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 育 学 院马健生 教授E-mail:majiansh66@电 话:58802037办公室:英东搂C区708课程目标v教育研究方法是指从事教育学经验研究的方法, 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v以技能的形成为主:v能够理解教育研究过程v能够阅读和批判教育研究文献v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v能够设计简单的教育研究方案v掌握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参考书目v1.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2005年v2. 高尔:《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2年v3. 米勒:《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重庆 大学出版社,2004年v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v5. 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5年v6. 杨玉圣:《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年成绩考核v1. 课堂参与:20%v2. 课外作业:30%v3. 期末考试:50%《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大纲v第一章 教育研究本质v第二章 确定研究问题v第三章 教育研究伦理v第四章 文献综述v第五章 研究设计v第六章 抽样方法v第七章 测量方法v第八章 调查研究v第九章 实验研究v第十章 实地研究v第十一章 评价研究v第十二章 行动研究v第十三章 定量资料分析v第十四章 研究报告撰写第一章 教育研究的本质v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特征v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v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v第四节 研究的类型v第五节 对研究的批评性分析v第六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特征v一、教育研究的概念 v二、教育研究的特征 v三、教育研究的困难一、教育研究的概念v(一)研究v研究就是一个认真地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 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v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获得证据以支持或反对所提 出的事实或原则v(二)教育研究v教育研究是指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教育世界中 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 种教育现象、教育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v(三)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不属于具有思辨 色彩的人文学科,如哲学等 二、教育研究的特征v1.研究的主题(现象领域或范畴)是教 育的(主体的人、社会行为、教育现象 ),具有社会性,而非自然的v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可感知的资料 ),而非思辨的v3.研究问题是科学的(由科学来回答) ,而非判断的由科学来回答的问题 ,如状况究竟如何、为什么如此,而不 是是否应该如此) v4研究过程是系统的(有程序),而不 是零碎的三、教育研究的困难v1.人的特殊性(对象的主体意识)v2.研究的干扰性(研究者的干扰)v3.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社会、心理、历 史、文化和其他)v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伦理、政治)v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也是研究 对象的一部分,情感影响)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价值v一、增加教育知识 v二、研究的理论功能:建构与检验 v三、研究的个体发展功能v四、研究的教育改进功能 一、增加教育知识v1.个人的感觉经验:不可靠、不完整v2.与他人意见一致:可能是错误的v3.专家意见:权威v4.传统与常识v5.逻辑学v6. 科学方法科学的性质v1.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拒绝感情用事和 浪漫的思辩v2.可重复性:可以由任何感兴趣的人按照科学的 程序来重复研究。
v3.可积累性:v4.理论的可证伪性:所有结论都是暂时的和允许 改变的v5.科学知识的确定性:日益精确,绝大多数知识具 有持久性v两个特征:自由地思考;公开的程序二、研究的理论功能v1 .开创理论:偶发机遇模式v2 .重整理论:注意被忽视的事实v3 .扭转理论:新方法、新技术v4 .廓清理论:概念澄清三、研究的个体发展功能v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科学的相关内容v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学者在探索教育世界 时所作的一切,v有效学习,避免弯路,尽快发展的捷径 四、研究的教育改进功能v粗略地讲,研究成果要么以“X”是“Y”的 形式出现,要么以“具有Y特征的X的概率 是P”的形式出现与之相反的是,对实践 具有意义的成果则表现为“甲应该对乙采 取Z行动”之类的形式,换句话说,它们是 用含有“必须”、“理应”,或其他包含价值 判断成分的惯用语句形式来表示的但是 ,逻辑告诉人们,从仅仅用“是”来表示关 系的语句中是不能有效地推导出含有“必 须”之类的结论的v ——菲利普斯特别提示:v为了成为合格的研究人员,最重要的是 要通过阅读研究报告和从事自己的研究 来积累经验;v要学会从事研究,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 法就是师从某一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
第三节 方法体系v一、方法论 v二、研究方式 v三、具体方法和技术一、方法论: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视角 v1. 实证主义方法论v主流;v物质现实和社会现实独立于观察者,只 要能够毫无偏见地对这些现实进行观察 ,观察的结果就构成科学知识;v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和可观察到的现象;v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现象;v 具体、客观的观察,v 经验概括,v 可重复v量化研究v2 .人文主义方法论v被忽视;v社会现实是由参与社会的个人构建而成的;现 实的构建表现为阐释的形式,即人们赋予社会 环境的意义构建了现实;知识经由协商而来v寻找途径以使个人展示其对社会现实的建构;v研究个人创造的意思及其他内部现象;v研究人员自身就是其研究的社会现实的不可分 割的建构者;v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差别:人的特殊性v 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v 投入理解,人对人的理解v质性研究 二、研究方式v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v每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 ,构成一项具体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教育研究 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 完一项具体教育研究的全部过程v1. 调查研究:普遍调查、抽样调查v2. 实验研究: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v3. 实地研究:参与观察、个案研究v4. 文献研究: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历史研 究等三、具体方法和技术v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 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
v问卷法v访谈法v观察法v量表法v抽样方法v测量方法v统计分析方法v定性资料分析方法v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第四节 研究类型v一、研究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 价研究v二、研究范式: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v三、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 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评价研究特征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 研究 目标产生新知识,包 括发现变 量之 间的关系,理解 基本的教育现象在对决策者有用的应 用背景中探索基础知 识的价值,解决紧迫 的教育问题提供对应 用于 教育问题 的措 施的精确评估 ,努力改进效 果 潜在 理论选择 一种理论来 指导假设检验选择 一种理论、方针 或直觉预 感来探讨社 会系统的动力选择 一种理论 以适合所评价 的问题 适用 技术理论表述、实验 法、抽样、统计类似基础研究,只是 处在一个研究的应用 可以立竿见影的背景 中运用适合问题 的常规技术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比较量化研究质质性研究 哲学基础础 研究范式 逻辑过逻辑过 程 理论论模式 主要目标标 分析方法 主要方式 资资料收集技 术术 研究特征 研究对对象 研究报报告 实证实证 主义义 科学范式 演绎绎推理 理论检验论检验 相关关系\因果联联系 统计统计 分析 实验实验 、调查调查 量表问问卷\结结构观观 察 客观观 个人或样样本 客观观公正 人文主义义 自然范式 归纳归纳 推理 理论论建构 深入理解社会现现象 文字描述 实实地研究 参与观观察、深度访谈访谈 主观观 个案 诠释诠释 性报报告反映建构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区别v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各有其发展的传统,量化研究受 到实证主义影响甚深,早期质性研究也有浓厚的实证 意味。
但是,一般而言,质性研究侧重自然情境的探 究,重视人们意义的建构与情境脉络的影响,以及研 究本身含涉的价值等;量化研究则侧重于变量的控制 ,重视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甚至进行预测,强调价 值中立v量化研究侧重于、而且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 和计算质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 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v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不是回答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方法 ,相反,这两种方法构造不同的的途径来回答不同类 型的问题v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形成一个连续统一体v任何一项研究在总体上必须有一个界定,要么是质性 研究,要么是量化研究;这决定了研究设计的性质和 基本思路第五节 对研究的批判性分析v一、对客观现实的质疑v二、对沟通的质疑v三、对价值的质疑v四、对未阐明的假设的质疑v五、对社会结果的质疑第六节 教育研究的过程v一、选择问题阶段v二、研究设计阶段v三、研究实施阶段v四、资料分析阶段v五、得出结果阶段作业v根据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你认为一项好 的研究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