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缝合技术规程一、概述伤口缝合技术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重要操作,旨在通过缝合针线将皮肤及软组织伤口边缘对合,促进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本规程旨在规范伤口缝合操作流程,确保手术安全、有效二、操作前准备(一)器械准备1. 常规缝合器械:包括手术剪、持针器、缝合针(如圆针、三角针)、缝合线(如不可吸收线、可吸收线)、止血钳等2. 清洁消毒用品:无菌生理盐水、消毒液(如碘伏)、消毒棉球等3. 防护用品:无菌手套、手术衣、口罩等二)患者准备1. 评估伤口情况:检查伤口大小、深度、污染程度、出血情况等2. 告知患者:向患者说明操作流程、目的及可能的不适感,获得知情同意3. 术前消毒:用消毒液对伤口周围皮肤进行清洁消毒,范围应超出伤口边缘5cm以上三、操作步骤(一)伤口清创1. 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坏死组织及污染物2. 根据需要使用酶清创剂或机械清创,确保伤口基底层清洁二)缝合方法1. 分层缝合:(1) 逐层对合组织,先缝合深层组织,再缝合浅层皮肤2) 使用合适针距(通常1-2cm),确保组织对合紧密2. 间断缝合:(1) 每针独立,适用于伤口张力较大或组织较脆弱的情况2) 针尖进出方向应与伤口长轴垂直,减少组织损伤。
3. 连续缝合:(1) 用于伤口边缘整齐、张力小的场合2) 缝合过程中保持线结松紧适度,避免过度压迫组织三)缝合结束1. 检查伤口对合情况: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组织嵌顿等问题2. 敷料覆盖:用无菌纱布轻轻压迫伤口,覆盖消毒纱布及敷料,固定牢靠四、术后护理(一)观察指标1. 伤口渗出情况:每日检查敷料是否浸湿,记录渗出液颜色、量2. 肿胀与疼痛:评估患者术后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必要时使用止痛措施二)换药要求1. 初期(术后1-2天):每日换药,保持伤口干燥清洁2. 感染风险:若敷料出现渗血、渗液或异味,需立即更换并评估感染迹象(如红肿、脓性分泌物)三)拆线时间1. 头面部伤口:5-7天拆线2. 颈部及背部:7-10天拆线3. 四肢伤口:10-14天拆线,必要时根据愈合情况调整时间五、注意事项1. 避免在伤口区域使用过紧敷料,以防组织坏死2. 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需),预防感染3. 指导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减少伤口张力4. 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时,及时就医复查一、概述伤口缝合技术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重要操作,旨在通过缝合针线将皮肤及软组织伤口边缘对合,促进愈合,减少感染风险,并尽可能恢复组织的正常外观和功能。
规范的伤口缝合操作不仅能够有效闭合创面,还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疤痕形成本规程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确保伤口缝合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美观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熟练掌握本规程要求操作者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良好的无菌观念、精准的手部操作能力以及对不同伤口类型的判断能力二、操作前准备(一)器械准备1. 基础器械:(1) 手术剪: 包括尖头剪(用于剪断缝线、分离组织)和圆头剪(用于精细组织分离)确保剪刃锋利无缺损2) 持针器: 分为钳端有齿(用于固定针体,如蚊式持针器)和无齿(用于夹持针体前端,如弗莱明持针器)根据缝合针大小选择合适的持针器,确保能牢固夹持针体中部,方便操作3) 缝合针: 常用类型包括:- 圆针(Round Needle): 针尖呈圆形,适用于缝合皮肤、脂肪等韧性较好的组织,不易损伤深层组织 三角针(Triangular Needle / Metzenbaum Needle): 针尖呈三角形,有两条侧翼,适用于缝合较坚韧的组织如筋膜,或在狭窄间隙操作 角度选择: 针尖角度(如15°、25°、45°)影响穿刺深度和方向,需根据组织层次和缝合部位选择4) 缝合线: 根据伤口部位、深度、组织类型和是否需要吸收选择:- 不可吸收线: 如聚对二氧杂环己酮(PDO)、聚丙烯(Prolene/PP)、聚酯(Dexon)等。
优点是强度高、不易吸收,适用于张力大、需要长期支撑的部位(如关节附近、组织活动频繁处)缺点是需二次拆线 可吸收线: 如肠线(Catgut,现已较少使用)、快吸收肠线(Vicryl)、PGA(聚乙醇酸)等优点是能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无需拆线,适用于感染伤口或不宜拆线的部位缺点是早期强度可能不足,可能引起炎症反应 选择原则: 皮肤表层常用不可吸收细线(如4-0, 5-0),深层组织或感染伤口可选用粗线或可吸收线线结要打得牢固,不易松脱5) 止血钳: 包括有齿(用于夹持组织,止血效果好)和无齿(用于夹持易损组织,减少损伤)2. 清创与消毒器械:(1) 无菌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 用于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和污染物2) 消毒液: 常用如聚维酮碘(Povidone-iodine)或氯己定(Chlorhexidine)溶液根据伤口情况和患者过敏史选择浓度需适宜,过高可能损伤组织3) 消毒棉球/纱布: 无菌包装,用于擦拭消毒伤口周围皮肤3. 辅助器械:(1) 组织钳(Debakey钳/Allis钳): 用于夹持较厚的组织,提供牵引2) 吸引器: 保持视野清晰,清除积血和液体3) 无影灯: 提供充足、无影的光线,便于精细操作。
二)患者准备1. 伤口评估(详细记录):(1) 尺寸测量: 使用尺子测量伤口的长、宽(最大处)、深度(可用无菌棉签探查)2) 伤口类型: 切伤、裂伤、咬伤、烧伤、压榨伤等3) 污染程度: 清洁伤口(无明显污染)、轻度污染(接触异物)、重度污染/感染(明显异物、组织坏死、脓液)4) 出血情况: 自发性出血、活动性出血、血肿情况5) 神经血管暴露: 评估有无神经、血管损伤迹象(如麻木、苍白、皮温下降)6) 基础状况: 患者年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等)、凝血功能、过敏史、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2. 沟通与知情同意:(1) 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伤口情况、拟采取的缝合方法、预期效果、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感染、血肿、疤痕、麻木等)、拆线时间及注意事项2) 解答患者的疑问,缓解其紧张情绪,获得书面或口头知情同意3. 术前处理:(1) 体位摆放: 帮助患者采取舒适且便于暴露伤口的体位,并固定好,避免术中移动2) 皮肤消毒: 使用消毒液,按由内向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消毒伤口周围至少5-10cm的皮肤范围要足够大,以防术后感染待消毒液自然干燥3) 铺巾: 覆盖无菌洞巾,仅暴露手术区域,形成无菌操作区域三、操作步骤(一)伤口清创(关键步骤,直接影响愈合和感染率)1. 初步清洗:(1)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明显的大块异物、污垢。
2) 使用吸引器持续冲洗,保持视野清晰2. 组织清除:(1) 异物: 彻底清除所有可见的异物,包括玻璃碎片、金属屑、沙石等2) 坏死组织: 使用锐器(如手术剪、组织剪)或酶(如胶原酶)清除失活、变色(灰白、焦黄)、失去弹性、无血供的组织边界应清晰3) 污染物: 对于化学烧伤,需用相应液体(如大量清水冲洗酸碱烧伤)彻底冲洗3. 止血: 清创过程中或完成后,用干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使用电凝或缝合止血4. 再次冲洗: 清创后再次用生理盐水或消毒液(如碘伏)冲洗伤口,确保清洁二)缝合方法(根据伤口情况和要求选择)1. 分层缝合原则:(1) 无张力对合: 缝合前评估伤口闭合时的张力,必要时先缝合深层组织(如肌层、筋膜),再缝合皮肤层,以减少皮肤张力2) 逐层修复: 对于涉及多个组织层次的伤口,应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皮肤层缝合通常最后进行2. 缝合技术选择:(1) 间断缝合(Simple Interrupted Suture):- 适用: 大多数皮肤伤口,尤其是张力较大、组织较脆弱、或有感染的伤口允许每个缝线独立工作,减少局部组织过度受压 操作要点:- 用持针器夹持针线,从一侧皮缘进针,穿过全层组织,达到对侧皮缘出针。
出针后,在皮外打结(结扎在伤口外侧),确保线结牢固,但不要过紧影响血供 结扎完成后,用镊子将线尾向伤口内推,避免外露刺激皮肤 按间隔均匀(通常1-2cm)进行下一针缝合2) 连续缝合(Continuous Suture / Running Suture):- 适用: 伤口边缘整齐、张力小、组织较均匀的伤口速度较快,外观相对美观 操作要点:- 第一个针从一侧皮缘进针,穿过全层组织,在对侧皮缘出针并打结 不剪断线,直接用持针器夹持线尾,从同一侧皮缘进针,但在稍靠近前一针的位置出针 依次连续进行,直到缝合完毕 最后打结并剪断多余线尾3) 锁边缝合(Locking Suture / Mattress Suture):- 适用: 需要增加组织固定、减少缝线滑脱的伤口,或较深伤口 操作要点:- 进针时,针尖从一侧皮缘稍深层进针,穿过组织,到达对侧皮缘后,再向回穿刺,穿过组织,最后从对侧皮缘浅层出针 形成一个“八”字形或平行于皮缘的线结,使缝线在组织内形成固定点 适用于皮肤与皮下组织粘连紧密或需要强力固定的伤口3. 缝合技巧:(1) 针距与边距: 针距(两针结之间的距离)通常1-2cm,边距(针尖进出皮缘的距离)通常2-3mm。
深度要适中,避免切断重要血管或神经2) 对合准确: 确保伤口边缘对齐,避免形成凹陷或凸起,影响美观和愈合3) 打结: 结要打得牢固、整齐,避免滑脱可在皮内打结后再皮外打一个安全结不可吸收线一般需要拆线4) 留线长度: 每个结扎完毕后,皮外应保留约5-10mm的线尾,便于后续拆线三)缝合结束与包扎1. 最终检查:(1) 伤口对合: 再次评估伤口是否闭合严密,有无残留死腔或组织嵌入2) 血运情况: 观察伤口周围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苍白、紫绀或麻木迹象3) 张力: 检查缝合后的伤口张力,必要时调整缝线或考虑拆除部分缝线4) 清点器械: 确保无针、线等异物遗留于伤口内2. 敷料覆盖:(1) 内层: 用无菌凡士林或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起润滑和初步保护作用2) 外层: 使用无菌纱布或专用敷料覆盖整个伤口,可根据需要加压包扎(如头部、面部伤口),但压力不宜过大3) 固定: 使用胶带或绷带妥善固定敷料,确保不移动,但松紧适度,不影响血液循环3. 标识:(1) 在敷料上清晰注明缝合日期、时间、操作者姓名(或代号),以及特殊注意事项(如“高张力”、“需拆线日数XX”)四、术后护理(一)观察指标(指导患者或家属观察)1. 伤口渗出: 记录渗出液的颜色(淡红、黄色、脓性)、量(少量、中量、大量)和气味(无味、淡味、异味)。
正常愈合初期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2. 红肿热痛: 每日检查伤口及周围皮肤有无进行性红肿、皮温升高、剧烈疼痛或触痛3. 感染迹象: 注意有无脓性分泌物、异味、发热(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症状4. 血肿: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突然增厚、鼓起,提示可能形成血肿5. 线结反应: 检查敷料边缘有无红肿、渗液,提示线结可能刺激皮肤二)换药要求(根据伤口情况和医生指示执行)1. 首次换药: 通常在术后24-48小时内进行更换敷料,评估伤口情况,如有感染或渗出增多,需调整治疗方案2. 后续换药: 根据伤口渗出情况决定换药频率一般保持敷料清。