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时代第一声号角

tang****x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54KB
约11页
文档ID:167778542
文学时代第一声号角_第1页
1/11

文学时代第一声号角【论文〈〈典论•论文》文学理论自觉时 代【论文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 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它对文章的价值、作家才性气质和作品之关系、 文章体裁及文学批评的态度等新问题进行 了深入剖析它虽然简短概括,但它所论及 的新问题对后世文学理论探究具有开启意 义,〈〈典论•论文》作为一篇标志性文献, 吹响了文学进入“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 角汉末魏初,中国文学在创作方面还只有 诗歌和散文,而在文学理论方面,文学和其 它学术文化混杂在一起, 文学和非文学的分 界定仍不明确,这种局面到了曹魏时代开始 发生变化由于曹氏父子的喜好和不遗余力 地倡导文学,文士和文学事业很快便受到空 前的重视,尤其是作为建安时期政治上的风 云人物和文坛上的实际领袖曹丕,他初以太 子之显赫,后以帝王之尊贵,和一邦玩笔杆 的“哥儿弟兄”游处玩乐,酒酣耳热,乐哉 快哉之际,亲自赋诗作文,重金收集编纂前 辈的优秀文章并且由于喜好而对文学新问 题进行了深深思索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何在, 作家才性气质和作品关系如何,文章体裁怎 样划分以及文学批评应持何种态度等新问 题,都进入了他探究的视野他将自己思索 的成果写入了《典论•论文》这篇文章。

此 文虽然简短概括,但在当时可谓深邃独到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 标志着一种和以往文学观念不同的新思想的 产生正如鲁迅所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 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 时代”曹丕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 开风气的人物,《典论•论文》就成为中国 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纯粹的文学理论专论 它开创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批评,在它之后,相继出现了许许多多研讨 文学理论的专文和专著〈〈典论•论文》吹 响了 “文学的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曹丕在本文中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其云摘要: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 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 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 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需要指出,曹丕所谓文章主要是指诗赋、 散文等文学作品在曹丕看来,文学是经治 国家大事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很高的“政治” 功能,因此可以成为“永垂不朽”的盛事, 人的生死荣乐都有定数,而只有文学是无穷 无尽的因而古圣先贤们把自己的思想聪明 通过文章传达出来他们不凭借史家之笔 也不依傍有权有势者提携而名声依然流芳 百世。

曹丕这里所说的文章价值观和传统儒 家的文章价值观是完全不同的按照儒家立 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原则,立言是次于 立德、立功而居于最末的地位但是曹丕把 它提到了比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认为 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而其它一切 都是有限的这种文章价值观念是对传统思 想的重大突破他激励文人珍惜光阴、竭尽全力从事文学事业,不要因为穷困而放弃,不要沉溺于安乐享受而改变著述志向, 更不要随俗合污追求眼前之利 在一个狂飕突起, 风云变幻的岁月,在长期受儒家思想束缚压 抑的文化氛围中,一个领袖级的人物如此推 崇文学,一定会吸引大批热衷于功名的文人 的注重力那些身怀文才的作家一定热血沸 腾、跃跃欲试,他们要用华采丽辞抒写自己 治国治民的宏图大志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在曹氏父子四周集结了一班文人, 形成所谓“邺下文人集团”,就是明证因〈〈典 论•论文》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繁荣发 展功不可没曹丕在本文中首次将“气”这个概念运用到文学理论中,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具有悠久传统的以气论文的先河 其云摘要:文心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典度虽均,节奏同检,至 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

不能以 移子弟曹丕这里所说的“气”,在创作主体方面,就是指作者的气质、才性,形诸于作品, 便是作家的气质在文章中的生动表现, 也即作品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作家的创作才能 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有人擅长这种文 体,有人擅长另种文体?为什么写的是同一 类文章而风格各异呢?曹丕认为这是由于人 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 造成的曹丕说气又有“清”、“浊”之分, 这是一种最广义的划分它是就人所禀阴阳 二气来说的清浊实即阴阳,阳气上升为清 阴气下沉为浊那么所谓“清”,就是一种 峻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摘要: 而“浊”则指凝 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曹丕在这里实开创了后 世以阳刚、阴柔之美论文学之先河文取决 于人的“气”,作家们个性气质的差异,也 就决定他们作品的不同风貌 而由于作家风 格不同,就不能以已之长攻彼之短所以〈〈典论•论文》论气,其主旨在论证文章成 就不同,风格互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习基于这样的观点,曹 丕在《论文》及《和吴质书》中,对建安时 代一系列作家、作品的特征作了扼要而且比较中肯的批评摘要: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 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 赋》,虽张、蔡不过也。

然于他文,未能称 是琳、璃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埸和 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 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 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俸也王粲是写作辞赋的佼佼者, 徐干的作品 具有齐地舒缓的风格特征,应埸的作品平和 而缺少刚健,刘桢的作品道劲有力但不够细 致,而孔融高深美妙,一般人难以企及以 上既是在品评作品的风格特征,也是在品评 人物体气才性的差异曹丕的“文气”说和魏晋时代的人物 品评之风也大有关系先秦以来人们早已 用“气”来解释宇宙生成等各种自然现象 和某些社会现象,“气”是人们宇宙观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魏晋时人们认为人的性情乃 是天赋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 不同的人所禀 赋的阴阳二气之状况不同, 也就形成了不同 的个性,他们才能高低、特长所在也各不相 同例如刘劭〈〈人物志》说摘要:“人禀阴 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曹丕将“气” 的概念移用到文学理论中,曹丕讲的“气” 犹今日之风格,当他说某作家具有某种气时, 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 气质在他看来文气”和作者的气质是 一致的注重到文章的风格和作家气质具有 联系,这是曹丕超越前人之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不仅广泛深入地揭示了作家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是对汉赋形式主义倾向的批判和否定。

汉代统 治者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扼杀作家的创作 个性,他们把作家视同俳优,那些没有出息 的作家,也只是应诏而作,歌功颂德,甚至 无功也歌,缺德也颂,苟合至上沦为宫庭 玩物到了曹丕的时代,“世积离乱,风衰 俗怨”,严酷的社会现实,强烈要求文学做 出有力的反映摘要:身处乱世的作家,也强 烈要求在作品中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壮烈 情怀汉末魏初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继春秋 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好贤知文”的曹丕提出“文以气为”, 正是这种反对形式主义的时代要求在文学理论上 的反映在“文以气为主”的影响下,作家 开始摆脱了娱乐君主的奴婢地位,开始在作 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使建安文学 呈出“俊才云蒸、慷慨多气”的崭新局面鲁迅之所以高度评价曹丕“文以为主”的 提法,说它造成了建安文学“壮大”的特色, 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从此进入了自觉的时 代,其道理大概正在于此〈〈典论•论文》还对文学作品的体裁新 问题进行了分类辨析摘要: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第一次提出了 “文本同而末异”的理论用今天的话来讲,“本”即一切文 章的共同性摘要:“末”指不同文体的非凡 性,即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

无论哪一种文 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相同摘要:而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 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又各不相同其"末”相异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类八科,奏 议书论属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有韵之文摘 要:四类文体的特征,“雅”和“丽”偏重 于语言形式,“实”和“理”偏重于思想内 容,作为对不同文体的界定,这四类都属于 风格体貌可见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讨 论的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 以“丽”作为诗赋和其它文章的区别虽不 甚准确,但却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说明他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 曹丕对文章体裁的分类,虽然比较简略,但是 具有比较高的理论概括性, 对后世的影响颇 为重要它不仅第一次对各种文体之间的差 异作了概括,而且大大推进了以后有关文学 的体裁、形式特征的探究〈〈典论•论文》还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态 度新问题曹丕认为,在评论别人作品时, 往往轻易出现两种错误偏向 一是“贵远贱 近”、“向声背实”这一点前人已有很多 论述,曹丕并无独到之处二是“文人相 轻”、“暗于自见”,“各以所长、相轻所 短”这是曹丕所提出的一个新见解在当 时品议之风盛行的情况下,"人人自谓握灵 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都是弊帚 千金,自视甚高,如同今世作家们的戏言, 文章都是自己的好。

老婆都是别人的美假 如都用自己之所长,去轻别的作家之所短, 这样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的作品 文坛上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建安七子尚且“以此相服,亦良难矣”,何况一般文士 ? 曹丕以文坛领袖和政治家的气势批评了这 种不良文风他认为作家才性气质不同,文 章体制多种多样,“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很少有人能兼善众体,所以正确的批评态度 不应该是“文人相轻”, 而应该“审已以度 人”根据不同作家在个性和艺术特征方面 的不同,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从上述几方面可见,曹丕〈〈典论•论文》 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标志性文献, 它所论及的新问题,有的虽然仅仅是略引端绪, 但对后代的影响颇大正如张少康在《中国 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中指出的,它宣告了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 评的暂时告终,和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 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文学理论批评开 始由侧重探究文学的外部规律, 而转向侧重 探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典论•论文》际志着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从此进入了比较自 觉和完整的阶段因而具有开创意义附摘要:典论•论文”[魏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 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和弟超书曰摘要: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 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 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摘要: "家有敝帚,享之千全”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 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 璃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 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 骋骈骊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 累而作〈〈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 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 赋》,虽张、豢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 是琳、踽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场和 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 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 以嘲戏,及其时有所善,扬、班俸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 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 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文以气为i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 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 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 移子弟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 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 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 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 飞驰之势,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