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题十一体育运动中的群体凝聚力马红宇 研究进展 群体凝聚力作为群体的一个特性,代表着群体的团结、一致、和谐实证研究表明群 体凝聚力与群体成员的坚持行为、出勤率、满意度及努力有关(Carron Lott Evens Goodman,Ravlin Dion,2000) 由于凝聚力与绩效关系研究结论的不一致,这种多维结构的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多 维结构主要体现在将凝聚力划分为任务凝聚力与社交凝聚力Bales (1999)指出研究群 体的理论与方法应强调将群体行为划分为任务导向和社交导向同样,其它群体研究者亦 提出了对凝聚力的任务与社交成分进行分别测量如 Gross 等(1952)将凝聚力区分为任 务凝聚力和关系凝聚力任务凝聚力(Task cohesiveness)是指对群体任务的承诺或群 体任务或目标对群体的吸引( Hackman, 1976) 关系凝聚力(Interpersonal cohesiveness) 是指群体成员间的吸引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喜欢(Evans Carron, 1982 ; Hackman, 1976 ; Hogg, 1992 ; Tziner, 1982) 。
在运动心理学中,凝聚力的多维结构以Carron 及其同事的研究最具代表性,Carron及其同事提出了凝聚力的概念模式及群体环境问卷1982 年 Carron 对凝聚力进行了界定 (见前文)1982 年以来, Carron 的定义及概念体系在大量有关凝聚力研究中被认可并引用其定义亦在不断地完善之中1998 年 Carron 等人对凝聚力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指出 凝聚力是“反映群体在追求其工具性目标的过程中和(或)为了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 结在一起、保持一致倾向的动态过程”这个定义基于三项假设:一是凝聚力作为群体的 特性是可以通过群体成员个体的感知来进行测量的;二是群体凝聚力反映了群体对其成员 的吸引及群体一致性两方面,即将群体与个体进行了区分,这种区分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2 也曾有提及( Cattell, 1948) 从单独的群体成员角度来看,群体与个体是指感知的两个对象或层面; 三是成员对群体的感知主要集中在群体任务方面(如群体目标) 和群体社交 方面(如关系) 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维度:群体任务对个体的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o the group-task, 简称 ATG-T ) 、群体社交对个体的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o the group-social, 简称 ATG-S ) 、群体任务一致性(group integration-task,简称 GI-T) 、群体社交一致性(group integration-social, 简称 GI-S ) (图 11.1 ) 。
1998 年 Carron 等人所修订的凝聚力定义突出了凝聚力的特征,其特征在运动群体、工作群体、军事群体及其它社会群体中都很明显其所反映的特征主要是:1.凝聚力是多维的, 影响群体团结的因素未必在另一个群体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比如一支篮球队有 很高的任务凝聚力,但从其社交角度来看却存在着公开的冲突,而另一支篮球队在社交方面凝聚力很高,但却缺乏围绕任务的凝聚力;2.凝聚力是动态的,既不是像状态那样短 暂,又不是像特质那样稳定一个群体的凝聚力经过一段时间会改变,在群体形成早期影 响凝聚力的因素随着群体的发展可能变得不再重要3.凝聚力是工具性的,即所有群体 形成都有一定的目的;4.凝聚力有情感维度,即使在高任务倾向的群体中如运动队、工 作团队、军队,通常社交凝聚力亦会随着成员间的工具性社会社交及沟通而得以发展 2.凝聚力与有关变量的关系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开展了许多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因缺乏概 念或理论模型的指导而影响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Carron(1982)提 出了一个整合的模型,将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凝聚力结构全部纳入 其中,形成了一个关于运动群体凝聚力的理论模型,如图11.2 所示。
群体凝聚力群体对个体的吸引群体一致性图 11.1 群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式(Carron, Widmeyer, Paskevich, 2001; Gill,2000) 如 Carron 等( 1998)指出凝聚力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特征,凝聚力既不像状态那样短暂,又不像特质那样稳定即在群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凝聚力的 具体表现可能不同 然而在运动领域目前尚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实证研究来说明运动群体凝聚力的动态性如何在研究中体现凝聚力的动态性,考虑群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将是凝聚力研究有待突破之处第三, 凝聚力理论模型的整体性目前运动中凝聚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将凝聚力视为某些因素后件变量(concequence) , 如探讨领导行为与凝聚力的关系(Westre Gardner, Shields, Bredemeier, 马红 宇, 王二平 , 2002 ) ,凝聚力与满意度的关系(Widmeyer Widmeyer Ryan,1982)中的努力分量表对自己 知觉到的努力水平进行评价,他们的教练对每一名运动员的努力水平也作出评价,以教练 和队员评定的平均数作为反映队员的实际努力程度指标。
告诉运动员和教练让他们对常规 赛季开始到赛季中间这一段时间(Time 1)进行一次评价,还要对对常规赛季开始到赛季 结束( Time 2 )进行一次评价 个人成绩运用 Sonstroem & Bernardo 方程( 1982)对个人成绩进行评定:成绩 =SHOT%(PTS+REB+AS+ST)-TO+10 其中, SHOT%为投球中篮和罚球百分比,PTS为每次比 赛的分数, REB为每次比赛的抢前场和抢防守篮板球次数,AS 为每次比赛助攻次数,ST 为每次比赛抢断次数,TO为球易手次数,10 为确保正分数的常数 2.3 程序首先,研究得到被试本人、教练及其父母同意为了确保运动员在反应时不受干扰, 当运动员完成问卷时教练不在现场在赛季中间(约一个半月,范围=8-13 次赛事)及结束(约三个月,范围=20-25 次赛事)时,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问卷,运动员 的比赛统计数据则由其教练提供主教练还要回答每位队员的努力程度13 2.4 数据分析由于凝聚力的动力特性,对本研究中Time 1 和 Time 2 所收集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设 计自变量为凝聚力的四个维度组成,中介变量为努力,应变量为客观的个人成绩。
为了检验努力是否是凝聚力与个人成绩的关系中的中介因素,运用Baron & Kenny(1986)所讲 的回归方法进行中介因素的分析自变量为凝聚力的四个维度组成,中介变量为努力,应 变量为客观的个人成绩 分析单位为了检测凝聚力与个人运动成绩间的关系,逻辑上使用个体球员为分析 单位然而,这将引起统计问题,因为这错误地假设球员的反应是独立于整个球队的 (Croabach,1976 ) 一些研究者建议可通过看组间和组内差异来分析数据以解决该问题 在本研究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群体数(n=8) ,分析组间差异是不可行的因而,将个体球 员作为分析单位, 将数据转化为z 分数以反映每个球员的分数与球队的平均分的差异这些标准化的分数可以对个体球员进行比较,而且还可控制特殊的球队情形的影响 3.结果3.1 问卷的信度 用α系数(Cronbach,1951 ) 检测 GEQ 量表及努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在 Time 1 阶段,GEQ 量表中仅有群体任务一致性(GI-T ) (α=.720 )量表是可靠的,这是唯一可在后面的 研究分析中使用的量表努力量表的α系数是可接受的(α=.772 ) 在 Time 2 阶段,群 体任务对个体的吸引( ATG-T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是唯一不能接受的量表(α=.669 ) 。
为了改进这一量表,将第二题(“我对我的上场时间不满意”)去掉,则有较高的内部一致 性(α =.816 ) 将这个改进后的量表用于所有下面的分析其它三个量表均达到了可接受 水平( ATG-S α=.778 ,GI-T α=.848 ,GI-S α=.773 ) 在 Time 2 阶段,努力量表的α 系数是可接受的(α=.77 2 ) 3.2 初步分析 对感兴趣的变量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表 1 略) 表 2、3 分别列出了Time 1 和 Time 2 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表2、3 略) 3.3 凝聚力预测成绩 在每一段时期, 用非逐步回归对GEQ 的每一个量表进行凝聚力与个人成绩关系的检测(表 4) 在 Time 1 阶段,群体任务一致性量表(GI-T )不能有效地对个人成绩进行预测 在 Time 2 阶段,只有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量表(ATG-S)对成绩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表 4 用非逐步回归法凝聚力对个人成绩的预测变量Time 1 B SE-B βR2?R2GI-T 0.03 0.13 0.01 0.00 0.00 变量Time 2 B SE-B βR2?R2GI-T 0.09 0.10 .11 .01 .01 GI-S 男-0.01 0.19 -.01 .00 .00 女-0.04 0.12 -.05 .00 .00 ATG-T 0.17 0.10 .19 .04 .04 ATG-S 0.22 0.10 .24* .06*.06*3.4 努力对凝聚力个人成绩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在 Time 1 阶段,凝聚力与个人成绩间的关系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故未使用中介分析 技术。
然而,在Time 2 阶段,群体交往对个体的吸引量表对成绩的预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中介分析技术中可用这个自变量 表 5 在 Time 2 阶段努力对凝聚力与个人成绩的中介作用变量B SE-B βR2?R2ATG-S on EE 0.31 0.12 .26﹡.07﹡.07﹡ATG-S on Perf 0.27 0.11 .24﹡.06﹡.06﹡14 ATG-S & EE on Perf .09 ﹡.09 ﹡ATG-S 0.18 0.10 .20 EE 0.20 0.12 .19 在 Time 2 阶段,在队员对群体交往的吸引上,努力是凝聚力与成绩之间的中介因素 即对赛季结束的群体交往凝聚力高会增加其努力水平,努力水平是增加成绩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在赛季中间的测试结果并未支持本研究所提出的两项研究假设,而在赛季结束后的测 试结果表明群体凝聚力可显著预测在整个赛季的个体的成绩表现;努力是凝聚力与个人成 绩的中介因素这说明努力可能是群体凝聚力能积极影响个人成绩的机制之一案例来源: Bray C.D. & Whaley D. E.(2000) Team Cohesion, Effort, and Objective Individual Performance of 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5:260-275 点评:本文研究凝聚力与群体成员的个人成绩有关的中介变量,以更清楚地理解凝聚力与成 绩之间的关系,从选题来看,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在研究设计上,有以下几 点值得学习: 一,对反映篮球这一集体项目运动成绩的指标尝试采用个人成绩,由于个人成绩更多地为运动员本人所控制,在反映凝聚力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上较群体成绩如胜/负 更为敏感;二,考虑了凝聚力的动态性特性,在研究中的不同阶段Time 1 和 Time 2 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三,考虑了数据分析水平问题,尝试同时分析个体和群体水平,但由于 缺乏足够的群体数,采用了 z 分数的形式以控制群体的影响从研究结论来看,对运动实践有一定的启发, 即教练不应忽视群体凝聚力对个体成绩的影响,特别要考虑群体交往对 高中队员的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