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庄漫录》浅析摘 要:张邦基生于北宋末年,所著《墨庄漫录》一书,为其平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之录起初本书并不被重视,直到明清 两代,才出现了多种版本《墨庄漫录》一书所涉及内容极为庞杂, 重点则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诸如赏析、考释、评论等方式,多有 可取之处也有一些诗歌后世已不传,则有辑佚价值;有与其他传世 文献文字异者,则有校勘价值总之,《墨庄漫录》是一部颇具史料 价值的笔记关键词:张邦基;《墨庄漫录》;《墨庄冗录》;内容;价值1作者及成书张邦基,字子贤,淮海人生于北宋末年,具体生卒年不详史 书无传记,亦不见其他典籍资料有相关记载《四库全书总目》载: “邦基字子贤,高邮人仕履未详,自称宣和癸卯(1123)在吴中见 朱?宜?采太湖量山石,又称绍兴十八年(1148)见赵不弃除侍郎,则 南北宋闲人也 [1]这些资料也都是从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一 书中所得孔凡礼先生点校此书,在书前的“点校说明”中对张邦基 本人及《墨庄漫录》的相关信息有比较详尽的考证和说明,对阅读本 书甚有益处张邦基的著作除《墨庄漫录》夕卜,据明代焦?f的《国史经籍志》记载,还有一本:“《侍儿小名录拾遗》一卷,张邦基 [2]此书至今 有传。
但是据《四库全书总目》考证:“旧本题宋晋阳张邦?鬃?,前 有邦?仔颉?…此本为明商?F所刊,独题为邦?祝?不知何据考?F刻 《稗海》,此书与张邦基《墨庄漫录》相连,岂因彼而误作邦基,乂 伪基’?住?耶? " [3]笔者曾见《侍儿小名录拾遗》一书,文字风 格与《墨庄漫录》迥异,且前者较之后者,格调亦相去甚远,应非出 自一人之手,《四库全书总目》之论确有其道理焦?f之后之学者如 祁承《澹生堂藏书目》、法式善《陶庐杂?h》等,与《国史经籍志》? 载类同,应是以讹传讹、考证未精之故据书中所记载可知,张邦基此生游历过许多地方,少年时曾在襄 阳,后到过陈州、真州、颍昌、唐州、亳州等地,在扬州居住过一段 时间,还曾在四明市舶局任官,不过时间不长,可能张邦基也无意于 仕途后又到过杭州、润州,本书写到的最晚的时间是绍兴八年,即 1148年据孔凡礼先生的推测,这时“邦基大约已至五十多岁”,⑷ 可能己是晚年,此后再无其任何信息《墨庄漫录》的最终定稿应该 也就在这一时期此书为作者的“漫录”,顾名思义,就是作者的随笔整理集作 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记录下来,最后成书时也没有进行细致 有规则的编排,每则记录之间并无逻辑上的必然关联。
内容上更是丰 富多彩,包括文学、艺术、山川、物产、风俗、官制、文字音韵、轶 闻等多个方面宋代还有其他一些以“漫录”命名的笔记类著作,例 如陈世崇的《随隐漫录》,史浩的《?峰真隐漫录》,吴曾的《能改斋 漫录》,曾?V的《高斋漫录》等,无论卷数多寡,都有着“漫录”这 一体裁的共同特征《墨庄漫录》是一部笔记小说,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难登大雅之 堂很少有文人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这方面,张邦基显然有不 同的想法作者在自跋中这样写:“稗官小说虽曰无关治乱,然所书 者必劝善惩恶之事,亦不为无补于世也……故予抄此集,如寓言寄 意者,皆不敢载,闻之审,传之的,方录焉非敢贻诸久远,聊资暇 时为引睡之俱耳览者或有所不然,愿为我笔削之 [5]作者自己说是睡前读物,是谦辞由此可见,张邦基对于自己的这本书很有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说《墨庄漫录》是一本是别类的“实录”也未尝 不可2《墨庄漫录》的流传情况(%1) 《墨庄漫录》的历代著录情况此书大约在宋高宗绍兴年间问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者并同此书却默然无闻,偶尔有他书引用此书中资料的,大概也只知其书, 不知其人南宋的诸多目录著作,包括史志目录,官修书目及私家目录,唯有尤袤(1127 — 1202)《遂初堂书目》一书曾提及此书,被归于小说类,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字而已:“张子贤《墨庄冗录》疽’[6]南宋有三大私家目录书最为后人称道,其一便是《遂初堂书目》,却只记作者及书名,未免失之于简。
晁公武(1105 — 1180)与张邦基为同时代人,而《郡斋读书志》却只字未提陈振孙比尤袤的时代更 晚,《直斋书录解题》中也未记此书可见此时《墨庄漫录》的传播 范围极为有限朱熹(1130 — 1200)在《晦庵集》卷第三八《答周益公》一文中 有提到此书:“《墨庄》之录,出于张邦基者,不知其何人其所记欧 公四事,以为得之公孙当世,而子约以为绍兴舍人所记,此固未知其 孰是,但味其语意,实有后人道不到处,疑或有自来耳 [7]朱熹提到的所谓“欧公四事”,出自《墨庄漫录》卷八据这段文字,朱熹 曾见过此书鉴于元代的整个文化环境,此书的待遇在整个元代似乎没有明显 的变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到明代明代有几种 目录著作著录此书如高儒《百川书志》:“《墨庄漫录》五卷宋淮 海张邦基子贤著 [8]祁承《澹生堂藏书目》:“《墨庄漫录》十卷,张 邦基 [9]到了清代,此书流传比明代更是广泛,有多位藏书家或学者在著 作中提及此书,以下举数家为例: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墨庄漫录》四卷宋张邦基撰《稗 海》十卷本,旧抄本 [10]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墨庄漫录》十卷蓝丝阑钞本宋张 邦基编 [11]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墨庄漫录》五卷。
张邦基一本抄本[12]尽管有多种目录著作著录,却有很多现在已见不到,如毛氏汲古 阁本,及钱谦益藏本等,也就无从谈起1) 《墨庄冗录》与《墨庄漫录》辨析前文提到,《遂初堂书目》一书记有一条:“张子贤《墨庄冗录》 据张雷、李艳秋《尤袤新探》一文推测:“淳熙十三年(1186)尤袤 六十岁,此日可能成於淳熙十三年前后 [13]南宋的一部类书《锦 绣万花谷》也有引用《墨庄冗录》中的一则资料,此书初刊于淳熙十 五年(1188)因此,暂且把《墨庄冗录》最早出现的时间归于尤袤的《遂初堂书目》《遂初堂书目》除了记作者和书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细节信息,因此需要其他资料除了上面提到的《锦绣 万花谷》一书,宋代另有两本类书性质的著作引用《墨庄冗录》的资 料,一是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一是谢维新的《事类备要》有趣的 是,三者引用的是同一故事,《锦绣万花谷》引用的最完备,以此书为例这则故事名为“留宝枕”(后两者名字为“七宝枕”),[14]大致情节是织女背着牛郎不知道来到了人间,与一个叫郭翰的少年私会,后玉帝得知,命织女回天上,织女临走留下一宝枕后来的一些类书 也有引用此故事,文字有异,内容则相同《墨庄冗录》除了这则故事之外,也没有其他任何信息。
《遂初堂书目》记《墨庄冗录》的作者是张子贤张邦基字子贤,再加上“墨 庄”二字,可以肯定应是指同一人现在的问题是,《墨庄冗录》和《墨庄漫录》是否是同出而异名?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两本书理由有二:根据书名以“漫录”命名的书有很多,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 很少以“冗录”命名的冗”字本身有多余的意思有可能是邦基 在完成《墨庄漫录》之后,又有新的材料,没有用“补录”的形式, 而是另起一书名类似于洪迈的《容斋随笔》,从《一笔》一直到《五 笔》,沈括的《梦溪笔谈》也一样,包括《梦溪笔谈》二十六卷,乂 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墨庄漫录》一书中没有这则故事《墨庄漫录》传到后来有多 个版本,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这则故事这不是偶然的,只能说 明这是两本书遗憾的是,《墨庄冗录》没有流传下来,所见的资料 也仅限于这一条3内容及价值(一)作者时代与内容联系分析作者的平生大致可以“靖康之难”这个时间节点为界线,就书中 有限的资料来看,靖康之前,张邦基游历过的很多地方,或者说书中 提到的地名,大多都在北方,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例如在徽宗宣和 年间,张邦基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待过一段时间钦宗靖康元年, 曾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南京(今河南商丘)两地。
之后的时间则 大多在江南一带,这显然与政权中心的南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宣和、靖康到建炎、绍兴,似乎只是皇帝年号的改变历经此 大变局,对于张邦基个人而言,影响似乎不大,至少在书中很难看到 很突出的情绪倒是有几则提到与战争相关,重点却不在于爱国情绪 的表达如卷三“风卷官印入水” 一则,开头是:“建炎(1130)庚 戌二月二十五口,虏兵陷平江府 [15]接下去却开始讲一个有着神秘 色彩的故事,仿佛只是为了提醒读者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卷六 “扬州吕吉甫宅”一则结尾:“建炎兵火,树遂亡矣予后到乡里,访其遗迹,不可得矣[16]虽然也颇有感慨的味道,但与稍后的一批 爱国文人相比,实在是有些淡了这里大致分析一下原因笔者认为,可分为三点:一、天性使然并非每个读书人都整天把国家大义放在嘴边,看 作者自序及书中所记之事,大概是一个闲散之人,并不热衷于仕途 对于国家大政,可能也没有象儒生那么强烈的情感二、地域原因作者为淮海高邮人,虽然青年时到过北方,宋朝 南渡之后,余生是在南方度过作者对于北方的失地可能并没有太深的感情体裁所限《墨庄漫录》毕竟是一部笔记小说小说自有它本身的作用张邦基作为一个文人,除了《墨庄漫录》之外,没有任 何作品留下,这是一个遗憾,也少了很多可供参考的资料。
二)内容分类《墨庄漫录》一书所记的内容颇杂,每卷之间与每则之间没有什 么联系,编排顺序没有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也没有任何逻辑上的关 联但在内容上终究有所侧重作者毕竟是文人,笔下所记也多与文 学、艺术相关全书共计318则,而关于诗歌的有138则,占了近一 半的比重再加上文人轶事等,可以大致了解作者平生的喜好和兴趣 所在笔者尝试将全书的内容进行大致的分类,制成一表,每类举数则 为例当然,并没有一一归纳,读者见此表,此书的体例和内容也就 了然于心了三)此书之价值一本书的内容基本上决定了此书的价值上文简单分析了《墨庄漫录》的内容,其实也就是在说明本书的价值所在孔凡礼在“点校说明”的第二节中也着重探讨了本书的内容及价 值按照孔先生所言,本书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史、古代艺术史、古 文物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除此之外,“本书的记载还涉及到山 川、物产、风俗、官制、司法、家教、文字音韵、异闻等多个方面 [17]只是这些方面的记载过于零散,且只言片语很难形成系统笔者认为,此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文学方面,上表大致分为三类: 文人轶事、诗词文类和奇谈异闻关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理解当时是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
张邦基所记多为时事, 也有稍往前数十年的故事如果是时事,张邦基或是亲身经历,真实 性自然不必怀疑;或听闻自他人,这些人也有名有姓,只求真实,符 合作者自己的一个择录标准诗词文类几乎占了全书内容的一半,重点自然也在此今天看来, 其最大的价值有三点:考释、辨伪和辑佚书中有关诗词的考释,多 有理有据,这些考释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涉及校勘学,涉及 对于文献资料的认知深度,这些都展现了张邦基作为一个学者的学识 书中关于辨伪的记载不多,却多为人知,尤其是《碧云?h》一-书的作 者问题,作者去当时未远,应该有所依据,结论是让人信服的辑佚 的价值是对后之学者而言的书中记载的一些文人的诗词或是残句, 到后来可能有失传的,却因此书保存了下来4小结《墨庄漫录》自问世以来,先是不被重视,几近失传但经过历 史和读者的选择,最终流传到现在与它同时代的很多著作已经消失 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也从侧面说明此书有它的价值所在《墨庄漫录》在传统目录分类中被归于“子部”,或者是“小说 类”,这种书在传统士人看来大多是被视为消遣之作的作者姑且写 之,读者姑且读之,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