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

高****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63KB
约7页
文档ID:232843169
2022年《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_第1页
1/7

《琵琶行》课文鉴赏说明一 诵读提示《琵琶行》在用韵上很有讲究. 1 诗的开头共有四联,第一联和最终两联用的是入声韵, 只有其次联用了平声韵. 结尾三联全用入声韵. 这就显示了全诗的基调:凄凉,压抑. 2 诗中换韵频繁 〔共 18 次〕,除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内心郁闷这两段外,或一联一换,或两联一换,而且全是平仄韵相间,仄韵中又以 入声韵居多.平声韵有延长音,而入声韵很短促,韵脚读得清晰,便有抑扬起伏 的音乐成效.诵读这首诗仍要留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需化身为诗人, 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化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下面谈谈关于个别句段的处理看法.1 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终两句,心情应有变化: “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 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域中,哀痛暂被驱散.2 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 “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 “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急,喧闹,至“裂帛”戛然而止.3 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轻盈,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4 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 “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 “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5 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终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慢慢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二 整体感知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 月夜送客江边, 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 宾.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 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 生活中布满了轻盈.然而这样的轻盈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 ,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 ,“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羞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凄惨命运.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际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示意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 ,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最终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 “谪居卧病” 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终他没有说出遭贬的缘由──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 ,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三 鉴赏要点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特殊杰出.诗人特殊熟识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 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域.然后分两个阶段写 她的演奏内容. 开头演奏的大致是她依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 由于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 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 为下文作铺垫的, 虽是淡淡的几笔, 却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神奇: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并运用生动的比犹如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精妙乐音和旋律的进展变化. 第一乐段兼用比如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叉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迫而愉悦的情 调.其次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 接着又逐步缓慢下来, 好像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 “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 ,并期望着变化的到来.果真,第三乐段一开头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 ,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进展得很快,接着就显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喧闹而紧急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深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附带说一下,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 跟钢琴曲子最终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成效,使听众连续沉迷在乐曲的境域里.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观看.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环围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 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 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确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明月江水寒” 之际, 明显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孤寂感. 二是它的确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哀痛气氛,都是烘托它的.其次次是明写,琵 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 以证明她技艺的精深.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 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猛烈共鸣, 原先他俩“同是天际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 ,但主要是环围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缘由,就仅以“辞帝京” “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存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 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 ,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成效补足“同是天际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此外,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 “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其次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独,凄凉境况.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凄惨生活.四 其他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熟知音乐有着亲热的关系. 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 白居易看, 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 那人不信, 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比,全部演奏者的姿态及指 法都跟图上一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画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有人认为“初为《霓裳》后《六幺》”一句是总写,“弦弦掩抑” 以下四句是写 《霓裳》,“大弦”以下十四句是写《六幺》 .此说不行信,《霓裳羽衣曲》是舞曲,调子是轻快的,怎么能“似诉平生不得志”呢 .因此,我们只能作这样的假定:开 始琵琶女弹的是自选曲,而《霓裳》 《六幺》就是诗人指定的曲目.这是合乎情理的.但《霓裳》《六幺》的演奏情形不便分写,并且从艺术上说也没有分开写 的必要,所以诗人就从中挑选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来写, 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解题指导一 设计此题,意在使同学从整体上把握诗的内容,懂得叙事诗总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 要找出诗人和琵琶女命运的共同点. 这些问题解决了, 才能进入诗的意境.答案见“整体感知”和“鉴赏要点”中有关部分.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二 1 音乐家的手指能传达各种微妙的感情.有人说,萧邦演奏钢琴曲的第一 个音符, 就能给人以特殊的感觉. 琵琶女大约也是如此, 这说明诗人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可抓住这一点启示同学的想像.答案见“鉴赏要点” .2 设计此题,意在使同学通过想像领悟音乐美.笼统地回答是毫无意义的,一 定要作具体分析,使同学懂得器乐曲中常有仿照自然音的片段 〔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的“暴风雨” 〕.答案不求统一,例如艺术通感也可以包含在内.答案见“鉴赏要点” .3 从侧面烘托,说明四周船上的人们都沉迷在“余音绕梁”的境域中.这是背诵的预备.详见“诵读提示” .三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 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颜色, 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神奇想像.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就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域,多用比如手法.教学建议本课用一课时自读.在鉴赏方面,主要的要求是: 1 仔细品尝诗的主旨句“同是天际沦落人”的具体内涵,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 完成,就给同学课后连续领悟制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 叙事手法等, 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 实践证明: 读诗主要靠同学自行领悟,老师讲得过多,同学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在诵读方面, 要求能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其次段. 必需指出,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 更重要的是, 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假如其次段能当堂成诵,课后自然有爱好练习背诵全诗. 事实上, 过去的同学背诵全诗都是依靠课后练习.只要在课上的确对这首诗产生了爱好,就不会把这种练习看成负担.下面谈几点设想供老师们参考.1 要求同学在课前预习中仔细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对比,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其次句 〔“明年秋 铮铮然有京都声” 〕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 〔“予出官二年 有迁谪意” 〕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目的是使同学明白故 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特殊必要的,必需切实完成.2 一上课就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老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 〔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制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忙学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生记诵等作用 〕.至此,整体感知已基本完成,往下再就诗中的音乐描写连续深化鉴赏.3 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可以用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主线画一个示意图,尽可能简明一些,可以边问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供参考.第一次 〔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 〔示意沦落 〕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 〕其次次 〔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 《六幺》 〔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同是天际沦落人” 〔点明主旨 〕第三次 〔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略写〕 (照管) “江州司马青衫湿” 〔侧面烘托 〕图中括号里的字词都可以用提问方式启示同学自己说出. 诗的末段如何照管 “同是天际沦落人”这个主旨句,要作具体分析 〔这里有动人的内容 〕.最终归结到沦落的缘由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4 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应与诵读相结合.提问可据练习第一大题中 2,3 小题略作补充,重点是“鉴赏要点”中所说的三个乐段,这是音乐本身的内容,没有很高的音乐鉴赏力是写不出来的.也可以让同学说说自己读这段文字后的体会. 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