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三次大西征及胜因分析蒙古建国后,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余年时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起庞大的 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既深且远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肃清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子 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 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 马尔干(Samarkand),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 高加索,深入俄罗斯(Russ),于1223年大败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 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 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后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窝阔台 于1235年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大军再度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花剌子模,杀札阑 To不久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
1241年,北路蒙军在 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Legnica),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 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拔都忽接 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于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 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 ,在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 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报达(Baghdad ,今巴格达),屠杀八十万人,灭亡历时五百余载的黑衣大食 (Abbasids)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 东部的塞浦路斯岛)本来他还要进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阵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师蒙古大军西征为什么所向无敌?历史上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凭借较少的军队和漫长的后勤供应战胜了所有的敌 人(1260年对穆斯林的爱因加鲁特战役失利未计算在内),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 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通常很少,总数不过最多20万人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 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则更少,没有出现在中原对金的钧州一战中列阵"层层叠叠,厚20里"的情形。
这 有哪些原因呢?拙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 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 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 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明朝戚继光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靴革旦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 比的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孙子兵法》的影响,讲究"诡 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 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 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 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 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看,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
这个方阵的两翼 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 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 别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 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 穿看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但是与东方不 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 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 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 而告终蒙古人的战术蒙古在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 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
在中原各高大坚固 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 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汉族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 石武器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 蒙古人的远S巨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 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 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 击后蜂拥而来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 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 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 克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 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
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但蒙古骑兵的战 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而且, 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 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