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难问题的建议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难, 农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更难 多年来, 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了农村教师职称评聘难上加难, 农村中小学教师成年累月在教育第一线上默默耕耘, 为农村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别无他求, 仅仅是希望能够按时参评相应的职称, 得到国家的认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师很难按时评上相应的职称 这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存在问题:1 、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太少,是造成教师评职称难的主要原因每当评职称时,都会有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教师, 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小学教师不安心本地、 本职岗位工作,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或改行干其它工作, 严重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果造成大量活的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 迅速集中到城里, 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 偏远地方, 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2 、硬杠杠多,过于苛刻。
学历要 “达标 ”、要有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获奖证书,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书一样也不能少职称评定的条件成了一个筐, 有人还嫌这个筐不够大, 又把下乡支教作为一个限制性条件塞进来真是荒唐其实,给评职称附加这么多条件也是指标问题,为了解决指标匮乏问题,各地就制定出一大堆限制性条件,来阻挡教师对于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师来说, 他们有的可能没有文凭, 有的可能没有大部头的著作和连篇累牍的论文,但他们当中不乏一些讲课深受学生喜欢的 “专家 ”,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特点的教材、教法,完成了对大批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 就在课堂上涉及的知识面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言, 中小学教师一点也不亚于一个大学教授 中小学教师这种博而不精的状况是基于中小学阶段教育的特殊性而出现的,也是中小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决定的3、标准和办法欠规范教师职称评定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一个学校一个标准,但都有其不合理性有的是全校教师投票排序,有的是按奖励证书加分,有的是学校领导决断, 不管怎样都存在着许多弊端 投票的可以搞串联; 奖励证书可以花钱买、造假;领导决断的,更有其倾向性,弄得干群关系紧张。
4、腐败的温床 1 )养肥了一大批主管职称的各级政府官员和评委评定职称已经演变成关系和权力的较量能不能评上职称,关键不是衡量其教学能力、业绩成果,而是看其和官员、评委的关系怎样,在单位人缘如何农村教师评中级职称(小学高级或中学中级)最少要过5 关,加上学校就是6 关,学校关、乡(镇)校区关、县教育局关、县人事局关、市人事局关、市教育局评委会关,每一关都要请客送礼或送钱 2 )全民造假假文凭、假学位、假证书(各种获奖证书、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等)、假论文 3 )评审费年年上涨评定职称收费标准越来越高,收费部门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些单位的创收项目 动辄就是几百元上千元, 评审费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4 )成了有关政府部门敛财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计算机、外语、普通话),这些考试的报名费、资料费和培训费,是政府主管部门的一大笔收入, 职称考试也就成了有关政府部门创收敛财的渠道 媒 体曾报道过某省教育厅和人事厅为一项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试的 “权属 ”问 题打了起来,僵持不下5、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制造矛盾、产生悲剧由于名额有限,每年评职称时,够条件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用种种手段(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评上职称。
为了职称,弄虚作假,明争暗斗;为了职称,有的老泪纵横,有的动口动手,斯文失尽;更有甚者,上梁下河经过不正当的竞争,难免会离心离德,甚至相互嫉恨和拆台评上职称的,自然是心中窃喜,没有评上的,垂头丧气,满腹委屈和牢骚不少人从此消极怠工,或是与领导 “干戈相见 ”每年一到评职称时, 各个学校领导都愁, 参评教师更是烦心, 在这期间无心备课,上课也难专心,每次评职称几乎都是在争吵中,打闹中,上告投诉中落下帷幕 给许多教师的心理留下一种难言的心痛 年复一年地在撕裂着教师们的心,本是好同事, 却在职称评定中成了相互揭短、 相互抵毁的对手 有的气大窝火者竟弄得精神崩溃,患上精神病,而无法上课;更有甚者,由于激动得了中风,抢救后留下残疾, 有的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亡 一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定都是对参评教师身心健康的一次摧残职称评定已成为老师们的一种包袱,或一种痛某中学一位女教师, 55 岁, 32 年教龄、 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 教学很好,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 在等待张榜公布的时候, 她自杀了 由于高级职称名额很少,而竞争者很多,学校里弥漫着一种不友好的竞争气氛这使她很不习惯一个老师对她谈论另一个老师不该占着茅坑不拉屎。
她听后觉得是在说自己 另一个老师在办公室大骂某老师好狗不挡道, 她听了心惊肉跳 一些和她有竞争的老师,见了面不再和她打招呼,她更是无法接受……6、缺乏监督和上诉、纠错机制各级主管职称官员不受监督,评委的产生和工作也没有监督没有上诉、纠错机制,对有证据评审不公的案例无法上诉教师评定职称, 相互竞争本是题中之义, 而现行的评审办法, 往往不是激励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去竞争, 而是集中在一个短时间内, 把僧多粥少的矛盾充分凸现出来,评定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 “独木桥 ”,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评职称评出了腐败、评出了歪风邪气,评出了矛盾、评出了不和谐、评乱了教学秩序 比如教学经验保密, 教研活动开展不起来, 教师之间勾心斗角, 互不买账,甚至相互攻击,关系紧张难怪有教师说, 给教师评职称不如健全和完善工资制度, 平平和和地让教师按劳取酬,按时加工资,用制度办事,而不是人治,加大奖励力度,对教绩突出者给予应有的奖励,就行了,就满足了主要是图个安逸中小学教师职称该停了!二、建议:1 、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工资待遇。
2、如果既得利益部门不愿意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那就取消名额指标限制, 凡是够条件的都可以申报, 全省或全市统一评审, 这样就避免了逐级分配指标(市分到县,县分到校)而产生的 “锅底效应 ”(即靠近 “中央 ”的指标往往较多,所以城市学校的指标往往多于农村学校),有的到点就评,有的等到退休都评不成的现象3 、对岁数较大、教龄又长(如男 50 岁、女 48 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凡具备了中高级职称任职资格条件的, 即可申报评审, 给予晋升机会 让他们享受到相应的中高级职称待遇以此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突出矛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4、取消一些过于苛刻的硬杠杠如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获奖证书,培训进修证书、下乡支教等条件一位教育专家说: 中小学教师只要教好书, 就是好教师, 他们不是理论工作者,不是科研人员,不需要承担科研任务,也不用搞什么课题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安下心把孩子们教好, 给国家培养人才, 有时间当然可以总结总结经验, 也不一定要发表在刊物上,工作心得、教学体会都可以作为评审参考有的老师课上得好但未必能写得出好论文,而写得出好论文的未必课上得好 教书育人才是中小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因此, 没有必要把发表论文当作他们评职称的一条硬杠杠 把论文当作一种评职称的条件, 很容易助长教师抄袭论文的不良之风有位专家说,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大多数都是抄的现在网络发达,想要什么样的论文都可以在网上搜到, 或者通过搜索, 将几篇相关的论文拼凑成一篇论文5 、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 “应评尽评 ”在实行教育一费制的情况下,硬性规定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有人说,重点中学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3:4:3 ),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不利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一些传统上教学水平较高的重点学校, 往往人才济济, 符合职称晋升条件者众多, 应实行 “应评尽评 ”6、增加职称评定透明度,取消淘汰比例数规定有人说,在评审会上,要淘汰15%〜20%为什么规定比例数?评审要有标准,达到标准的多,通过的就应该多, 不符合标准就淘汰 评职称也应该和高考录取一样, 退档要写明退档理由,评职称也要写明不通过的理由建立上诉、纠错制度,老师们提出异议,理由合理、证据充分,就要有仲裁机构来裁定7 、 降低评审费 评审费是怎么算出来的?收多少, 花在哪里?依据是什么,不是常常说 “公开公平公正 ”吗?评审费的收支应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