骨折治疗概念,即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概 念经研究探索先后提出应力遮挡和钢板下皮质骨因血供破坏而引发哈佛氏系统加速重塑 的论点AO技术主要是通过骨折折块之间加压,经钢板固定而完成的,改良的途径顺理成 章地首先集中于固定器材的革新,包括原材料、构形等当然这决非问题的全部,治疗方法 同样重要改良既往不合理的处理措施势在必行这也正是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理应理 解为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即生物的合理的接骨 术的道理。

在后继的许多临床探索中, 陆续提出了除新的固定器材以外的多方面的改进,包括:复位手段、固定方法、固定术式等 通过如此多方面的总结,又反馈影响到理论上的修正AO从原始的理论依据“一期的坚强 固定,重新恢复骨骼解剖学的连续性和力学的完整性”转变为“骨折治疗必须着重于寻求骨折 稳定和软组织完整之间的一种平衡”,以及“骨折愈合的重要条件是存在活力的骨块与主骨的 迅速连接(Gautier)”,这种转变是否更为科学,更加合理?欧洲的一些专家Rozbrach、Muller、 Gautier、Ganz等于1998年总结了 AO在过去20年治疗股骨干骨折不同方法疗效的比较, 显示出:从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物失效率、迟缓愈合、不愈合率、畸形愈合率、再手术率 及整体失败率各方面衡量,间接复位架桥固定均优于往年的直接复位坚强固定骨折愈严重, 对比愈显著,其他报告也多类似所谓架桥固定(bridge plating technic)系以跨越粉碎骨折部 的长钢板或角钢板固定,而只对关节骨块以有限的螺钉固定,概称为长跨度(钢板)-低密 度(螺钉)固定所用钢板也以有限接触钢板(LC-DCP)为主前述的桥接钢板(直接及 波型)固定其性质也属架桥固定。

由于钢板对侧软组织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完整,该侧骨痂得 以较快的形成连接,从而大大减少了钢板疲劳裂断固定失败的机会以上均为AO向BO转 变中,临床上发展的新形式BO目前仍在发展成熟中,尚不足以视为体系但这种趋势我 们必须认识和重视,结合我们自身的重视,结合我们自身的工作当有所考虑以上是王教授的论述因此看来无论AO或BO,在临床中都是是具体情况而定的,AO对于原有的原则进行 了重新解释,这种解释并不是牵强的增补,而是更为合理、科学的去理解骨折的愈合与固定 理论,也将BO的一些原则融入其中我个人还是坚持应用目前的AO原则,BO对大段的 粉碎的骨折处理更为合适,试用范围远不如AO理论更为广泛另外关于骨折的分型,AO 分型其实并不繁琐,而是更为系统,当然有些其他分型可能更合理,如胫骨平台骨折的 Schatzker分型,但是AO分型从整体上指导了我们对于骨折处理原则,个人认为这种分型 是科学的,完整的以下是目前的AO原则的解释及BO的原则,也许我们能从其中看到一 些新的气象,临床中能够二者有机结合另上传骨折的AO分型原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